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教员。

    尽管速成班的学员也能报考长期班,但年龄却制约了许多人,毕竟不少人年龄都已经超过三十岁,孙国维同样也是如此,年龄是他进一步发展的界限。但是他并没有认命,在一番考察后他看到了另一个机会——若有外语特长者可放宽年龄。

    而所谓的外语特长,就是速成班的英语考试时名列前茅,如此他便可以向学校申请高小英语考试,以表明他的外语特长。换句话来说,只要他能通过高小的英语考试,就能进入长期班,接受一年的培训后,成为高小教员。

    相比于初小教员,建于城中市镇的高小最吸引孙国维的地方,并不仅仅只是高小教员较高的薪水,而是高级小学中的设施更完备,更容易引起督学的注意,也许如果走运的话他有机会摆脱教员的身份,成为督学或教育专员,从而实现他晋身官场的梦想。

    人总有许多梦想,对于“被迫”成为教员的孙国维来说,晋身官场才是他的人生梦想,而现在所有的一切不过只是他为实现梦想奠定的基石罢了。

    “哎,还有两个月就要毕业了,要赶紧学……”

    心下这么一想,孙国维连忙拿起那本用汉语流音的英语课本,继续朗读起来,顿时那一口生硬的带着河南口音的“中式英语”又一次于这校园中回响起来……

    (这一段时间下乡禁烧,常驻村中,所以不能正常更新,希望大家理解。另外打个挺嗨的广告“你看书,我买单”,没错,你没看错就是“你看书,我买单”。四天后,一次任性到底!群里每天派红包……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你看书,我买单……倒记时第四天!欢迎加入抢红包哈哈快快抢起……)

 第34章 求知识于世界(求月票)

    东北总督府成立后颁布的一号命令是什么?

    若是真正追究起来,自然是众说纷云,各有不同。,也许会是土地令,至少在表面上,总督府成立后颁布的一号命令是进一步确认对土地交易以及私垦的冻结,甚至这命令早在总督大人从仁川前往旅顺时,就于船上颁布了,加之其挂着“1号”之名,那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事情。

    但实际上呢?

    事实上,早在东北总督府成立前,当时鉴于东北清军的抵抗已经完全瓦解,为进一步巩固对东北的统治,除去签署建全民政体系之外,唐浩然又随即签署了成立东北大学等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命令,而在与教育令相对应的则是总督府确认了在未来五年内投资四千元万用于教育,而这甚至并不包括诸如以专科实业学校为主的技术教育,这笔经费有农商部的专项经费保障,作为教育经费的补充。

    相比于土地令至今仍未形成系统的法令,《强迫义务教育案》无疑是总督府颁布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法令,而这一法令之所能够迅速建成,完全得益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早在朝鲜时期,作为朝鲜统监的唐浩然即授意幕僚以及教育官员研究借鉴现代西洋教育,以规划未来的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当然当时是假名于朝鲜推行现代教育。

    所谓的借鉴实际是充分借鉴了德国义务教育,确定了以义务教育法规为保障的《义务教育案》,根据法案的要求。父母应送其6…16岁子女入学。否则政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就是强迫适龄少年儿童的父母将子女送入学校。

    在法案制定的同时,教育官员又依据考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整套的现代教育体制,制定了以四年初级小学为基础的义务教育,这一阶段实施的是强迫教育,根据政令的要求,每一个16岁以下的少年都必须接受初小教育。而且女子也与男子一样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由警察负责监督实施,以保障强迫教育的顺利实施。

    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又设有两年高级小学,与初级小学不同,其实施的是半义务教育,高小设立于县、镇,通过升学考试者非特殊情况必须入学就读,其书本费以及学杂费与初级小学一般由政府承担,但并不强制所有学生必须就读。

    相比于初小、高小,中学则设立于县。相比于前两者的近乎免费的“义务教育”,中学却是需要支付学费。同时政府以提供奖学金方式对寒门子弟加以资助,从而保证寒门子弟仍可以顺利求学。

    不过尽管当时驻朝统监府批准了这一政令,但这一政令却只停留在纸面上,其原因无外三点,一是教师不足,二是资金不足,这两者固然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那里是朝鲜,尽管在统监府的宣传中,朝鲜是中华的一部分,许多朝鲜人亦赞同这一观点,但于统监府内部,依然将其视为“藩国”,而非中国的一部分,在这一情况下,统监府自然不可能将大量的财力应用于对朝鲜的教育投资。最终于统监储于朝鲜建立的,不过只是一个“阉割”版的中小学教育,至于所谓的“义务教育”只不过停留于名义上罢了,实际上设立于朝鲜的中小学,不过只是出于培养亲华情绪的需要,至于校中的学生大多也是官绅子弟而非普通百姓。

