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放战争-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陆路进发的部队;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连续徒步急行军;导致不少官兵因伤病而掉队。从海路进发的部队;乘的是临时征来的帆船;在没有任何气象预报和导航设备的情况下;有的船只不幸失踪。来自解放区的官兵大多没有想到;此一去他们将面临异常残酷的战斗;尤其是那些已经有了妻儿的官兵;别离时面对涟涟泪水谁也不曾想到一别竟是数年;而对于那些日后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官兵来讲;此一去便是他们与故土和亲人的永别。这些乡音不同、建制杂乱的共产党官兵;是后来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最初基础。第四野战军以其巨大的规模、充实的装备、官兵们头顶上的各色狗皮帽子和勇敢强悍的战斗作风以及指挥他们的那个精于战术计算的著名军事将领而闻名于世。 
  林彪;仅从单薄的外表上看;不像一位军事指挥员;更接近一个书生。红军时期;年仅二十五的林彪就已成为共产党红色武装的主力作战部队——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与率领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一起;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承担着冲锋陷阵的角色。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师长;让他的名字进入中国抗战史的平型关一战;也让他的身体因中弹受到损伤。一九四五年九月;处于休养状态的林彪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员。他在延安登上一架美军飞机;飞机降落在河北的一个简易机场;林彪接着骑马向山东前行。九月二十三日;当他到达河南濮阳的时候;接到了中央让他北上的命令。林彪只好掉头;先骑马到了河北南宫;再换乘汽车到达河北固安;从那里徒步穿越封锁线;于十月中旬到达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此刻;他的身边没有任何一支部队;他也不知道自己将指挥哪些部队。 
  就在这时中央命令他迅速前往沈阳的电报到了。这位三十八岁的共产党将领在少数官兵的护送下继续北上。而几乎与此同时;将要成为他的军事对手的另一位将领——国民党军派往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杜聿明;正在美国第七舰队代理司令巴贝中将的陪同下;站在美国军舰上的甲板上瞭望渤海岸边的一个登陆点。 
  杜聿明和林彪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但是这个时年四十一岁的国民党军将领已经先于林彪到达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杜聿明指挥的国民党第五军;在抗日战争中是对日作战最强硬的部队之一;他曾是中国远征军的副司令长官;在缅北的热带丛林中与日军作战并率领部队九死一生的突围经历中国妇幼皆知。一九四五年十月十八日;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后;蒋介石当面交代:“你到长春去与苏军接洽;要他们根据中苏条约;掩护我军在东北各港口(旅大、营口、葫芦岛等)登陆;接收领土主权。”几天后;杜聿明与他的随从到达上海;他需要与美军联系自海路运送他的部队去东北。老部下郑洞国在上海机场迎接他。军装笔挺、马靴闪亮的杜聿明热情地邀请郑洞国一起去东北。 
  接收东北政权的国民政府人员于十月上旬到达东北;其中有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身份是外交特派员。国民党官员到达东北;同样引发了东北民众的爱国热情;各色旗子同样打了出来。蒋经国看见两个东北孩子互相用日语说话;便问:“你是哪国人?”孩子用汉语回答:“我是中国人!”孩子回答时的表情让蒋经国心生感动。但是;接下来;在与苏军接洽时却遇到了麻烦。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对国民党非军职人员不感兴趣;对蒋经国先生更是冷淡。然而;当杜聿明于十月二十八日飞抵长春后;他对这位赫赫有名的中国将领却极其友好。苏军不但表示“欢迎杜将军带领中国军队接收东北的领土主权”;还同意杜聿明的军队在苏军管辖的营口港登陆。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特别向杜聿明强调了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我们苏联始终要和中国人民友好的……因为我们早就有了杰出的孙中山和列宁他们两人的友谊。”——对中国国民党人大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可以看出;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政府官员和军事将领们;对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信仰分歧的了解是多么的含糊不清。 
  蒋介石在重庆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兴奋。在接收日本占领区的问题上;作为国民政府首脑他受尽了大国的要挟。美国为了钳制苏联;以达到包办中国各地的受降权、用美械装备控制中国军队的目的;一而再地对国民政府提出各种条件;包括必须由美械装备的部队占领中国北方的大城市;否则美国就不提供运输上的帮助。为了迫使蒋介石答应;美国人甚至把原来允诺交给国民党军的三百多辆坦克;交给了驻扎在印度的英军;而且对于战后停在中国云南境内的上千架军用飞机;美国人宁可将其破坏也不让蒋介石染指。蒋介石向美国妥协之后;美国才开始帮助国民党军大规模地运送兵械。——这哪里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光复失地”? 
