《梦上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上海-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术。其中有三件举世闻名的珍宝:断臂美神‘米洛斯岛的维纳斯’雕像,无头折臂的‘胜利女神’,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稀世名画《蒙娜丽莎》。”建国说到这里就不想往下说了,停住了。

这时,家兴把锦绣拉到一旁说:“锦绣,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同你商量。”

“什么重要的事情?”

“丽绢提出想要爱国过继给她。她跟您也说过,你的意见怎样?”家兴轻声地问道。

“这事情我反复考虑过,我认为可以。”锦绣非常爽快地作了回答。“那我叫她再次慎重地向你提出吧。”

锦绣倒很干脆的说:“就这样定下来吧。”

于是,经三人同意,最后还做了一个文书,双方都签字、画押。这文书的大体内容是:李爱国过继给徐丽绢,定为徐丽绢的合法继承人;但李爱国原来的姓名不改,称李家仍为父母,而放弃对李家的继承权。

这事情办好,年也过完了。丽绢带着爱国、建芳又回到法国去了。

这且不表,还是来叙述这电视机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由于**的原因,加上“四人帮”的干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非常单调而枯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样式,包括现代的、古代的,革命的、传统的……大都被批判,并打入冷宫。只有八个样板戏被广泛传唱。但时间一长,就像吃东西一样,再好的食品也会感到味道一般。

“四人帮”被粉碎后,人民的文化生活又开始话跃、丰富了起来。一些传统的优秀戏曲剧种大都恢复了,新创作的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人们文艺饥渴的日子结束了,就渴望观看和欣赏日益丰富起来的新、老文学、电影、戏剧、艺术作品。

当时中国社会上,文艺传播最理想的工具首推电视机。这电视机真是人人喜爱、家家都想拥有,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难以求得!

家兴和锦绣两个人现在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就想到外面去走走。到了四月春暖花开,两人就向各自单位请了几天假,离开上海,一同到扬州等处去散散心。家兴、锦绣结婚已二十多年,两人单独携手同行外出旅游还是第一次。

他俩先是乘火车到了镇江,在镇江玩了一天,逛了金山寺、北固山、甘露寺、焦山。第二天就过了长江,从六圩到了扬州,直奔陈慧的家而来。

陈慧、车佳明的家,最近又从易州搬回了扬州。陈慧夫妻俩看到家兴夫妇的到来,真是开心得不得了。这对老夫妻刚刚离休,闲得难受。现在见稀客到来,就陪着他们在扬州几处名胜,包括瘦西湖、平山堂、大明寺、天宁寺、个园等处,痛痛快快地玩了两天。

把扬州市玩了个遍后,再去哪里转转呢?后来还是陈慧想了个好去处,就是到高邮县里去玩两天,那可是个鱼米之乡,可以去弄些鱼、虾以及螃蟹之类的水产品带回上海。

家兴也正想回到这苏北的里下河地区看看。据说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欲考察一番,一看究竟。家兴还说起,他在高邮还有几个老战友。老车不知从哪里去借了辆吉普车,家兴又自己当起了汽车驾驶员,第二天吃好早饭就开车,四个人很快就到了高邮县城,这吉普车就停进了县招待所。

这招待所的王所长原来就是家兴的战友,前两年刚转业到家乡高邮。这位王所长见是老上级来了,马上给安排了两个好房间给住下。吃好中饭四个人就到了县人民武装部。这县武装部的孙政委,也是家兴的战友,家兴在扬州当联络员时,经常和他在一起到处跑。

家兴把老车、陈慧、锦绣,给孙政委一一作了介绍。大家相互都讲了现在各自的情况,家兴又说了出来散心的原委。孙政委立刻就给招待所王所长打了个电话,关照晚上在招待所里由孙政委自己掏钱请客招待。

