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扎朝鲜总理事务大臣,主持朝鲜新政!
这是事啊?
在历史上朝鲜办新政,那可是几年之后,朝鲜“独立”后的事情,现在倒好了,这差事落到了自己的头上了。
现在别说办朝鲜新政了,那地方可是虎狼之地,于那种地方办新政,单是日本的问题就难办,朝鲜人要办新政,那还不是日本人支持的开化党鼓动的,那些人可都是亲日派!
他奶奶的!这老娘们可真够毒的!
竟然一脚把自己踢到朝鲜去了!这可怎么好?
第44章 根本(求推荐)
“怎么样!”
几乎是在唐浩然刚一踏进家中院内,李光泽、宋玉新、谭嗣同以及史腾阁便急切的开口问道,从唐浩然去颐和园后,他们便一直在院子里等着,若非是怕惹人非议,只怕他们早都跑到园子外候着了。
“还能怎么样!”
面色难看着,唐浩然径直坐到凳子上,看着神情急切的四人颇有些无奈的说道。
“一脚把咱们踢到朝鲜去了!”
唐浩然的话只让四人无不是同时一愣,朝鲜!
按照先前几人商定的主意,不是忽悠着皇上同意在台湾试行新政吗?
“怎么会这样?”
四人的神情顿时变成了激动。
“别提了,原本忽悠个差不多了,皇上那边也松了口,眼瞧着台湾巡抚的位子就要到手了,可谁曾想,那老娘们插了一脚!”
喝了口茶,而上满是苦色的唐浩然看着面前四人说道。
“这不台湾巡抚没捞着,结果得了一个驻朝鲜总理事务大臣!接袁世凯的差事,月内赴任!”
唐浩然的话声一落,一旁的宋玉新立即惊呼一声。
“哎呀!这可如何是好!”
宋玉新惊呼之余又是大声叫喊道。
“子然,这朝鲜的差事可不好办,表面上看这驻朝大臣是万人之上,于朝鲜无人可掣,可朝鲜那地方,莫说是办新政了,单就是外交之事,便能把人给牵绊死!”
台湾去不了了!要去朝鲜!
在宋玉新看来,去台湾就等于飞出了京城这个鸟笼子,那是要去台湾办大事的,办新政,若是办好了,不单唐浩然能名垂青史,即便是他宋玉新,将来也有可能晋一方大吏,在官场苦等这么些年,图的不就是这种机会嘛!
可现在,朝廷的一通旨意,却把众人的打算完全落了空,他焉能不激动。可不就是,朝鲜那地方,袁世凯在那也是一人敌一国,日子看似风光无限,可内间的苦处旁人不知,唐浩然又岂会不知,这办外交靠的是国家给撑腰,可我大清又岂是个撑腰的主。
“子然,你下一步准备怎么办?”
想比于宋玉新的激动,李光泽却显得很是平静,在他静静看着唐浩然,其它三人也都把视线投在唐浩然的身上。
是啊,下一步怎么办,这才是最重要的,从丢了湖北的差事,来了京,自己谋的、想的不就是外放吗?现在好了,终于外放了,虽说有些不尽人意,可毕竟这驻朝大臣也勉强算是“一方大员”,还有不知足的。
“这驻朝大臣虽说为外事所绊,可归根到底,便是日本人也不得不顾忌并承认咱们的宗主权,可若是论起权责来,便是巡抚、总督之权,亦无法与之相比,更何况现象这驻朝大臣又享以全权,所以……”
迎着众人的目光,或是安慰众人亦或是安慰自己,唐浩然吐出了这么一番话来,在回来的路上,对去朝鲜的诸多利弊,早就一一想了个通透。
“虽说朝鲜是个是非之地,可若是论起权来,驻朝大臣权力之大,远超你我想象,现在朝廷既授以全权,甚至断行国王废立亦无不可。”
嘴上这么说着,可心里的苦水只有唐浩然自己知道,台湾,原本若是外放台湾,还有四年的回旋余地,现在倒好直接去了朝鲜,四年后自己可就得撑起朝鲜的那片天了。
“子然所言极是!”
