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陈毅拿过信说:“鄙人也。”接着;他专程从山东赶到宝丰来看望郭勋祺。一见面;陈毅便对郭勋祺说:”你呀你;大炮是没有眼睛的;你怎么跑到襄阳去了?”刘伯承和陈毅共同劝郭勋祺“从现在做起;为人民立新功”。刘伯承要求他回四川;做川军上层将领的工作;为日后解放四川做准备。
康泽于十五年之后的一九六三年四月九日;作为第四批特赦战犯从北京昌平秦城监狱被释放。此后;他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一九六七年六十三岁时病逝于北京。
襄樊战役历时十四个昼夜;中原野战军以伤亡三千七百人的代价;毙伤、俘虏国民党军约两万一千人。
襄樊战役不仅令共产党军队控制了汉水中游;更重要的是威胁了国民党军的总后方;对国民党军主力白崇禧集团形成了牵制;这一战略重要性在未来的淮海战役中将真正显现出来。
但是;刘伯承严厉批评了攻占襄阳之后;六纵与地方部队之间为抢夺俘虏和战利品发生的冲突。在这一事件中;两支部队甚至相互开火;出现了伤亡。刘伯承责令六纵向陕南军区和桐柏军区部队写信认罪;并通报全军。刘伯承特别表扬了桐柏军区副司令员孔庆德;入城之初他就命令部队不得争夺战利品;并带领官兵们去城垣阵地捡国民党军丢弃的子弹;竟然捡得子弹二十四万发、黄色炸药几十箱。
对于共产党军队来讲;攻占大城市还是新鲜事;他们不但缺乏攻打的经验;更缺乏占领的经验。
但是;无论如何;“长江也会像黄河一样将变成我们的内河”。
共产党人;此时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就要开始大规模地攻城作战了。
解放战争(Ⅱ)字数:3308 字号:大 中 小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长征》;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第十章辽沈战役:高粱红了
高粱红了
一九四八年初;毛泽东对东北战局的最大忧虑是:国民党军放弃东北;全部撤回关内。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这是国土向东北方向延伸出去的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华北地区相连接的部位仅仅是一片走廊般的狭长地带;渤海湾深深地嵌入这片狭长地带里;使这个被称为“鸡形国土”的颈部最窄处不足三百公里。从战场地理上看;东北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如果其颈部一旦被占据;整个东北地区就等于关上了大门。那个时候;无论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战局将发生什么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扇大门的开合;取决于谁能掌控这扇大门的开合。——东北战场的这种军事态势;在战争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战前夕;显得格外令人瞩目。
美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因为这一地区与苏联接壤。从长远的军事利益看;中国的东北是美国在远东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美国希望东北能够成为遏制苏联的前哨堡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政府极力怂恿和支持国民党军抢占东北;并出动大批飞机和军舰将国民党军运送到这一地区;目的就是把刚刚进入东北的兵力薄弱的共产党军队歼灭或者赶走。
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演变;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已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特别是一九四八年初;林彪指挥着不断壮大的东北野战军取得冬季攻势胜利之后;美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较量所持有的立场发生陡转。他们建议蒋介石放弃东北;将那里的国民党军主力撤入关内。
美国力主国民党军从东北地区全面撤退;这一建议在战略上是具有相当合理性的。但是;对于共产党人来讲;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当时蒋介石政府采纳了美国人的建议;解放战争的进程将呈现出另一种样式;所带来的后果也许将是十分严重的。因为;尽管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受到严重打击;但是;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北的五大军事集团中;仍以中原和东北两个军事集团的兵力最多、装备最好。如果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全部撤入关内;那就势必大大加强国民党军在华北和中原地区的作战力量;而且这种加强意味着巨大作战集团的战略移动;意味着华北和中原战场上陡然增加巨大兵力;而这将给长江以北战场上的共产党军队带来不可预知的军事压力。
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当东北野战军还在进行冬季作战的时候;毛泽东在给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的电报中;明确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
