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要完全掌控制空权真的很难、很难。
但也不能因为掌握不了制空权就不发展电子战飞机了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电子作战是更加简单、暴力的活,追求的就是不对称作战、电磁作战能力的暴力碾压。虽然没有精力研制大而全的大型电子战飞机,但除了用大型运输机改进而来的电子战飞机以外,电子战的先驱美帝还给趟出了另外的一种方案。
“为什么还要再上马一个单独的项目?我们需要的仅仅只是在现有的作战飞机基础上进行改进就够了,目标是类似于EF…111、F…4G、EA…6B这种电子战飞机而已,通过对现有的作战飞机进行改进就完全可以做到,而我们的歼18就是最适合的一个平台。”
这个时候的杨辉想的还比较简单,还没有敢想上一位面的美帝EA…18G这种变态的存在。要达到EA…18G那样的全频谱干扰,以现在共和国的能力来看,似乎还差了很大的一段距离。
美帝能达到这一个级别,首先是因为EA…18G是2000年之后才展开研制的。而电子设备的更新周期有多快是众所周知的,以共和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电子技术去研制美帝在2000年之后才研制的电子技术。不是杨辉不愿意多想办法,实在是这硬件的差距太大。即便是杨辉有回天之力也不行。
除非除非他丫的能够有传说中的双向时空门,能够回到2010年去采购电子元器件。要不然这种想法连想都不要去想,反正都是白搭。
“类似EF…111电子战飞机那样的电子战飞机吗?这听起来倒还有些意思的样子。能够对那些有特殊电子特征的目标实施打击就已经是一次相当大的突破,电子战飞机最首要的作战目标应该就是地面的雷达系统,能够攻击、瘫痪敌方的雷达系统,这就是一个零的突破,也是一种比较容易达到的设计目标。”
29所的所长也不是庸人,人家既然是专门搞电子对抗的研究所,对杨辉的想法还是能非常清楚的理解到,并且还快速的给出了方案可行性评估,单是这一点就已经够了。
“没错,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一款在歼18战斗机上面改进而来的电子战飞机,以西南科工现在的航空电子技术水平来看,仅仅只需两位飞行员就可以满足最基本的对地电磁信息压制操作,而正好双座的歼18战机也是我们西南科工必须要开发的。”
对于电子战飞机到底是两人机组好,还是四人机组更加优秀这种问题,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在杨辉看来还是要看飞行平台的设计是怎么来的为设计出发点。
美国的EA…6改进自A…6攻击机,设计原型本来就是并列双座位,再往后面继续加上两个座位当然就没有问题,但那些原本再设计上就是串列设计的战机比如F…4战斗机,你就是想破头也不可能再装上第三个座位。
美帝的F…4G设计的时候年代早吧?那时候的美帝电子工业再怎么先进,现在的共和国技术水准来看,肯定也是可以达到的。
F…4G电子战飞机都可以在伊拉克战争中大发神威,带着反辐射导弹打的伊拉克地面雷达不敢开机,自然也就表明这种思路设计的电子战飞机还是很有作战能力的,现的西南科工在歼18的基础上开发双座电子战飞机,当然也是很有必要了。
“歼18基础上研制并列双座位电子战飞机,初步评估之下,我感觉是挺有前途的一个项目,你们西南科工这边甚至不需要对机体做太多的改进,反正都要设计双座的歼18战斗机教练机,这并不会更多的科研力量分散,更多的只需要我们29所在机载电子战吊舱上面下功夫,对吧?”
对于这一点,杨辉没有给出任何的反驳,按照他的意思本来也是这样打算的,使用电子战吊舱的方式外挂电子战设备,甚至杨辉认为连吊舱工作的电源都要尽量依靠吊舱本身维持,比如通过吊舱前端的风力发电机进行发电,这也是很多耗电巨大的吊舱通行做法。
“我们的歼18共设计了13个挂点,可以用于挂载电子战吊舱的大概是三个重型挂点、以及两个翼尖吊舱,这五个挂点应该足以满足29所用来安装完善的电子战系统了,对吧?”
虽然说得是问句,但杨辉这一方案明显是不容质疑的,给出这样的五个挂点已经相当大的让步了,要不是歼18的挂点多谁敢这么任性,你看看若是洪都的变后掠翼方案,它敢不敢这么潇洒地让出五个挂点来!