当天晚上高邮县招待所的小食堂里灯火辉煌,桌子上除家兴等四个人,东道主孙政委夫妇,还有武装部施部长夫妇,加上王所长一共九个人。这桌菜特别丰富,除了各种河鱼和河虾,螃蟹做的菜肴之外,还上了茅台酒。

席间,讲到了电视机和看电视,大家的话就更多了。锦绣说:“我家儿子从法国回国,路过香港买了台日本三洋十八寸的彩色电视机,这下家里可热闹了,弄堂里的不少邻居,大人、孩子们吃完晚饭,就端了板凳,到我家的客厅里来看电视。人多的时侯有二、三十人,把我家的客厅都塞得满满的,每天晚上不看到十一点钟不会散。”

“那你家不成了向阳院了。”王所长打趣地说道。

“上海有电视机的人家多不多?”孙政委的夫人就问道。

“应该说不多!上海的电视机价钱比较贵不说,主要是凭票供应。一般来讲票子先发到单位里,然后再分到职工手里。几百人的单位,三、五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发到三、五张,不会超过十张。有的单位还要拿这些票证去搞协作关系。所以一般职工如果能弄到一张电视机票子,真的是很不容易。”锦绣继续说着。

这一说把孙政委的兴趣也吊了起来,说:“你们大上海想要一台电视机都那么不容易,难怪我们这个小高邮,到现在还没有一台像样的电视机。”

“你们武装部不是有一台十八寸黑白电视机吗?”王所长提醒他说。

“据我知道,整个高邮现在只有两台电视机,一台在县广播站,也是十八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有一台就在我们县武装部,绝对没有第三部。”施部长的夫人也插了话。

“现在我们武装部的这台电视机,比我们武装部的征兵、民兵枪枝的吸引力还要大。老战友不信的话,吃完晚饭到我们武装部去看一看,就可以证明我说的话是一点也不假。”孙政委笑着说道。

吃罢晚饭,家兴等四个人真的又来到了县武装部。这县武装部在县城的西面,府前街的南面。武装部四周有高高的围墙,两扇高大的黑漆大门,大门右面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子,上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高邮县人民武装部”几个大字。一进大门迎面就矗立着一块高大的、毛主席穿着军装、微笑着招手的全身画像。院子的左面是家属居住区,右面是武装部三层面朝南的办公大楼,办公楼南面是一个篮球场。家兴等四个人和孙政委、施部长一起,走上了办公大楼二楼,在政委办公室里坐下,通讯员给每人泡了杯茶。

这时,天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武装部的几个军人,把原来放在会议室里的一台电视机,连架子一同搬到了篮球场西面的篮球架底下,然后接上电源,天线。

这电视机天线的天线杆有四十米高,通讯员爬到了这天线杆的顶端,转动着天线,配合地面的同志一起微调电视机的屏幕画面。家兴等人看着电视机在篮球场上架设的全过程,觉得在这里看个电视还真的不太容易。

“孙政委,这天线为什么放得这么高?”锦绣问道。

“天线低了,上海电视台的信号就收不到。”施部长抢先回答说。

这电视机架设完毕,武装部的两扇大门打开了,前来观看电视的老百姓,大人小孩,男男女女,手里端着大、小板凳,争先恐后地一下子全涌到了篮球场上,并很快找到位置坐了下来。一会儿功夫,连篮球场的角角落落都坐满了人,可大门外还有人想进来,于是就关闭了大门。至于进来了多少人,恐怕谁也无法数得清,

在篮球场上看电视的人倒也挺守规矩的。尽管电视的屏幕又小、又不太清楚,又老是在跳动;而且声音时大时小,有时根本就听不清楚,可这些电视观众没有几个说话的,都瞪大眼睛,直起耳朵,非常认真地在观看。

开始是《新闻简报》,后面是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由老演员张瑞芳、仲星火主演的电影《李双双》。这李双双的性格爽直、泼辣;喜旺却憨厚、朴实,胆小怕事,两者之间引发的一系列有趣的矛盾,使观众里不时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