  杜聿明乘坐美国军舰到达辽河河口。在巴贝中将的陪同下;他们换乘小船前往苏军欢迎国民党军登陆的营口港;身后跟随着大批的记者。在记者们身后的海面上;二十多艘美国军舰满载着国民党军官兵。他们军装簇新;钢盔闪亮;全部的美式武器装备;嘴里嚼着美国口味的战地干粮。杜聿明的联络官已经上岸;杜聿明和巴贝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中等待;记者们也在向营口港张望着。等待了几个小时之后;联络官终于回来了;带来的消息是:“苏军卫戍司令不在;国军无法登陆。” 
  苏军已经撤走;现在占领这里的是来自山东的共产党军队吴克华部。 
  这些远道而来、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的官兵;面对海面上庞大的美国舰队;依旧能从容地拆房子修工事;这让杜聿明和巴贝感到困惑不解和不明底细。于是;巴贝下令军舰掉头。在试图从葫芦岛登陆时;才知那里也被共产党军队占领了。经过侦察;发现秦皇岛只有五百日军和少量伪军。杜聿明和巴贝决定在秦皇岛登陆。 


  巴贝对杜聿明说:“美国才是中国真正的朋友;你相信了吧?” 
   
  毛泽东已经从重庆返回延安;他把守住山海关的希望寄托在最早进入东北的李运昌的部队上。但是;李运昌的部队新兵多;武器严重缺乏;平均两名战士才有一支步枪;几门迫击炮仅有几发炮弹;且部队分散在辽西的各个地区;山海关只有一个团。李运昌请求增援。在增援部队日夜疾进的时候;国民党军的试探性攻击开始了。 
  国民党军对共产党军队的数量估计过高;因此攻击颇显迟疑;导致几次攻击都未见成效。就在僵持的时候;李昌运部的防御力量得到了加强: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率领的三个团步行一个月从山东赶到了山海关。 
  杜聿明亲自制定了攻击山海关的作战计划。 
  除了士气之外;共产党军队和当时的国民党军相比;没有别的优势。天气冷了;从山东长途行军而来的杨国夫师的官兵们依旧穿着单衣;出发时听说的到处都是可以随便拿的新枪大炮根本没见到影子。而且;这里不是山东解放区;没有百姓往阵地上送食物;伤员也没有人往下抬。十一月十五日凌晨;国民党军开始攻击;共产党军队边打边撤;山海关外围防御阵地相继失守。 
  杜聿明占领了山海关。对于国民党军来说;进入东北的大门已经敞开。 
  毛泽东在延安得知山海关失守的消息后;直接发电报给李运昌;命令他的部队必须在山海关至绥中一线坚守“至少三星期;多则两个月”。李运昌回电如实报告说;他的有限兵力分散;缺少武器弹药;怕是难以完成任务。毛泽东在命令他们不要轻易放弃阵地的同时;命令黄克诚、梁兴初部火速在锦西地区集结;准备阻击北进的国民党军。 
  但是;杜聿明没有给共产党军队集结的时间。 
  第十三军和第五十二军连续攻击前进;于十一月十八日占领绥中并接近了锦州。 
  这时候;林彪已经到达锦州。 
  林彪的身边依旧没有可供指挥的部队。十一月十五日他收到毛泽东的电报;毛泽东设想待黄克诚和梁兴初的部队到达后;由林彪或者罗荣桓亲自指挥;对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进行反击作战。可是;黄克诚和梁兴初的部队现在在哪里?林彪离开锦州前往兴城和锦西;在兴城;林彪遇见撤到这里的杨国夫;部队的情况令他吃惊不小:伤亡很大;极度疲惫;没有棉衣;甚至没有鞋;官兵们得光着脚作战。十一月二十一日;林彪终于等来了梁兴初率领的山东军区第一师七千多人的部队;他们从山东走到兴城足足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艰苦的长途跋涉令官兵们根本没有立即投入战斗的可能。林彪遂致电延安;告之目前部队不具备作战条件;要有放弃锦州的准备。 
  林彪的电报发出的第二天;兴城、葫芦岛和锦西相继失守。 
  三天后;杜聿明的部队占领锦州。 
  锦州失守令林彪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他立即指挥梁兴初部对锦州进行反击;反击的目标还是在山海关与共产党军队交战过的那个八十九师。在后路被截断;主阵地被突破后;八十九师向杜聿明告急。林彪的突然反击令杜聿明非常意外;他急忙调动部队增援。但是;就在增援部队赶到锦州的时候;林彪指挥的共产党军队突然消失了。 
  几天以后;进入东北的黄克诚与林彪见面了。他们商讨的结果是:就目前部队的状况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避战。寒冬已至;进入东北地区的官兵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困难。苏军坚持不准共产党军队进入大城市;不准共产党军队接收日军留下的军用物资。没有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政权的支持;东北民众又对共产党军队缺乏了解;近十万官兵的吃与穿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黄克诚直接给毛泽东发电报;把当时部队的处境归结为“七无”:“……部队五十多天行军;极疲劳……现在处于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之困难情况;部队士气受到极大影响……” 
  尽管一个月后毛泽东发来了关于在东北建立根据地的电报;但是当时共产党人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在东北地区站住脚的切实可行的思路。面对看似唾手可得实际难以占领的大中城市;中央依旧指示“准备坚决消灭蒋顽在沈、长、哈三处的着陆部队;夺取三大城市;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是沈阳城。” 
