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挨了炸弹后,“俄亥俄”号上的雷达已经损坏,当时战舰上的几个电子军官正在设法进行抢修,其中有两人还爬到了假设雷达的桅杆上。而原本应该在桅杆顶部的了望员却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正是那两名维修雷达的电子军官首先发现了在港口外排成了战列线的六艘庞大的战列舰,而且两人都立即辨认出那是唐帝国的“新省会”级战列舰。这个发现差点让两人吓破了胆,虽然两人都很快反应了过来,并且想到要把情况报告给舰长,可是两人不是了望员,也没有在了望员的位置上,更不知道该怎么与舰长联系。等到其中一名军官爬到了了望员的位置上,拿起了电话的时候,已经是五分钟之后了。电话刚接通,“广州”号就打出了第一轮齐射,另外五艘战列舰也在一分钟之内陆续开火。
不到4海里,也就是大概7000码的距离,对战列舰的主炮来说,这属于直接交战距离,炮弹的飞行的弹道比较平直,弹道高度很低,炮弹是直接从侧面打过去的,而不是从上方砸下来的,另外,炮手在瞄准的时候也基本上是直瞄。7000码的距离,炮口速度超过了每秒800米的炮弹,最多只需要20秒的时间就能飞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算“俄亥俄”号的舰长下达了规避命令,战舰也不可能做出任何规避的动作,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机动!
相反,对于南面的六艘战列舰上的炮手而言,在天色已经放亮,而且交战距离只有7000码左右的情况下,根本就不需要水上飞机提供帮助,经验丰富的炮手甚至会直接使用备用瞄准仪,将炮弹准确的打到敌战舰上去,而且命中率绝不会低于五成。而当时第三特混舰队拥有帝国海军中最优秀的炮手,这一点是肯定的,这些炮手的经验足以让他们轻易的干掉7000码的任何一艘战舰了。
“南宁”号是第三艘开火的战列舰,开火的时间比“广州”号晚了十几秒,在常荐新感到脚下传来猛烈的震动的时候,第一批穿甲弹已经命中了北面那艘刚到达港湾出口处的战舰。当时常荐新目视判断,“广州”号打出的九发穿甲弹中,至少有六发命中了目标,只有两发在舰面上爆炸,也就是说,另外四发穿甲弹很有可能穿透了战舰的主装甲,在舰体内爆炸,只是这样的爆炸场面是不会立即反映出来的。
因为交战距离太近,所以从第一轮炮击开始,六艘战列舰就在自由开火,从第二轮炮击开始,好几艘战列舰上的各个炮塔都在自由开火了,炮手根本就不需要枪炮军官提供的炮击参数,直接利用安装在炮塔顶部的备用瞄准仪进行炮击。
看着排头的那艘美军战列舰不断的挨着炮弹,常荐新这才松了口气。此时,他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战斗已经打响了,第三特混舰队是不可能轻易的撤出战斗的,问题是,大西洋舰队有六艘航母,那六艘航母上载有数百架轰炸机,另外,附近机场上还有大量的岸基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随时有可能到来,那么第三特混舰队在蹂躏了敌人的战列舰之后,能够顶住敌人的轰炸吗?
当参谋军官前来汇报,其他特混舰队派来的防空战斗机已经陆续到达的时候,常荐新也不再担心舰队的安全。谈仁皓要求每一支航母特混舰队都为第三特混舰队派遣至少一个中队的防空战斗机,这样一来,第三特混舰队上空就有五个中队的防空战斗机,为此,常荐新还不得不专门安排五艘驱逐舰负责引导这些战斗机执行防空作战任务呢。有了这么多的战斗机掩护,第三特混舰队的安全性就大大提高了。可问题是,那六艘美军的航母到底在哪?
很明显,斯普鲁恩斯距离战场不会太远,他是在夜间离开的,就算是出发后立即以最大速度航行,也在距离圣地亚哥300海里范围之内的海域,如果考虑到航线设置上的问题,也许距离圣地亚哥不会超过200海里,那么,斯普鲁恩斯在知道其战列舰舰队遭到了打击之后,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呢?
