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辽东钉子户- 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骑兵们在对付兀班的时候,已经找到了感觉。他们跃马驰骋,长长的骑枪就是死神的镰刀,所过之处,鞑子成片成片地落马。杀到后来,鞑子只要看到一片骑兵就疯狂逃跑,连战斗的勇气都没有。

    蒙古骑兵的神话被无情踩碎!

    各路人马还在追杀,不过张恪屈指一算,眼下已经过了正月初十,过了十五朝廷正式开工了。

    报捷宜早不宜迟,张恪急忙把杜擎叫过来,让他安排人手,六百里加急,飞报京城!除此之外,张恪又派遣两伙人,一伙前往广宁,报告王在晋,一伙前往蓟镇,去面见总督王象乾。

    说起来明朝的军制也够麻烦的,在辽东有巡抚和经略,偏偏还有个蓟辽总督,管辖的范围重叠,二者的区别大约就是战区和军区的差异。其实张恪完全可以只报告王在晋,不过老王跑到辽东就宣示自己的地位,压制张恪一头。张恪正好借此机会,拉着王象乾警告王在晋。

    当然双方不会闹翻,只是敲打一下而已,由此可见,张恪也开始熟悉官场的一套法则……

    做了两年的皇帝,天启小朋友开始成熟起来,人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句话,就是生活逼的。天可怜见,尊贵无比的皇帝竟然也落得穷孩子的下场,被逼着早当家。

    东北有建奴,东南海盗,西南土司作乱,西北蒙古入侵,中原饥荒不断,白莲教又死灰复燃……

    最要命的还是国库又空了,就指着皇家银行从日本套利金银,每年四次给宫里送钱,总数一百五十万两,让小皇帝得以周济全国,勉强维持着大局不倒。

    好不容易过年从初一休息到十五,百官不来烦人,天启所幸躲在了木匠房里,一门心思琢磨着桌椅板凳,每天累得大汗淋漓,所幸别的烦恼也都没了。

    “主子,主子!”

    正在忙碌之中的天启一抬头,看到魏忠贤捧着一份奏折走了进来。

    “大伴,不是明天才十五吗?有什么闹心的事非要过年的时候说!”

    魏忠贤嘿嘿笑道:“主子,这事非要告诉主子,可是一点都不烦心,张少保在草原打了场漂亮的大胜仗。”

    当啷,天启手里的锯落在了地上……(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一章     大胜大难

    天启有个响亮的绰号:木匠皇帝!不过要是因此就说天启玩物丧志,魏忠贤趁机揽权,祸乱天下,那就大错特错了。

    史书记载天启做木工:“有所为,朝起夕即期成。成而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且不爱成器,不惜改毁,唯快一时之意。”

    说得很明白不过了,天启把木工只是当做一种休闲放松,或者是暂时逃避纷乱朝局的方式。

    有了好消息传来,天启自然满心欢喜,将锛凿斧锯扔在了一边,让老魏带路,急匆匆回到了书房,也顾不得换衣服,抓过来报捷的文书,就仔细看了起来。

    越看天启的眼睛越亮,最后竟然拍案而起!

    “好,太好了!魏大伴,你赶快准备着,朕要祭告太庙!”

    天启的确有理由高兴,根据张恪的奏报,毙杀鞑子数万,擒获土默特汗王噶尔图,光是这两项就足以向老祖宗炫耀了。要知道明朝皇帝在蒙古人手里吃亏不少,更有被俘的倒霉蛋。

    如今一次消灭几万人,只怕除了老朱和朱四就没有这么辉煌的战果了。更别说还拓地千里,一份奏折,重于泰山,简直就是最好的新年贺礼。天启激动地手指颤抖,小脸蛋通红。

    “快,去告诉内阁,拟一份奖励功臣的单子,让户部准备好犒赏三军的银子,还有……”

    天启还要往下说,魏忠贤笑道:“主子万岁爷,您说的都对,老奴只会让人筹备。只是张少保说了,战斗还没有结束,草原上还有那么大鞑子要解决。不妨等着一切都平息下来,确定了赏赐的名单,也免得有功臣落空。岂不更好。”