    但东北却与朝鲜不同,东北是中国的领土,东北的百姓是中国民众,在这一情况下,总督府自然雄心勃勃的意欲于东北开创一个划时代的义务教育体系,但即便有此雄心,但至今政令仍然只存在于纸面上——推广教育面临太多的困难,首先是教师的严重不足,尽管早在统监府时期,就设立师范学校,但却只培养了不到一千名小学教员,即便是将设于朝鲜的教员抽调至东北,也仅只能于少数城市建立相应的新式小学,于是如何在短期内提供足够的教师,便成为了建立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内招生、速成师范便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些童生、秀才或许无法教授高等数学,但通过适当的培训以教材替代,却勉强能够将现代科学常识教授给小学生。大力建设师范学校培养急需的教员,则成为总督府创办后的当务之急。

    当总督府把大量的资金、精力用于师范学校建设的同时,其它高等学校的建设,毕竟总督府需要于东北建立的是一个从小学至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而不像于朝鲜一般需要的仅仅只是实业学堂和一所高校。

    而这一系列的可以说是极为完备的教育体系构建,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总督府,更准确的来说是身为总督的唐浩然个人对教育的重视,不过相比于统监府时期,似乎现在总督府并不怎么注重高等教育——大学的建设。尽管创办重点大学,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基础,但在《东北总督府五年教育规划》却只中一所东北大学,甚至就是这一所东北大学,居然只有一所预科学校,虽是如此,这却也是东北高等教育的基础了。

    与师范学校对年龄几乎没有限制不同,东北大学预科学校尽管同样面对全国招生,但其却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24岁,24岁以下的童生、秀才以及举人,皆可报考东北大学预科学校。不过让许多人失望的是,这所预科学校并不会因为投考者是举人在考试时给予特殊的优待,不过但凡是24岁以下的举人,也无心报考这东北大学预科,甚至就连24岁以下的秀才愿意报考者亦不多。在这预科学校中的2300余名学生中。80%以上都是童生。即便是有少数秀才、举人,恐怕其也有亲人与府中或者公司任职,自然深知这大学的重要性,更准确的来说是深知,读大学将直接决定他们的未来,至少在东北的未来。

    傍晚时分,奉天城外那座上万劳工在三个月间建成的校园中,尽是一片“呕哑嘲哳难为听”的“蛮语”。尽管在课堂上。这里学生学习外语时,都是发音规则学起、循序渐进,但实际上这些学生们在认、读、写英文字像认、读、写汉文方块字一样,往往选择他们更为习惯的硬记,天天默写单词,天天背课文,以学习外语。

    浓浓的外语气氛,使得任何人进入东北大学预科学校时,顿时会生出一种错觉,置身国外的错觉——眼睛所看到的是译成英语以及德语儒家经典名言。身边听到的是英语或德语会话声,虽然那些发音显得有些生硬。置身其中,会让人很难相信,这些学生入校不过只有一个月!

    “我好像就是学不好英语!”

    听着耳边传来的或是生硬,或是流利的英语,王裕的便发出一声悲鸣。实际上,对于像他一样的学生来说最困难的就是学英语,而在考入这所预科学校之后,同学曾偷偷地告诉给他一个单词,

    “judicature。”

    从judge这个单词引申出来的司法或者是法官的意思,王裕实在看不懂,就轻声的向旁边的同学求助,

    “法—官”

    那个人轻声说道。他说的是法官,但是那一口的广东话传到王裕的耳中,却理解成了“发官”也就是上任的意思,于是他就写了上去。如此一来这法官变成了上任的了。而这种英语完全不合格的现实,直接让王裕陷入了困境。

    与仁川的东亚同文学院一样,东北大学的教授80%都是从欧美等国聘请,教材亦是沿用欧美教材,而作为东北大学的预科学校,学校必须保证毕业生考进的东北大学后,能够顺利地适应大学中全外语环境的学习。因此,与国内的同文学校一般,预科学校的外语教学直接采用欧美模式,学校实行严格的考试和淘汰制,定期举行期考、月考,每日都有口试,口试成绩也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如果学生国学不及格,西学及格,仍然可以毕业,如果西学没有及格,国学即使分数再高也毕不了业。同时,预科学校内还非常注重外语氛围的营造,校园内的演讲会、辩论会、戏剧、演出等大多数都是用英文以及德语进行,各类告示与刊物也全用英文书写,甚至在校医院看病时,他们所面对的也是说着德语或者英语的外国医生,以至于就连同唱校歌都得使用英语。

    这也是当然的。预科学校的教材都是直接从国外进口的,教材都是英语或者德语的,考试题目自然也是英语或德语的。而王裕在进入学校后,一连几科都考了不及格,连英语课本都看不懂更不要提什么学习。

    “在这个学校里,像我这样的人也是独一无二了……”

    王裕经常这样摇着头自嘲道,而在自嘲之余却又不得不努力学习起英语。与他相比,虽说大多数人都是和他们一样,进校之后才学习“abc”,但那些学生英语都还可以,他们凭着死记硬背居然都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而最让他吃惊的是在月试时,坐在他身边的一个同学居然用英语在写答卷。

    对于这种人只能甘拜下风了,王裕这样想到。那是地理之类的考试,没必要用英语写答案的,不过那个人用英语的书写速度比王裕的汉字写的还快。和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可比的呢?