就在常荐新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俄亥俄”号打出了反击的第一排炮弹,他的精力也立即转移了过来,在考虑美军的航母之前,还是得先干掉那几艘战列舰!
第七十六章 巨舰的反击
在前三分钟之内,“俄亥俄”号根本就没有进行“抵抗”,而且在这三分钟之内,南面的六艘战列舰分别打出了五到六轮齐射,也就是说,仅仅三分钟,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就在“俄亥俄”号上用掉了近300发炮弹。从后来统计的结果看,这三分钟内的炮击命中率超过了五成,可问题是,真正爆炸的炮弹却远没有那么多。
战后,第三特混舰队六艘战列舰统计的结果是,至少命中了敌舰169枚炮弹,误差大概有一成左右,可了望员观察到的爆炸次数却仅仅只有30多次,加上在舰体内部发射的爆炸,也不会超过50次。也就是说,如果真有170发左右的炮弹命中了“俄亥俄”号,那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炮弹爆炸,其他的全是哑弹!毫无疑问,这个哑弹比例确实是太高了,高得有点离谱!后来,在“俄亥俄”号被打捞起来之后,这一统计结果得到了证实,当时承担打捞工作的部队在这艘战舰上一共找到了86枚没有爆炸的炮弹,另外,还有很多炮弹在命中战舰后被弹了出去,也没有发生爆炸。
造成哑弹率与跳弹率高达七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的炮击角度,二是26式穿甲弹在设计上的一些缺陷。
前三分钟的炮战中,六艘“新省会”级打击的都是“俄亥俄”号的正面,而“蒙大拿”级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吸取了很多的实战教训与经验,其舰桥的体积相对较小,而且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以及大部分主装甲都有很大的倾斜角。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变相的提高装甲的垂直厚度,还能够提高跳弹的比例,从而提高抗打击能力。也正是如此,当时击中了“俄亥俄”号的炮弹中,大概有两成成了“跳弹”,没有威胁到战舰。另外,在这个距离上,26式穿甲弹应该有足够的把握穿透“俄亥俄”号的主装甲板,因为设置了很大的倾斜角,结果有很大一批炮弹没有能够打穿装甲,进入舰体内部。
26式穿甲弹的设计也有一定的问题。26式穿甲弹是帝国海军的第三种400毫米口径的重型穿甲弹。与帝国海军以往使用的轻型穿甲弹的区别是,重型穿甲弹的初速较低,存速能力好,而且弹道弯曲度大,更加适合远距离交战。通过帝国海军的测试,26式穿甲弹的最佳打击距离应该是15000码到20000码之间,在这个距离上,穿甲弹几乎是垂直落下的,而且有很大的存速,能够保证击穿敌舰的水平装甲。相反,在20000码以上,炮弹的速度降低了很多,穿甲能力也就减弱了不好,而在15000码以内,因为炮弹落下的角度不大,而且打击的多为战舰的侧面主装甲,其效果反而不好。这可以说是当时所有重型穿甲弹的一个共同特点,而根据这一特点,26式穿甲弹的引信在设计的时候也更为重视垂直打击时的可靠性,而没有考虑到,在近距离交战中对付敌人的倾斜装甲板的时候,炮弹的着点角度并不是垂直的,其撞击速度与角度肯定有所差别。结果,26式穿甲弹不但难以在7000码的距离上击穿“俄亥俄”号主装甲带上最厚的部位,比如炮塔的正面装甲,而且就算是穿透了装甲,也因为引信设计不合理,大部分炮弹都没有爆炸!
