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完美人生-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单周过十万,在男歌手来讲,可以算是二线拔尖,或者准一线,在女歌手,就可以说是绝对的一线。

    比如沈海美,比如孙玥,再比如杨千征,都曾经拿到过这个成绩。

    而现在,《廖辽》居然拿下了单周八万张么?

    是偶然的爆发,还是……

    下周,它的销量会迅速萎缩,还是会……继续保持?

    当然,能保持这个销量,哪怕略微下滑,只要能持续个几周,就已经足够让郑长生高兴得蹦起来了,廖辽的江湖地位也将就此一战而定了。至于再继续更大的爆发……他连想都不敢想!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新人,第一张专辑……这是概率接近于零的事情!

    手里捏着那张薄薄的打印纸,郑长生脑海里有无数个念头此起彼伏。

    兴奋,期待,不解,质疑,焦躁,烦闷……

    他抬起头来,发现秘书居然还没走,就问:“还有事儿?”

    秘书赶紧说:“刚上班的时候,宣发部的刘经理刚走没一会儿,生产部那边就来了电话,他们问是不是需要提前安排第二批的生产计划。”

    郑长生闻言犹豫了一下,说:“这个……还是再等等,再等等看,我总觉得这个成绩有点不太真实!这样,待会儿十点半开例会的时候,我亲自跟生产部说,这个事儿你就别管了。还有别的事儿没有?”

    果然还有。

    秘书居然拿出一份报纸递过去,说:“宣发部的刘经理送来的,他特意叮嘱我一定要交给您。说这上头有一份很重要的乐评。”

    “关于廖辽的?”郑长生说着接过报纸,“不就是他们做了公关的那几个乐评人拍的马屁嘛,还非得我看?”

    这是一份“顺天府晚报”,他打开报纸,翻到娱乐文化板块,很容易的就找到了一篇不算太长的文章——《我热恋的!》。

    但惊人的不是这个名字,也不是那豆腐块一般大小的篇幅,而是他的作者,居然是……管成栋!

    郑长生的眼睛眨了眨,有些不太敢相信!

    音乐圈外的人,可能压根儿不知道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但郑长生一个圈外人士孤身入行,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年,对于圈内那些著名的音乐人和乐评人,自然都是熟知的!

    也难怪宣发部那么重视,这个管成栋可是轻易不太会给人写乐评的!

    郑长生端着报纸,花了几分钟,很认真地看完了这篇评论。

    从头到尾,满纸激赞!

    郑长生却看得有点牙疼——乡谣早就已经退出流行乐坛的序列了好不好?谁都知道乡谣已死!且不说这周东观书店的销量排行榜到底是怎么回事,就算一切都是真的,就算廖辽这张专辑真的是卖得很好,那也还不一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管成栋倒好,直接喊出了一个吓死人的大口号:乡谣复苏在即!

    复个蛋的苏!

    郑长生放下报纸,想了想,对秘书说:“通知在公司的人,开例会!”

    顿了顿,还没等秘书转身,他却又突然道:“慢着……你说……廖辽这张专辑在东观书店突然卖的那么好,不会是有什么幕后推手吧?”

    说着说着,他自己却又摇了摇头。

    廖辽是自己亲手签下来的,她的来历和交际圈,别人不知道,自己还能不知道?要是真有推手,还等得到现在?

    推开老板椅站起身来,他在办公桌来回走了两步,然后突然站下,抓起电话拨了个号码,等电话一通,他直接说:“老刘,我郑长生。你马上给我找一家调查公司,让他们针对廖辽的这张专辑给我弄个调查问卷,像什么从哪里知道的这张专辑,为什么买,最喜欢的歌是哪首之类的,你们宣发部跟调查公司好好商量一下,尽快做出来派人下去做个调查回来,记住,不要只在京城,一些重点城市也要去!”

    说完了,他“嗯”、“嗯”两声,挂了电话。

    …………

    周一的例会上,根据郑长生的意思,到底还是把生产部申请提前安排第二批生产计划的建议给否了。

    对此,郑长生自然有充足的理由。

    第一,以廖辽的知名度,又是第一张专辑刚上市,成绩出现像眼下这样的骤起骤落,本身就有点不正常,到底外头的销量如何,还需要等到市场进一步的反馈,不宜过早的为很有可能是几个月之后的销量而提前占压公司的流动资金;

    第二,就算是廖辽这张专辑真的是火了,就东观书店来说,公司是拿它当一级经销商来对待的,当初直接给了它们一万五千盒的磁带和一千五百盒cd,占到了第一批生产量的7。5%,黑胶唱片更是直接给了它们500张,这个数量,比绝大多数省级经销商还要大,而截至上周末,连续两周的销量加在一起,它们也就是只卖出去了五千来盒而已,仓库还压着大概一万盒,这么多存量,就算是这一周和下一周继续卖四千来张,也足够它们卖两周了,那么,等到这周的销量出来了,再安排生产也完全来得及。

    再说了?下周继续四千来张?

    你想什么呢你!

    想得美!