听了唐浩然的话;李光泽点头赞同之余又接着说
“朝鲜表面上看似不是个好去处,可却也有他的好处,倒不是权责之事,而是朝鲜是为外藩,一般言官断无插入外藩之理,于朝鲜办起事来,所掣者唯总理衙门以及北洋大臣那边,这倒是地方一省所无法相比,且地方上利益盘根错节,试行新政又岂是易事?可于朝鲜,子然却是外人,自然无需顾忌太多!”
最初在谋定的最有可能的两个去处中,虽说李光泽并不看好朝鲜,可却同样无法忽视朝鲜的“优点”,现在既然外放朝鲜已成定局,纵是有再多的麻烦,也要想办法克服。
“可,可这朝鲜终为外藩,这办新政,要靠朝鲜人、甚至就连练新军,也要靠朝鲜人,归根到底,还是给朝鲜人办事,如此一来,我等又焉能为朝鲜办差?”
在众人之中,谭嗣同的想法最是不同,毕竟他知道这办新政也好、练新军也罢,最终是为了另一个目的。
“携新军以自重……这练新军,若是尽为朝鲜所用,朝廷焉能取你我之重!”
在谭嗣同借名道出了他的担心之后,李光泽点点头,自剿定发匪起这地方大员皆是携军自重,这新军亦是新政最为重要的一环,他又焉能不知,若无新军之重,又岂能显出幕主之重。
“这……”
“这也不是事儿!”
在来的时候,已经想了两个多钟头的唐浩然果断的一咬牙,道出了自己的打算。
“既然驻朝大臣享以全权,咱们就打着为朝鲜办新军的名义,自己先练一支兵,先练好了咱们自己的兵,他日才能替朝鲜练兵不是!至于朝鲜那边,便是朝鲜之王亦可废之,又何况只是练一支新军。”
这话说的倒是有些专横跋扈,可现在唐浩然也没有别的办法,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先练一支兵,若不然岂不是一切皆前功尽弃,没有新军将来如何打倒满清?
这新军必须要办,甚至在朝鲜办新军还胜过在台湾办新军,毕竟,于朝鲜那地方,自己这个总理大臣能享以全权,而且又为外藩,自然无需考虑各方掣肘,只要有银子,想练多少新军都可以打着朝鲜的名义去练,便是想建新学,亦不会有言官说三道四的。
“这新军自然要练,问题是要如何练?”
注意到唐浩然的神情中的无奈,李光泽又岂不知幕主此时的心情,便在一说轻语道,
“可现在当要之急,却不是编练新军!”
“银子!”
唐浩然唇角微微一扬,看着众人说道。
“银钱是庶政之母,没有银子一切皆是空谈,这练新军要银子,于朝鲜试行新政,亦需要银子,可朝鲜那地方……国瘠民贫的,尚需要靠朝廷借款渡日,想用朝鲜的财力练兵,恐怕……”
恐怕是妄想,既然是妄想那也要去想。
时不待我啊!
唐浩然不由感叹一声,归根到底,还是时间的问题,如果现在是1885年,有十年的时间用于建设,自己自然无需担心,许多事情可以徐徐图之,有十年的功夫去做事情。
可现在自己至多只有四年,四年后,甲午战争就会爆发,而身为驻朝大臣的自己,无疑将处于风头浪尖之中,就需在卷入那场影响东亚两国百年国运的战争之中。
四年内,自己需要办成事?
不仅要在异国他乡克服一切困难,练出一支新式陆军,还需要练出一支足以自保的海军,还有兵工厂、造船厂等一系列的配套工程,这些可不都得靠银子,可从地方弄银子?
自己可不像穿越小说中主角,当个相公便能值个千万两银子,若不是在京城开了煤行,别说练兵,便是想办最一般的事情,估计都苦于银钱不足,没有银钱谈办事?国事不需要银子?