如果当时双方势均力敌,四艘“蒙大拿”与六艘“新省会”摆开架势打的话,这两个问题就足够让常荐新吃大苦头了。万幸的是,六艘“新省会”对付的是一艘,准确的说是半艘“蒙大拿”,因为“俄亥俄”号只有正面的两座炮塔可以还击。而且在前三分钟内,“俄亥俄”号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铺天盖地般的打击很快就让这艘战列舰陷入了瘫痪状态,也就难以威胁到“新省会”了。
美军的反击并没有多少威胁,当时“俄亥俄”号首部二号炮塔的三门主炮已经全部损坏,虽然没有一发穿甲弹打穿了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但是在被四发26式穿甲弹连续命中后,就算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再厚实,穿甲弹撞击时的巨大冲击力也足以震坏炮塔内的所有设备,并且震死,震伤炮手。另外,该炮塔后面的司令舰桥也是重点打击对象。与“依阿华”一样,“蒙大拿”级司令舰桥的装甲厚度比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要薄一点,大概少了50毫米的厚度,而这50毫米的厚度就足够让美国人感到后悔了。三分钟之内,至少有八发穿甲弹打中了司令舰桥,其中有四发跳开,只有两发穿透了装甲,这已经足够了,只要有一发穿甲弹击穿,就算不爆炸,司令舰桥里的官兵也将无法幸免,更别说是两发,而且还都发生了爆炸。
在第一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司令舰桥就被打掉了,这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脑已经被打残,身体就无法得到控制,空有强健的四肢,也没有多少威胁。前面两座炮塔里的官兵是在两分钟后才知道司令舰桥已经被炸毁,舰长等战舰上的高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在这两分钟内,b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最终只有相对低矮,难以被直接瞄准的a炮塔还可以使用。因此,在战斗开始后三分钟,a炮塔的炮手利用辅助瞄准仪打出了第一轮还击。
三发炮弹全都从位于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编队中间的三号舰,也就是“贵阳”号的头顶上飞过的,然后落在了战舰南面数百米外的海面上。这个偏差距离也确实有点吓人。当初,设计师为了提高“蒙大拿”级的防御能力,减少被弹面积,a炮塔被设计得相对低矮,可也因此而影响到了a炮塔的视界,结果,炮手根本就无法精确瞄准,打出的炮弹就更不可能威胁到对面的战舰。
“俄亥俄”号的还击把“贵阳”号的舰长吓了一跳,可是很快他就发现,敌舰的还击根本就没有准头,那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了。而且,正是这次还击,让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舰长都发现敌人还有还手的力量,结果,在接下来的几轮炮击中,六艘战列舰上的54门主炮全都瞄准了“俄亥俄”号的a炮塔,打掉敌人的还手能力,这是战列舰炮战中的不二原则!
在接下来的四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a炮塔至少挨了六枚炮弹,而且附近的部位也挨了好几枚穿甲弹。破坏最大的应该是打中了舰首左舷的那枚穿甲弹。“蒙大拿”记的主装甲带到a炮塔下方的弹药库外侧就终止了,在采用重点防护的原则下,舰首并不属于重点防护区域,当时也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会在舰首设置厚实的装甲。这枚26式穿甲弹将“俄亥俄”号的舰首炸出了一个达到了30多平方米的大缺口。而在挨了好几发穿甲弹之后,a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里面的官兵全部被震死,或者震伤。
到此时,已经是六点三十三分。“俄亥俄”号舰首方向上的主炮全部失去了战斗力。同时,战列舰已经冲出了狭窄的港湾出口。在无法用舰首方向上的主炮还击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接替了指挥的轮机长下令战舰向右侧转向,准备把屁股甩过来,用舰尾方向上的两座主炮进行还击,同时避免在港口外搁浅,好让后面的战舰也跟出来。
这个决策似乎没有什么错误,可正是这个决策,最终让“俄亥俄”号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要知道,战舰的侧面投影要比正面投影大十几倍,这不但更容易中弹,而且也给了对方炮手更多的选择。同时,战列舰不是驱逐舰,不是说想转向就能迅速转过来的。在速度不到十节的情况下,战列舰要转向90度,至少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在这几分钟里,足够对方的战列舰打出数百发穿甲弹了。就算“俄亥俄”号皮坚肉厚,也不可能承受住这么多的炮弹!