    但是,就在第二天上午,长生唱片却突然接到了东观书店的备货通知。

    所谓备货通知,那意思就是,我们的货快卖个差不多了,准备下一批!

    然后,还没等郑长生反应过来,就在当天下午,长生唱片就先后接到了七家省级经销商的备货通知!

    长生唱片内部每一个听到这消息的人,无不是目瞪口呆!

    而更叫人吃惊的是,仅仅只在一天之后,周三上午十一点,东观书店再次发来提货通知——

    《廖辽》已售罄!

    ***

    每天四千来字真是极限了,再快了那才真是只能灌水了。而现在这个速度,我就能摸着心口说,我写的很认真、很负责!

    泫然泣下,求票票,求不催……

第四十九章 爆发

    时间是八月十七日,周二,上午。

    地点是京城街头。

    立秋已过,但秋老虎同样不容小觑,尤其是在京城这样的大城市里,阳光炙烈,柏油路滚烫,道路两旁的空调外机在不断地吐出热浪,每一辆汽车经过,就会带来一股混着铅油味的热浪……哪怕是上午**点钟,在街上站三分钟也是一身热汗。

    刘向东穿着t恤短裤站在一家音像店门外,手里拿着的是一沓打印好的a4纸。

    作为一名职业调查员,他今天的任务是完成手中的100份调查问卷,当然,考虑到会有作废、损毁等各种意外因素,为了保证能够回收到80份以上的有效问卷,他手里实际领到的问卷数量,是120份。

    这是一次关于一个名叫廖辽的歌手发行的第一张同名大碟《廖辽》的销售情况的调查,公司一共组织了十二个人来参加这次的调查,其中有八个人是外地城市的,负责京城这一块的,是连他在内一起四个人。

    分给他的调查范围,就是在城东一带,具体地方自选,任何的音像店、书店、便利店……总之,只要能找到正在买或者准备买那张名叫《廖辽》的专辑的人,让他们填了问卷就行。

    这并不是一单太好做的调查,因为唱片啊图书啊之类的,它们的销售模式相当分散,如果是大牌歌手、大牌作者刚刚发布新作品还好些,最叫人头疼的就是一些小歌手、小作者的销售情况调查,因为你很可能在一家音像店门口守上一个小时,都未必有一个人会来买他们的作品。与之相比,他们这些调查员都更喜欢接电影观后感调查的单子,因为只需要一人守着一家电影院,拿出那么三五个小时的时间,就已经足以收回100份合格的问卷了。

    而这个廖辽,和她的专辑,显然就是属于叫人头疼的行列。

    因为刘向东本人也很喜欢听歌,而且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当大家进影厅看电影了,他们这些调查员就需要在外面等着大家看完了电影出来,而且这一等至少就是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这么漫长的等待,拿音乐来打发时间,显然是最好的选择。而守在书店、音像店的时候,他们甚至连随身听都不用带了,因为店里的音乐是从来都不会停的。

    所以,市面上流行的那些歌、那些歌手,做过相关人物或专辑的调查问卷的,那自不必说,即便是没有接过相关单子的,他也都是相当的熟悉。

    说得直接点,其实他们这份工作,根本就是文艺圈的外围,对这个圈子,自然是有着一定程度的熟悉和了解。

    但是廖辽这个名字……他却从来都没听说过。

    所以他知道,这单工作大概会和以前差不多,需要忙上整整两天。

    这一次他选择的,仍旧是曾经来过多次的一家私人书店,在城东这一块儿还挺有名气的,叫“坐照书店”。它有四间的开面,楼下卖图书、音像制品等等,楼上则就是一家茶馆,即便不买书,只需要点一壶茶,就可以在书店里随便挑几本书带上楼去边喝茶边看。

    书店的规模不算大,但是这一条街开外就是两所大学,这条街上又有一家超市加电影院可以聚拢消费,附近两公里的范围之内还有三个成规模的小区,所以,客源是绝对不愁的。他以前每次来这里做调查,就总能比较快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刘向东来到这里的时候,时间刚到八点半,书店也才刚开门,他就在门外耐心的等着,老板在店里巡视了一遍,回头看到他站在门外,就招呼他进去待着。

    最近这两年他到这家店来做调查少说也有三五十回了,早就认识了,再加上外边又实在是太热,刘向东也就不客套,站到门里吹着风扇等。

    很快人流就多起来,而且他也很快就等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调查对象。

    是一个男孩子,看样子大概也就二十岁上下,应该是这附近哪个大学的学生,他刚一进门就直接问有没有《廖辽》这张专辑的磁带,店员给他拿了货,对方付了钱乐滋滋的就要走,刘向东赶紧过去,解释了一下自己的工作,邀请他填一份调查问卷,对方很爽快的答应下来。于是,几分钟之后,刘向东就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份合格调查。

    然后,刘向东就吃惊地发现,大概只过了一个小时,自己手里的调查问卷就已经发出去了二十多份,而且全部收回且合格。

    他略有些惊讶地回想了一下,到这家店里来的人,大概每七八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是直奔《廖辽》这张专辑来的——这让他很惊讶,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廖辽这个名字实在是很陌生,肯定不是什么大牌的歌手,但是就这一个来小时的销售情况来看,她这张专辑却又绝对是顶级歌手才会有的市场表现。

    然后,还没等他的惊讶得以发酵,意外出现了。当又有一个人买走了一本《廖辽》的磁带,店员突然跟老板汇报,说《廖辽》的磁带缺货了。

    这可是很稀罕的事情!