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即冬季战役之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目的;既不是攻占几个不重要的城市;也不是设法巩固现在的地盘;而是要从松花江附近向南长驱直入;迅速插到关闭东北地区“大门”的位置;即锦州、承德一线;彻底截断国民党军从东北撤退到华北的通道;并以决战的态势将其在东北地区就地全歼。
但是;出乎毛泽东的预料;林彪对于这一战略部署顾虑重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优柔寡断。
毛泽东与林彪就这一问题反复商讨的过程;虽然不能称之为“争执”;但争辩是明白无误地存在的。令人焦灼的是;共产党人的长时间的商讨;恰恰发生在国民党方面就是否撤退争执不休的时候。于是;一九四八年上半年;国共双方同时就东北地区军事部署问题所进行的争辩;不仅仅是战略上的较量;也是关乎严峻的政治考量。——当时的情势是;作战双方;谁最早于统帅和将领之间取得思想和行动的完全统一;谁就将赢得东北战场上的军事主动。
毫无疑问;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已经陷入被动:数十万大军被孤立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地域内;长春与沈阳之间、沈阳与北平之间、沈阳与大连之间的铁路已被切断;国民党军的补给全部依靠空运;由于处境极其困难官兵厌战情绪严重。而在驻守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中;中央军嫡系部队与地方杂牌部队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不少高级将领已有向共产党方面寻求出路的意向。——从军事上讲;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只有暂时固守城市的能力;出击作战并且战而制胜已经是完全不可能了。
为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东北战区的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对于立即关闭东北的“大门”;就地全歼国民党军的战略设想;中共东北局的领导们是完全赞成的。林彪认为;虽然必须将国民党军截歼于东北;但目前在锦州一线没有作战条件。
由于卫立煌采取保存实力的战术;国民党军始终据守城市不出;东北野战军无从利用运动战大量歼敌;因此;作战目标只能从沈阳、长春、锦州中选择一处发动城市攻坚战。四月十八日;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谭政致电中共中央;提出了攻打长春的作战计划;并再次陈述了攻击锦州“不甚适宜”。
应该说;首先攻打长春;并不符合毛泽东的战略设想。因为攻打长春很可能带来一个后果;即长春失守后;国民党军因为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从而下定从东北地区全面撤退的决心。但鉴于林彪表示“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毛泽东同意了东北野战军攻打长春的作战计划。同时;毛泽东还是致电林彪、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刘亚楼和谭政;认为他们在此前的电报中就“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所提出的困难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一)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二)我们可令杨(杨得志)、罗(罗瑞卿)、杨(杨成武)'正在商量中'以三个纵队出至承德、北平之线以东地区;或者可能出至承德以东地区;起配合作战之作用。望令该地区准备八万人的粮食及其他协助事项;该三纵到达时间可能在辰(五月)删(十五日)以前;亦可能在辰删至辰哿(二十日)之间。但你们主要不要依靠杨、罗、杨。(三)我们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榆锦(山海关至锦州)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困难;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着的;特别在万一长春不能攻克的情况之下;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东北野战军对长春的攻击遭到严重挫折。
当林彪正准备发动长春战役时;长春国民党守军为了出城寻找粮食和保护长春机场免受炮火的威胁;出动了新七军的一个半师和第六十军的一个师;占领了长春西北约六十公里外的小合隆镇。林彪认为长春守军的出动带来了战机;他立即命令各纵队奔袭小合隆镇进行合围;以期吸引长春守军出城增援;而后集中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击长春。
一纵二师经过三天的隐蔽行军;于四月二十四日到达长春西南的驿马站;由于没有仔细进行战前侦察;在不知国民党军暂编六十一师主力已经达到的情况下;仓促迎敌受到猛烈侧击伤亡严重。二纵在整理部队后;发动了坚决的攻击;暂编六十一师被迫向北撤退。与此同时;六纵对长春机场展开了攻击;在歼灭暂编五十六师师部和一个团后;占领了大房身机场。长春守军总指挥郑洞国获悉机场丢失的消息之后;严令新编三十八师和暂编六十一师进行反击。二十五日;争夺机场的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就在交战双方几乎形成僵持的时候;一纵的到达使负责侧翼掩护的暂编六十一师发生混乱。新编三十八师师长陈鸣人态度强硬;他拒绝了一些军官提出的撤退建议;认为只要一退;位于最前面的两个团就完了;所以必须不惜一切坚决顶住;然后有计划地撤退。他严令炮兵还击;并投入预备队全力增援。看到部队显出犹豫动摇的迹象时;他命令卫士打开他的铺盖铺在后撤的道路上;然后躺在上面说:“我就睡在这里了;看你们哪个要退!”