  死上梁山;活闯关东。 
  在中国人的心中;闯关东是情势逼迫下的铤而走险。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日本投降后;中国境内共有一百三十万日军和六十八万伪军等待受降。 
  问题是:谁是有权接受投降的“中方”?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草拟了一份中方受降人员名单;由蒋介石侍从室一处主任林蔚和二处主任陈布雷呈送审阅。蒋介石看到名单上有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字时;便用红笔划去了。林蔚和陈布雷小心地解释说;如果这份名单上一个中共代表也没有;恐怕无法向国内外舆论交代。蒋介石坚持说:“让朱德待命好了。”陈布雷事后忧虑道:“先生连这点气量都没有;结果必然会弄巧成拙……” 
  不允许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接受日军投降;但是那些在战争中投靠日军的伪政府人员和伪军将领;倒被蒋介石列入了受降的中方人员名单:伪行政院副院长周佛海被委任为上海行动总队总指挥;伪海军部部长任援道被委任为南京先遣军司令;伪华北绥靖军总司令门致中被委任为北平绥靖司令。同时;蒋介石还把几十万伪军收编为国军;那些昨天还跟随日军与中国军队作战的伪军“军长”们;一夜之间变换了军服成为国军军长。更奇怪的是;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日军;除被共产党武装缴械者外;二十六万日军反而开始“收复失地”。 
  于是;中国当代史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虽然短暂但奇特至极的现象:日本投降以后;两个“国民政府”依旧同时存在;并且依旧在同时“履行公务”:一个是在重庆的以蒋介石为主席的国民政府;一个是战时投靠日本的以汪精卫为主席的“国民政府”——届时汪精卫已死;陈公博出任代主席。这两个政府的机关报都叫《中央日报》;两份报纸的报头题字用的是同一块模版。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在日本投降后;宣传调子即刻从“大东亚共荣”转换为“大家都来拥护蒋主席”。 
  “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政府动用了六亿美元;将位于中国西南和西北的国民党军运送到华北、华中以及东北地区;其运送总兵力达到十四个军三十多万人。美国还直接派遣武装力量;抢先占领了中国北方的重要交通要地。一个来到中国承担运兵任务的美军士兵道出了历史的真相:“我们应该有勇气说真话;我们正帮助国民党军队进行其反对共产党的战争。” 
  国共军事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国民党军大军向北;主要依靠平绥、同蒲、平汉和津浦四条铁路。 
  此时;共产党将领陈毅已经来到微山湖东岸。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将陈毅派往华中;因为他曾在那里当过新四军军长。陈毅时而步行时而骑骡;于十月初在临城和沙沟之间穿越了津浦铁路。这条贯穿南北的铁路线运输繁忙;向北开去的全是运兵的军列。陈毅立即对鲁南军区的干部说:不惜一切代价;把铁路彻底拆了! 
  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在铁路线上消灭和阻止北进敌军的方针部署给各局、各区党委的指示》: 
  必须发动群众和民兵去进行破坏。凡群众在破路时;所获得的一切铁轨、枕木、电杆、电线及其他东西;均归群众所有;由公家定价收买。其破坏桥梁、道基、水塔、机车及车辆者;则由公家定价奖赏…… 
  可以想象这些号召在贫苦农民中间引发的热情。 
  “八路八路;专扒铁路。”国民党的报纸一时舆论大哗。 
  尽管兵力不足;也必须直接攻击津浦铁路沿线的要点;以阻止国民党军北进。第一个目标就是邹县。上万军民先把县城南北两边的铁路拆了四十多公里;然后就开始攻击邹县县城。天亮时;大汶口被攻破;鲁中军区三师控制了一小段津浦铁路。 


解放战争字数:3262    字号:大 中 小   但是;对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攻击艰难而残酷。 
  山东军区八师奉命阻击由徐州进抵临城的国民党军。在临城与夏镇之间一个叫柏山的据点;攻击持续了整整一个夜晚;虽然连续组织爆破;但由于敌人的碉堡十分坚固、火力异常凶猛而未能攻破。天快亮的时候;一个曾经当过和尚的名叫陈金合的班长站了出来。他提着四颗手榴弹摸上去;但围着碉堡转了一圈;也没找到安放手榴弹的合适位置。回来后;他向营长要了全营剩下的最后一颗手雷;在机枪的掩护下再次上去。他把手榴弹和手雷捆在一起;放在碉堡唯一的一个小铁门下面;然后跑回来拉动了引爆的绳索。过了好一会儿;也没见有动静;原来绳索被敌人的机枪打断了。天大亮了;敌人碉堡里的火力越来越猛;陈金合要求再上去一次。由于天色已明;碉堡里的火力都射向了他;他在弹雨中滚来滚过;战友们不知他是否中弹;只看见他终于再次接近了碉堡。上次安放的手榴弹和手雷还在那里;陈金合爬过去;但没有连接引爆的绳索;一切都来不及了。他朝天色明亮起来的远处看了一眼;然后低下头;用肩膀把捆在一起的手榴弹和手雷顶在小铁门上;直接拉响了引爆的拉弦。 
  这是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第一位与敌人同归于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