可武装部大门外的人们,有的在敲着门,有的就大声喊道:“你们解放军不是说‘拥军爱民’吗!那就快放我们进去!”有些年轻小伙子,干脆就搭起人梯从围墙上翻了进来。

“孙政委,你们这里天天这样热闹?”家兴看着这情况就问道。

“天天如此,开始老百姓只知道县广播站有台电视机,每天都放,是卖票的。每张票价钱不贵只五分钱,但是在室内放,每场只卖几十张票,老百姓买票就天天要打破头。后来县宣传部建议,我们武装部这台电视机也对老百姓开放。我们不卖票,免费对外开放,所以就格外拥挤。反正是为老百姓做件好事,这也是我们解放军应该做的------”

家兴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想到这农村现在生产发展了,各方面跟着也上去了,包括文化生活都有了更多的需要,也就是说,这市场更广阔了。说明上海的轻工产品还真有大发展的可能。实际上他这次来游玩,等于是作了一次市场调查,

再说这老车也真有办法,在招待所里电话一打,一些公社里的朋友们送来了大大小小一包又一包的鱼、虾和螃蟹等。家兴带着十几包回到上海,给君兰、老孔几家分分,大家都挺喜欢。也达到了家兴既是旅游,又顺便买些水产品,再做些市场调查的三重目的。

现在,家兴要考虑的重要事情就是还有两个孩子,也即女儿海燕和小儿子立业的出路。特别是眼下女儿就要高中毕业,是让她去考大学,还是也送她出国培养,家兴一时还难以定夺。

那么这些事情到底如何解决,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十四回 飞蓝天百折不挠

话说李家兴从去苏北旅游回到上海不久,工作又有了变动,从物资部门调到了工业口子,分工抓房屋建设、职工住房的分配和管理。这项工作对家兴来说,还比较熟悉、压力不大,现在比较费心的事是女儿的前途。

一转眼到了1982年,过了国庆,女儿海燕已长成一个二十三岁的大姑娘了。最近海燕在跟妈妈说,也要出国去读书、打工,这让家兴和锦绣两人伤透了脑筋。

一天下午,锦绣下班回到家,见到海燕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在想什么心事。

“海燕,你还在想出国的事,我同你爸爸正在商量着,现在主要是这笔出国费用怎么解决。”锦绣手里的提包往桌子上放好后便对女儿说。

正说着家兴也回到了家。锦绣就问家兴,女儿出国的事怎么办。家兴说他正在筹划,并把锦绣拉着上了楼。

这时锦绣的妈妈从楼上下来,在客厅的椅子上坐下,海燕就凑到外婆跟前,嗲悠悠地叫了声:“外婆好。”马上又去倒了杯冷开水给外婆。

外婆喜笑颜开地说:“小燕子,你想飞到外国去了,不要外婆了?”

“小燕子谁都可以不要,就是不能不要外婆。我到国外最多三年,书读好,还会回到外婆身边来服侍外婆、孝敬外婆。”

“你啊,就是会骗外婆开心。真的,你想好了,是去法国、日本,还是去澳大利亚,最后确定了没有?”

“还没有最后定下来,去日本的可能性比较大。”

海燕同外婆正说着出国的事,孔文的女儿思英来了。外婆一见思英也很高兴,就说:“阿英,你想外婆了,来看看外婆?”