    天启一听,忍不住笑起来:“大伴想的周到,是朕着急了。对了,张少保在奏疏里提到此时是经略草原的最佳时机。建议蓟镇和宣大出兵,帮着解决乱兵,同时扩张土地。朕以为建议非常好,应该让王象乾和熊廷弼立刻出兵才是。”

    魏忠贤急忙说道:“主子,老奴早就听说了,王老总督为了配合张大人,已经派遣喜峰口参将满桂出关作战。此人是猛将一员,鞑子闻风丧胆,只是,只是宣大一线,熊廷弼没有动静,老奴不知道他打得什么算盘!”

    “哼,不就是和张少保闹别扭吗!堂堂朝廷封疆大吏,九边重臣,只知个人恩怨。不知国家生死!简直可恶!去,把首辅和次辅都叫过来,朕有话问他们。”

    魏忠贤满脸为难,说道:“主子。还没出十五呢,几位大人都在家里休息,一年到头,好不容易……”

    “大伴。你还给朕添堵吗?”天启毫不客气地说:“军国大事重要,还是他们休假重要?朕的江山都被他们折腾成了什么样子,还有脸放假!”

    天启生气也是有原因的。去岁年末,宁夏镇出现了叛乱,急调延绥和四川两镇总兵平叛,仗还打着,山东、河南等地又出现了白莲教叛乱。又不得不调兵遣将,前去镇压。

    国事如蜩如螗,要不是张恪打了一个胜仗,天启真有一头撞在豆腐上的冲动。

    老魏也不敢多说什么,急忙让人把首辅和次辅请过来。

    天启几位刚刚两年,内阁就像是走马灯一样,刘一璟、方从哲、叶向高、韩爌四位阁老相继致仕下台。

    如今内阁首辅是顾秉谦,他最早投靠老魏,平步青云,竟然爬到了首辅的位置。不少官员对顾秉谦相当不感冒,甚至有人私下称他顾公公,讽刺他为阉党。

    当然了对于这些风言风语,顾秉谦是不在乎的,正所谓不遭人妒是庸才,哪个考出来的文官不想爬到首辅的位置,你们骂老子,那是你们嫉妒!

    老子大权在握,又有厂公魏忠贤撑腰,不老实让东厂收拾你们。

    顾秉谦作威作福,不过有一个人他不敢得罪,那就是新任次辅朱国祚。

    翻开两个人的履历,不难发现顾秉谦忌惮此老的原因,朱国祚是万历十一年状元,而顾秉谦则是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两个人相差了十二年。顾秉谦还在翰林院熬资历的时候,朱国祚已经是部堂高官。

    尤其是担任礼部尚书之后,朱国祚为了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和万历争得不可开交,朱常洛捞到太子之位,此老出力相当大。

    也因此朱国祚得罪了万历,本来入阁有望,结果改任吏部尚书,不久被人参劾,以纵酒愈检的罪名赶回老家吴江,一住十八年。

    等到朱常洛即位,立刻把此老调回了京城。别看朱国祚是南直隶的人,和东林党有着香火情分,不过双方关系并不密切,朱国祚更像是一个中间派。

    对于这样根基深厚,又态度暧昧的老资格,谁都不敢怠慢。顾秉谦对朱国祚执礼甚恭。

    “兆隆先生,家里可都好?”

    “多谢元辅关心,一切都好!”

    两个人并肩走到了天启的书房,一起拜倒行礼。

    “臣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都起来吧!”天启略带歉意地说道:“大过年的,把两位请过来,打扰你们了!”

    “臣惶恐!”顾秉谦急忙说道:“陛下,臣身为首揆,不能替陛下分忧,臣五内具焚,惶惶不可终日。”

    不得不说,顾秉谦是很好的演员,说到动情的地方,眼圈竟然红了,偷偷擦了擦眼泪。一旁的朱国祚倒是微微有些鄙夷,堂堂首辅没有本事解决问题,就知道哭哭啼啼,又不是一个娘们,嫌不嫌丢人啊!