    要知道,一般在图书、磁带、cd、录像带等这些东西被摆上货架之前,生产和发行方肯定已经对上市之后的市场表现有了一个大致的预估,并针对这份预估安排生产,一般情况下,在刚上市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不会缺货。

    既然缺货了,那只有唯一的一个解释,那就是:生产和发行方极大地低估了商品的市场表现,从而导致生产不足、备货不足、铺货不足。

    具体到《廖辽》这张专辑上来说就是,发行方根本没想到这张专辑会卖的那么好!

    刘向东很吃惊地正想要问问坐照书店进了多少货,可还没等他开口,就又有人进来买《廖辽》,对方听说磁带没了,就改口要cd,结果发现cd居然也只剩下两张,对方就直接包圆!

    刘向东顿时更加吃惊!

    截止到现在,他已经发出并收回了近三十份调查问卷,才只用了不到一个半小时,仔细回想,这三十份调查问卷,应该是代表着坐照书店卖出去了四十份《廖辽》的磁带或cd。

    书店里,老板拿着手机跟经销商要货,结果却越说越火,看那架势,几乎要吵起来,最后挂了电话,那老板冲刘向东说:“老弟,看你整天做这个调查那个调查的,应该在唱片公司那边有熟人吧?能不能帮忙从内部给搞点这个《廖辽》的磁带和cd出来?”

    刘向东哪里有那个能力,闻言赶紧解释,自己真的只是一个职业调查员,跟唱片界没什么勾连的。然后老板就抱怨,说他从前天就发现这个《廖辽》开始卖的特别快,从那时候就一个劲儿的打电话要求补货,可经销商那边却死活都说没货,结果就是这样喽,店里还剩下两张几乎没人买的黑胶,磁带和cd统统卖光,只能看着还有货的店继续发财了!

    跟刘向东抱怨完,他又问收银的小姑娘,“怎么换这张碟了?那张《廖辽》呢?放那个!”

    然后,刘向东第一次听到了《廖辽》这张专辑。

    刚开始听,他觉得很一般,就是平常在大街上经常能听到的那种都市情歌,只不过这个歌手的嗓子很有特点,唱歌比其他歌手多了些味道而已。

    但是,当他听到第四首歌,却突然被那奔放的节奏和独特的歌词给打动了——这居然是一首乡谣风格的歌曲!

    再然后,第六首歌又给了他巨大的惊喜!

    以至于听完了这首歌,他第一次迫不及待问店主这歌叫什么名字,店主就特高兴地说:“你也喜欢这首歌?这首歌叫《执着》!我也超级喜欢!还有两首歌,跟这首《执着》的风格近似,也都超级好听!对了,刚才那首乡谣也不错吧?那个叫《我热恋的故乡》!对了……你看看你那问卷,应该也有不少人就是奔着那首歌来的!”

    刘向东拿起已经回收的那些调查问卷翻了翻,果然,在回答“你最喜欢这张专辑里的哪一首歌”的时候,有不少人都选择了《我热恋的故乡》和《执着》,除此之外,还有两首歌叫《干杯,朋友》和《野花》的,也有不少喜欢的。

    于是,接下来的时光突然就愉快起来!

    店里放着《廖辽》,听着音响里发出的那时而慵懒时而柔婉、却始终极富质感、极其好听的嗓音,听着那动人的旋律、迷人的节奏,刘向东的工作进展飞速!

    店里当然没有《廖辽》可卖了,但不代表只有买过的人才可以填问卷,只要你想买,那就是合适的调查对象。而或许是因为店门口的音箱里放着《廖辽》里的歌,接下来的一个来小时,进店的人中追问《廖辽》的比例比刚才还要高出许多。

    经过了好一段时间的繁忙,时间刚到中午十二点,刘向东就吃惊地发现,自己居然已经发出并成功收回了一百零四份调查问卷。

    也就是说,他本来需要两天时间的调查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了!

    这比任何事情都要让他更加的惊讶!

    于是,在向店主道了谢要告辞离开的时候,他想了想,还是转身回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他用20块钱,从店主手里把那张实际售价只需8元、而且还是已经拆了封播放过许多遍的最后一张cd买了下来。

    最终,花了冤枉钱买到cd的刘向东满面笑容地走了,一张cd赚了平常好几张的利润的店主,却是一脸肉痛。

    而就在这一天,在京城,在松江,在广州,在成都,在沈阳……所有负责调查《廖辽》这张专辑销售情况的调查员们,也差不多都是只用了一个上午,就顺利完成了这次的调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