“是的,现在只有我和燕子是外婆的心肝宝贝,我们两人要出国了,临走前总要同外婆来好好地谈谈心。”思英也来拍外婆的马屁了。

“我现在退休了,老师不做了,一天到晚在家烧烧饭,扫扫地,实在没劲,我要是年轻四十年,一定同你们一起到外国去转转。”外婆有些生不逢时的感慨。

“外婆,我们俩人到了国外,混得得法就把外婆接去做我俩的陪读外婆。”还是思英笑着说。

“这阿英比燕子说得还要好听,恐怕到了外国,美丽的风光看多了,就把外婆忘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不会的,绝对不会的!”海燕站在外婆身后,双手揉着外婆的两个肩头,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道。

李家的三个孩子,妈妈是深深地疼爱着大儿子爱国,爸爸和外婆非常喜爱海燕。这外婆同女儿锦绣平时说话不多,但是同外孙女的话特别多。退休后,这外婆同外孙女之间真是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尤其这燕子是外婆一手带大、教育大的,因此这外婆和燕子两人,一老一少,说起话来是没大没小的。

外婆是数学老师,从小学开始就手把手地教小海燕识数,做加、减、乘、除四则应用题;到了中学就非常细致地教她代数、几何、三角。海燕本来就比较聪明,加上外婆的精心辅导,因此,她的数学成绩在班级里一直是领先的。

读中学时海燕一直是班级里的班长、团支部书记;同时,爱好唱歌、跳舞;人相当活跃,又长得漂亮,在学校里也是一枝校花。追她的男同学不少,但没有一个中她意的。

这海燕有什么心事、想法,遇到什么问题,只对三个人讲,第一个是哥哥爱国,第二个是外婆,再就是思英。现在爱国在法国,思英在学校读书时天天见面,不读书了就难得见到一次,目前可以倾诉的人只有外婆了。

而外婆也同样,现在心里话只对外孙女说,就连女儿、女婿年轻时,怎么谈恋爱的事情,有空时就一次次地讲给外孙女听。外婆最感冤枉的是,说她像当年《西厢记》里的老夫人。实际上她打心底里喜爱这李家兴。她那样做是有意逼逼小家兴,逼他上进。她深知锦绣爱家兴是铁了心的,这一对青年男女,就是用棍棒打也是打不散的。

有一次外婆当着思英,海燕两个姑娘的面说:“思英,这燕子长得比她妈妈年轻时还要好看,但她的脾气跟她爸爸家兴年轻时一样,好胜、好强,不肯认输,是男孩子的性格,将来肯定是个女强人,其实做女强人是很辛苦的。”

海燕听外婆那样说了自己后,也细细地回想过,事情确实是那样。她虽然二十二、三岁的年龄,但是她打有记忆以来,特别是这二、三年,从高中毕业至今所走过的道路,也真是一波三折,但她从不认输。

1980年夏天海燕高中毕业了,本想要去报考大学。在一次一家人吃晚饭时,海燕就说:“爸爸、妈妈、外公、外婆,我高中毕业了,我要去考大学。”

开始,外公、外婆没有表态,只有家兴说:“应该去报考,去试试看。”

可锦绣却说:“考什么大学!”

外婆就说:“能考取大学不是很好吗。”

锦绣说:“妈妈,你不知道,考取大学,毕业后要全国分配。现在老大出国去了,没有享受到“上工”的名额,让给了老二海燕。这好容易争取到的分配“上工”的名额,怎么可以随便放弃呢!如果海燕大学毕业后,分到了天南海北,老三还是要下乡。结果身边就一个孩子都没有了!”

说到最后,还是外公说了决断的话:“孩子能考上大学,应该说是好事。至于今后怎么办,只好是走一步看一步。看来今后国家是以经济建设为主,没有学历肯定是不会有好的工作位置。”

在外公的坚持下海燕去报考了大学。就在学校里公布大学考分的那天,海燕和思英一同到学校里去看考分公布榜。

思英问海燕:“估计你会录取吗?”

“我看有希望,你呢?”

“我肯定是不会录取的。”

两人在榜前看了又看,怎么也没有发现两人的名字。后来,去问老师,一查思英差近十分,而海燕只差一分,两人都名落孙山!

在老师面前海燕当时什么也没有说,同思英一起走出了办公室,但一出学校大门,海燕实在憋不住了,竟抱住思英痛哭了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