    “陛下,老臣以为当今大明的首要敌人就是关外的建奴!辽东乃是朝廷臂膀门户,如今落到建奴手里,京师不稳,老臣夜不能寐,苦心焦思,有一策献给陛下。”

    “请讲!”

    “是,老臣询问过钦天监,京城西南大房山有金代女真帝王陵寝,若是能捣毁陵寝,断了女真建奴的龙脉,他们必然不战自溃!”

    满心以为老先生会有高招,竟然是挖坟掘墓,让天启有种郁闷欲死的冲动。

    “朱阁老,此事洪通政已经向朕启奏过了。”

    “哦?请问陛下,洪大人是什么看法?”

    天启微微一笑:“洪大人考证过了,金代女真和如今的辽东女真并不是一回事。我朝只是将杂居辽东的各个部落统称女真,其中有蒙古人,有熟女真,还有生女真,甚至有胡化的汉人,十分杂乱。老奴不过是窃据女真之名,冒充前朝后裔。若是我大明去捣毁女真的陵寝,岂不是正中建奴的下怀!再说了,收复辽东,击败老奴,靠的是强军猛将,不是什么风水之说!”

    小皇帝长篇大论下来,说的朱国祚老脸一红一白的,说实话他也不信挖坟能有用,总之死马当活马医。

    要是以往天启或许会同意,可是手里拿着张恪的捷报,他信心满满,旁门左道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

    朱国祚被说的老脸通红,他也不尽服气,说道:“圣上,姑且一试,臣以为总归没有坏处……”

    “不要费那个功夫了!”天启把张恪的奏疏掏了出来。

    “顾阁老,朱阁老,这是张少保刚刚送来的捷报,他在营州大破鞑子十余万人,草原东部的鞑子几乎一举全歼,正是我大明向草原进军的好时机。歼敌数万,拓地几千里,功勋之大,必须厚赏,两位阁老尽快安排人手核实战功,派遣官吏协助张少保稳定草原局势。”

    顾秉谦和朱国祚后半段根本没有听进去,他们只是听到张恪大破十万鞑子,就彻底傻了,耳朵什么都听不见了。

    老天爷,鞑子不是一群猪,随便谁过去,就能砍一堆脑袋回来。他们是狼,凶恶的野狼,九边重地,被鞑子打得不敢冒头,只能蜷缩在城墙里,眼睁睁看着鞑子烧杀抢掠,满意而去。

    凶悍的鞑子,几乎成了明朝君臣的噩梦,怎么别人拿鞑子没有办法,偏偏张恪就手到擒来,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顾秉谦还好,他是老魏的门下,和张恪关系自然不会差。

    他短暂吃惊,急忙跪倒在地,泪水横流。

    “圣天子在世,才能护佑大明,天降忠臣名将,大涨我朝国威。臣以为应当立刻晓谕天下,向太庙献捷,令群臣上贺表。至于有功将士,内阁立刻去文询问,拟好单子,奏请御览。”

    顾秉谦说的头头是道,天启连连点头。

    可是朱国祚眉头紧皱,给兴奋的君臣泼了一盆凉水。

    “启奏陛下,张少保此战果然胜利,拓地千里,可是千里国土要如何守卫,要有多少军队,安置多少民户,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要不要重修一道长城,把鞑子隔绝到外面。据老臣所知,那块地方正是当年的大宁都司,要不要一起恢复?”

    连续几个尖锐的问题抛出,天启和顾秉谦都傻眼了,的确,打赢容易,可是安置困难!只要多少人,多少钱啊?不用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朱国祚继续不客气地说道:“陛下,胜利固然喜悦,可是十几万鞑子战败了,他们会甘心吗,若是转而侵略其他各处,九边告急,岂不是背着抱着一般沉!”