当时,守在南面的六艘“新省会”级的上的舰长都在等待着这个机会。他们都判断,美军战舰必须转向,不然在港湾出口处搁浅或者沉没的话,后面的战舰就出不来了。当“俄亥俄”号开始转向的时候,炮击的频率瞬间提高了不少。在更为容易瞄准的情况下,开火的速度更是提高了不少,很多炮手甚至将火炮固定在一个角度上,然后就是不断的把炮弹打出去,以提高开火的速度。
六点三十四分,“俄亥俄”号被至少六枚穿甲弹命中,其中有两枚打在了左舷中部的副炮群里,将左侧的五座副炮炮塔全部炸毁,另外一枚打在了舰桥后方烟囱的根部,炸断了烟囱,还有一枚打中了舰桥上方的桅杆,炸断了桅杆。
六点三十五分,“俄亥俄”号最惨烈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内,六艘“新省会”打出了122发炮弹,当时没有办法统计出有多少发穿甲弹命中,了望员只统计出了在战舰上爆炸的穿甲弹。其中八枚穿甲弹在舰面上爆炸,爆炸点都集中在了战舰左舷的中部,因为爆炸过于密集,了望员没有判断出每一发穿甲弹的准确命中位置。另外,肯定有更多的穿甲弹在舰体内爆炸,此时的交战距离在6000码以内,而且战舰侧面的主装甲厚度肯定比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薄得多,在这个距离上26式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超过了600毫米,而当时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侧甲厚度在600毫米以上。
六点三十六分,又有数发穿甲弹在舰面上爆炸,就在“新省会”级上的炮手感叹敌舰竟然如此顽强,被这么多炮弹击中后还不爆炸,也不沉没,而且跟在后面那艘敌舰已经快要驶出港湾的时候,“俄亥俄”号发生了一连串的大爆炸。
爆炸首先是从战舰中部开始的,大概是锅炉舱的压力过高,导致锅炉爆炸吧,从当时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在爆炸发生的时候,战舰并没有猛烈的震动,只是白色的水蒸气从战舰的体内迅速的冲了出来,这是锅炉爆炸所产生的主要现象。这些水蒸汽有数百摄氏度,而在密闭的空间内,是不可能迅速的散发的,也就是说,水蒸气所过之处,绝对不会有人能够生存下来!
紧接着,战舰的舰桥下方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从爆炸点来看,应该是左侧前面两座副炮的弹药库发生了爆炸,因为这两座弹药库就设在舰桥下面。很快,战舰中部再次发生爆炸,并且窜起了橘黄色的火苗,这应该是战舰上的航空汽油被引爆了。致命的爆炸发生在战舰的c炮塔下面,肯定是在锅炉爆炸后,损管抢修人员伤亡惨重,无法控制住向主炮弹药舱蔓延的大火,也没有及时打开弹药舱的通海阀,结果导致主炮弹药舱爆炸。随后,战舰上还发生了几次规模不一的爆炸。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在c炮塔的弹药舱爆炸之后,“俄亥俄”号已经被炸成了两截,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这艘战舰继续浮在海面上。
到此,六艘“新省会”转移了目标。在数分钟的交战过程中,“俄亥俄”号仅仅只进行了三次还击,打出了不到十发巨弹,而且没有对南面的战舰构成任何威胁。最终,该舰在六点四十四分的时候沉没,因为沉没处水深不到30米,战舰又是尾部向下沉没的,结果舰首的很大一部分还翘在海面上呢。
“俄亥俄”号的牺牲不是没有价值的,正是因为这艘战舰缠住了敌人,同时为后面的三艘战列舰挡住了敌人的炮弹,赢得了冲出港口的机会,所以,在“俄亥俄”号被击毁的时候,紧跟在其后面的“蒙大拿”号,“缅因”号,以及“新罕布什尔”号冲了出来,并且有能力向南面的六艘“新省会”级进行有效的还击。
第七十七章 正面战斗
在“俄亥俄”号发生一系列的爆炸之前,常荐新就已经向各舰下达了新的交战命令,当时另外三艘美军战列舰已经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