(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五章:双座机的多用途
使用了吊舱方式进行电磁攻防作战,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大幅度减少设计双座歼18电子战机时的麻烦,更多的还可以做到模块化设计,将有着不同作战目标的作战功能集成到一起。
众所周知的一点是电子战飞机最主要的攻击目标就是雷达,而雷达这种东西根据不同的作战需要又分不同的波段,比如长波雷达就是用于地面空战指挥、甚至是国土警戒;而中波段雷达则是战区要点警戒,或者区域防空导弹(爱国者、红酒、S300)这些家伙们的空中搜索;而要说短波雷达,那东西则是用于战斗机上面的机载火控雷达。
总之,不同波段的雷达之间会根据他们各自的探测距离、精度的不同,又会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要实现对这些不同波段的雷达全面覆盖性干扰,不仅需要能够分辨出敌方的雷达波段,还需要强大的对抗能力。
要实现对这三种分的比较简单的雷达频谱进行干扰,即便是美帝的EA…18G也是用了三个大型吊舱来安装干扰设备,每一个吊舱都差不多有一个副油箱那么大,相应的每个吊舱也就对付一个大致波段范围的雷达,这才是它实现全频干扰的原因。
这种以波段为范围划分吊舱功能,实现对抗的方法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案,仔细想想之后就会发现,在一次作战任务中真的需要全频段干扰吗?
事实恐怕并非如此,在每一次的作战中,飞行任务是早早就准备好了的,要对地攻击敌方的防空导弹阵地,一般很少好需要你去攻击敌方的战斗机,那都是其他的队友的活儿。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只需要能够压制住敌方的中波段雷达也就够了,其他用于压制敌方短波、长波的两个吊舱完全可以仍在基地。
在双方战斗机机群之间进行进空对空作战的时候,同样也可以让一两架战斗机带上短波雷达干扰器,对交战空域的敌方的短波雷达实行电磁压制,使得地方的机载雷达无法进行工作。想想在双方机群作战的时候,你能够把敌方的机载雷达干扰了。那敌方就成了瞎子一般的存在,也同样就任人宰割了。
这就是上一位面美帝的EA…18G能够把F…22打爆的原因,尽管要承认F…22的相控阵雷达有一些不错的电子战能力,但那也只是附加功能而已,和专门的电子战机对抗它还差了一点儿。
“所以,我们希望可以在设计电子干扰吊舱的时候,一定要尽量把不同波段的干扰电磁设备分类在一个吊舱中,并且可以实现各个吊舱之间的单独作战,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点。我们的电子改型就是绝对能成功的。”
全频段的电磁干扰性能绝对不不俗,在作战中不说肯定用不上的,但可以肯定在绝大部分的时候是用不上的,况且就算你知道了敌方的雷达频段也还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来电子攻击才是真正的大事,没法压制敌方雷达,你谈何攻击?
美帝的一个吊舱就可以实现对一个大范围波段的压倒性攻击,原因的EA…18G使用的烦扰吊舱性能优秀。采用了二十多年以后的电子元器件,可以用较小体积做到这一点。但现在的共和国不可能做到。
但前面都说了,一般的任务中也不需要实现全频谱压制,比如要对敌方的防空雷达发起攻击,只要你觉得一个中波段吊舱的功率不够,那好,完全没有问题。你把另外的两个长波、短波干扰吊舱也换成中波干扰吊舱就够了。
三个干扰吊舱一起上以数量致胜,要说这种感觉嘛,谁用谁知道,反正当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帝一共放出去了24架F…4G。这些家伙的威名之盛到底有多强?只知道当时的美帝军队一呼叫F…4G,伊拉克的地面雷达马上就关机,这就是电子战飞机,对症下药,攻无不克。
“按照雷达波长的范围来设计不同的电磁干扰吊舱,这种方式应该很值得一试,29所可以做到这一要求,但歼18又要如何实现对这些不同的电子干扰设备之间的整合,电子战飞机虽然不用另外再专门设计机体,但很多方面依然需要有一些专门的机身改进。”
这就比如说电子战飞机的另外一个作战功能:监听、破坏敌方无线电通讯,这也需要有专门的设备来支持,这套设备同样也小不了。按照美帝的方案来设计,这套设备是直接安装在F…18机头的的六管机炮处。
而在歼18这里,正好被换成了内置的机载激光瞄准、红外导航系统,但现在看来嘛!