    天启一听,顿时垂下了头。

    这时候突然老魏从外面跑了进来,急匆匆说道:“主子万岁爷,张少保又送来一封奏折,请您御览!”(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二章       满桂

    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时光磨洗,大明朝的机器已经老旧不堪,就连满朝文武也是毫无进取之心,只想着抱残守缺,能混一日就是一日。

    草原上的大战自从爆发开始,朝廷就有一股强烈的呼声,大家认为张恪是擅自挑起战端,拖累朝廷,应该严惩,长城以外的屯田该全部撤掉。

    持这种论点的人不少,可是无奈司礼监站在张恪一边,把奏折都给扣下了。而且东林党的前车之鉴,大家也不敢贸然和张恪死拼。

    可是等到大胜之后,尘埃落定,这股声音又起来了。

    尤其是次辅朱国祚更是旗帜鲜明反对在草原扩充疆土,老头主要提出三大理由,两百年间,大明的贤君名臣,多少次和蒙古人作战,或胜或负,大明和蒙古就像是一对冤家对头,谁也没法把对方消灭。如今张恪也没有这个本事,反而会把明朝拖进无休止的大战之中,已经有女真老酋一个劲敌,招惹更多敌人,实属不智。

    千里草原,移民百万尚且不足,没有三年时间,无法收获粮食,期间人吃马嚼,军队粮饷,百姓口粮,城池道路,所需花费,天文数字。如今户部空虚,似这般数百万不止的花费,纵然是太平盛世,也万万拿不出来。

    大明和蒙古开战,牵制兵力众多,一旦造成辽东空虚,建奴趁机入寇,若是广宁,山海关等地有失,则京城撼动,京城不稳,则天下不安,事有轻重缓急。总兵张恪一味逞强,贪图虚名,此等武夫不加节制,则大祸不远……

    天启当皇帝快两年了。对待朝政也有自己的见解,虽然朱国祚的奏折言辞不好听,但是其中的道理是不差的……

    在龙书案的另一侧,还摆着一份奏折,这份奏折则是张恪上来的,其中详细写着张恪处置草原的全套方略,其中描绘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张大伴,你怎么看?”

    天启问到了司礼监掌印张晔的头上,论起办事,魏忠贤雷厉风行。任劳任怨,深得天启信任。

    可是老魏始终没有高升一步,拿下掌印的宝座,成为内廷第一人,张晔的手段可见一斑。他经过多年的历练,军事,政务,宫中的大小事情,全都一清二楚。尤其是学识眼光,远在目不识丁的魏忠贤之上,天启经常喜欢咨询张晔的意见。

    “主子,老奴仔细看过双方的说法。朱老大人老成谋国,张少保锐意进取,都是朝廷栋梁!”

    “别耍舌头,朕要听的是谁对谁错。不要推诿扯皮!”

    “是,老奴以为张少保的奏折当中,已经给出了答案。譬如第一条,说两百年间,蒙古草原未曾平定,张少保就提出如今和百年前全然不同。”

    “有什么不同?”

    “主子,就是这个东西!”

    张晔一摆手,小太监急忙捧着描金托盘,送来一块呢绒。天启接过来看了看,很是柔软厚实。

    “主子,此物叫做呢绒,是用羊毛织成的。张少保建议扶持毛纺作坊,从草原采购羊毛,靠着商贸厚利,一点点消去蒙古人的野性,让他们定居下来,专心致志养羊,而不去抢劫,如此草原不愁不治!”

    天启拿着呢绒,在手里反复把玩,若有所思地问道:“大伴,蒙古人有了营生,就能不闹事?”

    “这个……仓廪实而知礼仪,养羊能活得很好,何必去抢劫呢!当然,或许也有宁顽不灵之徒,凭着张少保的手段,应该能够压服!”

    天启点了点头,他拿起了一旁的裁纸刀,在呢绒上面划了好几下,弄得羊毛乱飞。周围的太监宫女都吓了一跳,难道陛下高兴地疯了?

    “哈哈哈,朕前几天还琢磨过纺车,既然毛纺这么重要,朕非要做出一架最先进的纺车送给张恪!”

    敢情是职业病犯了,张晔也是十足无语。

    算起来老朱家的皇帝都挺有追求的,远的不说,正德放着皇帝不当,跑去当大将军,嘉靖更是几十年修醮炼丹,做了老道,接下来隆庆好色如命,偏偏儿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