长春守军没有按照林彪预期的那样出援;已经出动的部队迅速撤回了长春。东北野战军“计划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的前景突然渺茫起来。五月二十九日;东北野战军领导致电中央军委;提出“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一部分兵力久困长围;准备乘其撤退时在途中追歼该敌;而使我主力转至热南承德、古北口之线”作战;或者“主力仍留长春、沈阳间加强整训;以一部进行围困长春;待攻城训练和准备更成熟;和敌人困难更增加时;再行攻城”。
可以想见毛泽东接到这封电报时的感受:攻击长春不成;何时再行作战;林彪之意是要等长春守军突围;或者守军困难增加而我军准备更充分之时。——这是一个没有预定时间的模糊概念。而毛泽东最担心的恰恰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国民党军在战略部署上会出现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关闭东北“大门”的设想落空。
六月一日;中央军委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要求他们回答:
林、罗、刘:
请回答下列问题:(一)你们对长春使用几个纵队;是否已展开全力攻击。(二)八天作战我军伤亡多少。(三)长春外围工事是否均已夺取。(四)是否已和六十军接触;该军战斗力如何。(五)部队打堡垒战术是否已由集团冲击的老办法;改变为小组攻击的新办法。(六)八天作战中是否已采用坑道爆炸方法。(七)是否已实行军事民主;即遇到困难时由连队指挥员在火线上开会反复研究攻克敌阵的方法'大家想办法'。(八)现在是否已停止攻击或者还在继续攻击。(九)你们指挥所在何处。是否已召集纵、师干部开会;详细检讨经验。最前线是否有你们的代表执行阵地指挥职务。(十)沈阳方面反应如何;有无准备增援意图。(十一)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作战;我以九个旅'其中只有两个旅有攻城经验'攻敌两个正规旅及其他杂部共约两万人;费去七十二天时间;付出一万五千人的伤亡;终于攻克。我军九个旅'约七万人'都取得攻坚城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非常顽强。敌我两军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如果我军不惜伤亡;以两个月时间夺取长春;你们估计是否有此可能?局势将会怎样。军委一日七时
这些问题全是对林彪部刚刚开始攻打长春又突然弃攻改围的疑问;
当天晚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回电;回答了军委询问的所有问题;并再次强调:“此次如攻长春;我们拟以新老八个纵队直接投入攻城;以两个纵队阻援。我攻城兵力与守城兵力对比;不到三与一之比;但即三与一之比;打援兵力则绝对悬殊。故要攻城则不能同时打援。如敌不增援;我军在攻城战中逐屋争夺;消耗必大。能否维持消耗到底;而获得结束战斗的结局;尚无把握。”至于何时能够拿下长春;电报说:“目前对长春地形条件还不够具体了解;不知地形条件对我是否有利;须待实地侦察后才能看出。因此;我们对此战局无最后的确定见解;拟待侦察地形后;才可通过其他条件得出较有把握的意见。”
既然战前准备如此不充分;那么;当初建议首攻长春的依据又是从何谈起的呢?
三日中午;中央军委再次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就攻打长春再次开列一系列问题要求他们回答:“(一)以两个或三个纵队及几个独立师攻城;以七个至八个纵队准备打援;是否可能。(二)两种打法是否可能:(甲)能强攻则用强攻办法;(乙)不能强攻;即攻占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后;改用长围;构筑坚阵;以一部围困该敌;主力休整待机。(三)你们弹药方面是否经得一次大消耗。”
五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复电中央军委;提出东北野战军目前作战的三种方案:一、“正式进攻长春”;但认为“无把握”;万一失利;“将来带着失败情绪去执行围困沈阳、锦州、天津、北平的任务;是不利的”。二、以“少数兵力围困长春”;主力南下热河、冀东作战;但这也是一个“不宜于采取的方案”;因为部队南下后粮食补给困难;而如果此时长春守军“在沈阳敌人接应下退回沈阳”;就可能造成我军“两头失利的结局”。三、“对长春采取较长期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这一行动除多费几个月的时间以外;没有其他坏处;但能有把握地歼灭敌人和拿下长春”。
显然;电报中提出的第二方案;已经接近毛泽东关闭东北“大门”的设想。但是;林彪依旧认为“只有在长春敌被歼灭后;由东北到热河的铁路公路尽可能的向前延伸以后”;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热河、冀东才“较为有利”。因此;七日;中央军委回电;基本同意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提出的第三种方案:既然东北野战军领导坚持首先解决长春;而拿下长春也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就必须坚定这一信心。但是;毛泽东仍旧期待着林彪能够尽快南下作战、关闭东北地区的“大门”。所以;他要求东北野战军“在攻长春的三个月至四个月的时间内”;“必须同时完成下一步在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