如果想把这些事办成,没有两千万两银子做底,一切都是空谈,可是这钱从何处来呢?
“时间……银子!”
于心间思索的时候,李光泽却在一旁苦笑道。
“朝鲜的财力是别想了,朝鲜年入不过四百余万两,本国用度尚且不足,其国之瘠民之贫,远甚于国朝,便是极尽压榨协饷新军亦极为困难,想要于朝鲜办事……”
瞧着唐浩然,李光泽不无认真的说道。
“估计还得靠你殖产的本事,否则,一切皆是空谈!”
听他这般一说,众人无不是把目光投向唐浩然,众所周知,这唐浩然可是有着“运财童子”的名声,总是能在别人找不着银子的地方找着银子,若论殖产兴业的本事,这国朝可谓是无人能及,有他在还愁银子!
得!
见大家伙都看着自己,唐浩然的心里的苦水顿时翻滚起来了,自己在湖北办了一件事,结果世人便认定自己有拓财的本事,现在好了,指往他们给自己出谋划策弄银子看样子是不可能了。那朝鲜可不“我大清”,没有洋土药的泛滥谈“以征代禁”,自然也就不可能从中谋利。
“其实,这倒也不件难事!”
思索片刻,给自己打气也好,鼓励众人也罢,唐浩然信心十足的说道。
“朝鲜虽说国小民贫,可若是想些办法,倒不是说不可为,说到根子上,富源之道不过四个“殖产兴业”而已,关键是怎么做,如何去做,不过这殖产兴业需要本钱,这本钱朝鲜那边拿不出,朝廷不可能给,全得靠咱们自己!”
说着唐浩然便把目光投向宋玉新。
“杰启,现在号上能筹出多少钱来?”
“大概能筹出五六十万两的模样!”
宋玉新给了个数,现在号上的事他过问的更多了,自然知道号上能拿出多少银钱来。
“这点银子不够用的!”
唐浩然摇摇头,先看着宋玉新,随后又把视线投向史腾阁,笑说道。
“归祖,这事估计还得麻烦你,这件事咱们去天津之后,还务必请先办好了!”
第45章 天津卫(求推荐)
虽正值仲夏,可是天津卫里,却正是繁盛热闹的时候儿,和京城天子脚下那种庄严悠闲安静不同,天津的市井气和热闹却远远而有过之,而且相比于京城的脏乱,天津似乎更显整洁一些,这完全得益于北洋大臣李鸿章对城市的治理,虽仍不及租界,但于市街上却不见京城市街的脏乱,街道每日总有清夫打扫。
街上除了百姓,还有穿着练军军服的,操着淮地口音的官兵们在兜兜转转,自打从十几年前,李鸿章出任北洋大臣,移辕天津起,这天津自然成了淮军驻地,从淮军驻津以来,来自淮地周边的淮军将士和家属很多留在了天津便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众多的改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天津的方言,穿着号服的淮军大摇大摆的在街头横着走,全像是在家一般。
不单淮军官兵如此,就连忙天津的洋人也是如此,作为通商港的天津洋人也远多过京城,其中既有穿着整齐的洋人、也有穿着破落的洋人,他们或是坐着马车招摇过市,或是如普通百姓一般,于街上行走,还有穿着和服的日本人,拖着不到五尺的身板,在天津走来窜去的于商铺间推销着诸如火柴、洋油灯之类的洋货,东洋货虽说便宜,可质量却远不及西洋货,可总有老百姓图便宜,这生意倒也不错。
相比于京城,天津还有不少洋打扮的中国人,他们大都是洋行里雇佣的买办,没剪掉的辫子或是塞进帽子里,或是塞进衣服里,若是搁二十年前,一准被百姓当成猴似的看着,可现如今这也都习以为常了。
在天津一番热闹中,几辆西式的马车,进了天津卫,这几辆洋马车边跟着的十几个身形彪悍的汉子,瞧着那一身短打的模样,虽是没带刀枪之类便知这些人是练家子的。
“先生,这次来天津,是先拜见李大人,还是……?”