    可无论比与不比,英语总需要的学的,这次月考他已经挂红线了,要是到这学期结束时还不能正常听课,那恐怕就要被淘汰出校了。

    “这个又要麻烦您了!”

    王裕在客气之余,见伍朝勋似有些不解,顿时变得垂头丧气状,他说的英语别人还是听不懂啊。

    “我说过,你要把汉字注音扔掉,你这样,肯定学不会英语!”

    尽管伍朝勋的国语说的并不流利,但英语却说的极为标准,这同他于广州的教会学堂读书有很大的关系,或许教会学堂并未教会他其它,但至少教会了他英语,从而使得他迅速适应了这里的学习。

    “我知道……”

    可若是真丢掉汉字注意,那该怎么学英语,只觉一阵头大的王裕,见伍朝勋摊开了课本,连忙坐下来,打开课本随着伍朝勋的讲解学习起英语来,英语不能不学,至少在这所学校之中,这是必学的。

    学习英语的过程很枯燥,尽管王裕可以将论语倒背如流,但他的记忆力碰到英语就变得不太灵光了,以至于只能如开蒙的小孩一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背诵着单词。

    “济民兄,你想过,如若有一天毕业之后想要干什么?”

    补了两个小时的课后,休息时伍朝勋随口问了一声。

    “哎!”

    王裕先是沉默片刻,而后看着面前的英语教材,突然大声说道。

    “我要编写汉语教材,这可真是的,我们这里可是中国的东北大学,用的教材居然是英国的,这怎么能行,一定要编写汉语教材……”

    对于深受外语教材“其害”的王裕来说,在这一刻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编写中国人自己的大学教材。

    “这样的话,那你要先成为教授,我们用外语教材,是因为学校里没有说汉语的教授!”

    虽说比王裕小上几岁,但伍朝勋似乎更了解这所学校。即便是有那么十几位日裔教授,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所大学中,依然是以西洋教授为主。

    “济民兄,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中国的大学不能永远用英语和德语上课,总需要自己的教材!但是,要实现这个愿望,你还是得先学好英语,要是有可能的话,还要去国外留学……”

    去国外留学,在伍朝勋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正途,毕竟相比于初建的东北大学,国外的大学底子更好,而且名师云集,在那里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然后,咱们才有可能把外国大学里最好的东西都带回中国!”

    (“你看书,我买单”,没错,你没看错就是“你看书,我买单”。四天后,一次任性到底!群里每天派红包……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你看书,我买单……倒记时第四天!欢迎加入抢红包哈哈快快抢起……)

 第35章 强国之道(求月票)

    幕色渐沉,天空虽是布满阴云,全不见星月,但总督府行辕却被电灯照的通亮——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一个月前,这奉天中央发电厂终于投入使用,除去城中的路灯之外,各官厅自然也随之通了电装上了电灯。而总督府更是理所当然装上了电灯,告别了油灯进入了电气时代。

    在明亮的灯光下,唐浩然翻看着刚刚确立的名单——这是一份留学生名单,一份多达千人的留学生名单,这将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留学生派出,不仅数倍于自鸦片战争以来满清所派出的留学生数量,也超过明治维新前十年所派出留学生数量。

    相比于前两者,这些学生并非仅仅只有数量上的优势,他们还是于同文学校以及同文学院中几经考试筛选出来的“精英”,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有英语或德语基础,且又有着一定专业基础,而随后的两个月中,他们将会被送到欧美各知名大学留学。

    与后世的大学需要考取不同,这个时代的欧美知名大学完全无需考取,而这则为中国的留学生派出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方便——只要能拿得出学费,便能的进入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学学习。

    “赴英国留学,月给费为16英镑,赴法国留学者,月给费为400法郎,德国为320马克,美国为80美元,赴俄国为135马克……”

    在容尚勤提及赴俄国的留学生时,唐浩然的眉头微微一跳,如果所猜不错的赴俄留学者应该是情报局派出的几名学生。毕竟在军令部的假想敌排序上。俄国已经当仁不让的超越关内满清成为第一假想敌。无论是陆海军的建设,亦或是后备役的建设,以及列入议程的“机动警察建设”,都是针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