“其它的比如无线电监听、干扰系统,可以把它安装在机头原本用来安装激光瞄准、红外导航系统的位置,反正双座的战斗教练机也没有必要安装这套设备,毕竟双座战斗机的航程太短,对地攻击就显得有些不太够用,倒不如直接用来安装用处更大的无线电监听设备更加更划算。”
双座战机上取消这套设备,这是歼18设计队伍很早就确定的一点,若是要进行精确对对地攻击的教学任务,也可以通过外挂精确瞄准吊舱实现,反正进行教学任务的时候也没有必要装太多的制导炸弹,少两个挂点不存在任何问题。
至于说在敌方的地面雷达进行攻击的时候如何实现精确攻击,这就更加简单了,对付雷达的制导炸弹,最好用的还是反辐射炸弹,再退一万步来说,不还有可以采用吊舱形式的激光瞄准系统嘛,或者伴随攻击的队友,反正一切都不是问题。
眼看西南科工这边为了实现强大电子战能力,甚至都在双座型歼18上把歼18最为倚重的机载激光瞄准、红外导航系统取消了,这就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29所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配合着完成这电子战设备的开发。
“既然是这样,我们29所还能再多说什么,只要西南科工信得过、军队有这个需要,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我们29所能拿到资金,肯定就全力以赴做好电子战系统的开发工作,一定争取把双座型的歼18也变成优秀的多用途战机。”
没错,按照双方合计的方案,双座的歼18战机,不仅仅要用于实现歼18飞行员的专业化教学任务,同样还要具备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在这双座型号的歼18上面,要实现的是电子战、教练两种功能。
美帝的F18那种教练机是教练机、电子战机是电子战机的行为是非常可耻的,一机多用才是真正的王道,反正歼18有了宝石柱航电系统,快速实现不同作战任务转换都不是什么事儿。
遥想上一位面,其实美帝的EA…18G也并没有实现各个机队都大规模装备,毕竟这电子战飞机的使用有的时候还是挺有限的,再加上美帝的钱也并不如同冷战时候那么充裕,有其它的项目抢资源,这款飞机的采购数量就更是雪上加霜。
但当西南科工的歼18电子战/教练机一出,那就和美帝不一样了。敢问哪个空军师在配备单座战斗型飞机的时候没有配套的几架双座教练机?到时候有歼18教练机的地方就有歼18电子战飞机,反正电子战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都是吊舱形式,不用的时候就拆下放在一边就好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五章:现实中它还不太重要
在歼18电子战型号中,说到底它只是一个配套功能的存在,使用简单的吊舱形式可以达到,但它所带来的战斗力成倍提升却是不争的事实,就在定好了设计方案构架之后,带着原本已经毫无收获的29所所长,再次见到了军队方面的项目监察评定人员,或者说是军代表。
军代表示一个非常、非常悠闲的职业,虽然同属于军队编制,但他们不需要出生入死,也不需要整天在文职部门里面处理着各种繁杂的事物,但他们的工作在悠闲的同时,也担着巨大的风险与责任。
用“一手托着战友生命,一手托着国家财产”来形容他们是最恰当不过,每一型进入军队的产品都需要有经过军代表的验收,甚至有的军代表是常驻在军工厂里面,全程监督工厂的运转,而现在的西南科工就肯定有一批这样的特殊人群,不仅如此,在西南科工还有着一组才选型了机载雷达的军队专家组,现在正好有他们一起来评估项目
“情况就是这样的,我们和29所这边经过一番商量之后,认为歼18如果改进成电子战飞机,它将会是格斗能力最强的电子战飞机,同样在专业的电子作战中,也将是不可忽视的重量级选手,因此,我们”
“因此,你们西南科工就认为这次的歼18项目中,还需要再增添上电子战能力。而要达到此等作战能力,你们需要更多的研发资金,而现在预计的十亿人民币并不够科研使用,对吧?”
话说完,那也是无所谓地看着杨辉。似乎这次杨辉提出的电子战改进计划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得到军队强烈支持,反而有一种强烈反对的味道,这倒是有些耐人寻味了,难道军队这时候还没有看清楚电子战飞机的作战能力吗?或者说是军队没有把制电磁权放在它本该有的位置上。
想到这些,瞬间就感觉有些麻烦了,要解释清楚电子战的威力。这在短时间内肯定是很难实现的。毕竟这年代的电子战还没有打出多辉煌的战绩,共和**队现在这种情况应该是属于那种没有被蛇咬过,只觉得这只是一根井绳而已。
但不管军队现在对电子战能力的重视是否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杨辉是必须要想各种办法促进这次的电子战改型设计,大不了就是在当一次的科普员好了,这种事杨辉在这些年以来也算是轻车熟路。
“是的,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电子战战机,这是现代战争所必须要有的一个重要组成力量,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会亚于预警机对军队的战斗力倍增能力。我们必须要把制电磁权的争夺放在和制空、制海权同样的重要位置,这次的歼18电子战改型是绝对的必不可少。”
“制电磁权吗?听起来很新鲜,但也不过是新壶装老茶而已,它就是用来对敌方的雷达系统进行大规模压制,并监视、干扰敌方的无线电通话嘛,这东西我们知道,甚至在美越战争中我们就早早的体会到这种作战方式的破坏力。”
说话间也是双手怀抱着,在同杨辉说了两句之后。突然又转过身把目光投向了旁边的29所所长,看样子下面要说的和29所是挺有关系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当年我们支援了越南大量的红旗2地空导弹,作战性能不俗,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绩,但后来因为美国在战争中投入了电子战飞机、反辐射导弹,造成了我们巨大的损失,但这让我们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认识到电磁作战威力的国家。才有了这29所的诞生。不过,我们现在急急忙忙的投入到电子战飞机的研制,我并不认为西南科工的科研力量能同时进行这些技术研究,更大的原因则是我们这次不可能再继续在歼18上面追加投资了,所以”
搞了这么大一天。才明白军队这边对电子战改型不重视的原因是外因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