看着若有所思的唐浩然,韩彻试着问道,作为他的学生,在其往朝鲜赴任后,他便跟了过来,另外同文馆中愿意随其前往朝鲜的还有几人,不过能有资格与其同坐一车的,也就只有韩彻一人。
而这会韩彻这般问,自然是事出有因,众所周知李翁不和,而现在唐浩然可是早都被打上了“帝党”的标签,至于李鸿章则是“后党”,虽说按着理,两人应该见面,可这见面却有讲究,按着官场上的礼,唐浩然应该先住下,然后待到北洋大臣行辕派人来过之后再登门,可按着另一个礼,又应该守着下官下见上官的规矩,先登门递贴拜访,全上礼数。
可问题就在这,京中有眼睛在看着唐浩然,这个礼如何遵这会便成了事儿,守着官礼,便会得罪李鸿章,可若守着规矩,又会让翁常熟等人不满。
“拜,当然要拜!”
唐浩然语气坚定的说道。
“这李大人,可是北洋大臣,那朝鲜也是他的地界,咱们做下官的当然要先拜他,更何况……”
话声稍稍一顿,唐浩然笑说道。
“咱们也不是平白无故的拜他,不还要从他那挖走些人嘛!京城那边……”
冷笑一声,没想到自己千方百计寻的靠山,到最后还是没靠成,虽说到自己临出京的时候,那位“两朝帝师”特意宴请自己,给自己送行,而且还特拨了十万两的经费,可这靠山靠不住的道理,又岂会不懂,不过现在自己还需要这个靠山。
当然在私下里,唐浩然却对与李鸿章的见面充满了期待,不为其他,只是为其在历史上那番毁誉参半的评价;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能从那位李中堂那得到。
“蓬、蓬、蓬”
接连三声号炮在北洋大臣行辕响起,瞧着那号炮,唐浩然倒觉得有点儿像是后世婚丧嫁娶时用的“三眼铁炮”或者说三眼铳,这会这号炮却是迎宾的礼,这完全出乎了唐浩然的意料,他没曾想到自己不过是刚递了一个贴子,不过片刻功夫,这边就做好迎宾的准备,号炮声中,便有两位行辕的仪官儿,躬身在前面引着路,直接将唐浩然引进行辕大门,没走几步,就看见督府二门前,官衣整齐的站着一群人。
这其中竟然没有一个熟人,这会唐浩然反倒是觉得自己交游太过不广了,按道理来说,自己来到京城也有四个来月了,可在这近在咫尺的天津北洋大臣行辕中,却没有一个熟悉的,这不行,以后得注意了。
心里这般反思着,唐浩然只瞧见这些人间众星拱月般的围着一个身材高大,体型消瘦的老者。不看他身上伯爵的补服,也不看那翠森森的三眼花翎。只看这老者半开半合的眼睛,目无余子的气度,再加上那过一米八的个头,在晚清的政坛上除了李鸿章,还能有谁?
在晚清,李鸿章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不过弱冠即为翰林,接着便又投笔从戎。师从曾国藩。被这清季伯乐称其为才气内敛,胆大心细,在人才济济的曾氏幕中被目为幕中第一人。后来又募淮军,援上海,破天荒的开始编练近代军队。办制造局,创译书馆,带着淮军平定东南。功绩勋业赶上了可称为前辈的曾胡左三人。后来继承曾国藩之后剿平捻军。在随后的数十年间,这满清帝国的场子完全是靠着其一手创建起来的淮军独撑着。
也同样是这个人,签了《清法新约》丢了越南,签马关条约,割了台湾,丢了朝鲜,赔款二亿五千万。在那老娘们像失心疯似的像十一国宣战后,又是其拖着快病死的那把老骨头又签了辛丑条约。
这个人,到底是个样的人?即便是百年之后,其面目仍然复杂得难以评价。可至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