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次,说出这句话的居然是廖辽这个内行人。
面对王靖露随后就看过来的询问的目光,李谦不由得面露苦笑。
看来,大家真的是都很乐观呀!
可问题是,事情真的有她们想的那么容易么?
工作室建起来了。有了自己的地盘了,就真的是想签谁就签谁?想捧谁就捧谁?
开什么玩笑!
真以为人家业内的那么多家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都是纸糊的?
做专辑、发唱片、捧人。要真是那么容易那么简单的事儿,多了不好说,这个圈子里至少能眨眼之间就冒出几十家工作室来!
是,没错,只要自己愿意力捧,只要对方实力不至于太差,不是真的烂泥扶不上墙,单纯只论歌曲质量和专辑水准的话,自己的确可以保证捧一个红一个!
就凭自己手里的那些歌曲资源,多了不好说,至少在未来十年的唱片业黄金期内,捧出十个八个的当红明星,绝对不成问题!
但问题是,一个歌手,红,或者不红,从来都不是单纯由专辑质量来决定的!
自己一个新人,也就只是作为幕后工作人员的身份写了一些歌、做了两张专辑,然后开家工作室,就到处签人?然后就疯狂地发专辑?然后就疯狂地大卖?
那不是现实,那是小说。
而且是科幻小说。
这个道理,李谦原本以为就算是齐洁不明白,廖辽身为圈内人,在圈内也打混了好几年了,应该能想到的,所以乍一听到她这么说,忍不住就有些吃惊,但转念一想,他很快就明白了——说到底,廖辽再聪明,毕竟还是太年轻了。
而且实话说,尽管她也曾在一些酒吧里做过驻唱,也算是从地下歌手出身的,但她的崛起,实在是太快了!
卖唱了不到一年,就顺利的签到了长生唱片,然后就顺利地发行了自己的第一首单曲,还获得了不错的业内评价,以至于老板直接批了一笔不小的经费给她做专辑,然后第一张专辑就大红大紫,不管走到哪里,都是被人当成是最顶级的明星捧着。到现在,第二张专辑继续大卖,她甚至已经被认为是超越了老大姐甄贞,已经是国内歌坛的“一姐”了。
所以,或许在唱歌上,她始终兢兢业业,也始终都无比的用心,但以她的身份和地位来说,却压根儿就不会想得到,要创立一家工作室,并不是说有她,再加上自己,就足够了的。
这个时候,由廖辽的这番话,李谦瞬间就联想起最近这段日子她动不动就跑去看工作室装修进度的事儿,心中顿时就越发明了。
这个时候,他想了想,笑着问:“此前好像咱们就聊过这个话题了,现在不妨拿出来重新说一说。不说靖雪姐,就说你,廖辽。你签到工作室来,我给你做专辑,对于当下的国内歌坛来说,歌迷可能不知道,但国内的这些唱片公司应该是都知道的吧?咱俩合在一块儿做专辑,这应该是销量必然大爆的保证了吧?那么,咱们做好了专辑,需要找一家公司代为发行,你猜,那些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是会争着把价钱往高了喊,还是会默契地压价?”
廖辽闻言一愣,旋即紧皱眉头,露出一副深思的模样。
李谦笑了笑,略显松弛地靠到沙发背上,笑着道:“你跟长生唱片的合约结束了,所以来工作室,没人能说什么,陈长生再不情愿,也说不出什么来,或许他还会庆幸你毕竟没去索尼,没去华歌,没去信达,再加上你跟他,我跟他,毕竟多少还有点交情,所以,你签过来了,也就签过来了,大不了以后他有要求了,我再给他几首歌就是了。那么,如果我把靖雪姐挖过来,你猜,华歌唱片会不会直接恼羞成怒?”
廖辽闻言,沉默不语。
这个时候,李谦收起笑容,缓缓地叹口气,旋即却又苦笑着道:“歌坛,说起来好像是玩艺术的地方,但其实呢,只要稍微进来趟一趟就知道,这才是彻头彻尾的名利场!我刚才说我心胸不够宽广,但其实呢,你往这个圈子里看,在利益面前,谁又是什么心胸宽广的人?”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神情转而坚毅起来。
“工作室快要装修好了,装修好了就要开业,但是,我提前打个招呼,包括我,包括你们,廖辽,齐姐,咱们还是先不要那么乐观的好!说是步履维艰,或许有些夸张,但夹缝中求生存这个话,却是绝对不会错的!”
廖辽和齐洁闻言,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片刻之后,廖辽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嗯,是我想的太容易了。不过……”她笑笑,迎着众人的目光,傲然道:“咱们又不是没从困难那时候走过,大不了从头走一遍罢了!你,加我,我就不信咱们做不起来!”
李谦闻言哈哈一笑。
“那咱们就做起来给他们瞧瞧好了!”他道。
但齐洁闻言,赶紧给补上一句,“还是要小心做人,小心做事的好!咱们先度过起步阶段再说!嗯,一开始,哪怕认宰都没关系!”
李谦闻言点点头,却又笑道:“光是认宰还不行!接下来,不管是给长生唱片,还是索尼,包括华歌那边,我肯定免不了要做一段时间的送财童子、帮人家挣点钱喽!”
齐洁和廖辽闻言,都是无奈地笑笑。
显然,李谦话里的意思,他们都是一听就明白了。
说白了,就是继续帮人家写歌做专辑呗,把关系搞好了,才能借着人家的渠道发自己的专辑——夹缝中求生存,这个话一点都没错!
但廖辽想了想,却道:“三年吧!三年之后,咱们争取让他们从默契地压价,变成抢着喊高价!”
***
这一章,是给盟主“冰風之翼”的加更!
另外,应书友请求推本书,《全民偶像》,华娱类作品,书荒的可以去瞧瞧。(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 畅想未来
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讨论有关于未来工作室的前途、发展路线等话题,而且在座的人,哪怕黄文娟都算是未来工作室必然的员工,对此都是关注的很,就连王靖露,虽然看她的样子,对于这个话题,应该是听得有点迷迷糊糊,但仍然是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
见大家讨论得火热,似乎在被自己点明了未来发展要面临的难处之后,大家反而情绪激昂起来,李谦也就忍不住把自己对工作室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路都说出来,跟大家交流。
他现在要成立的,只是一家音乐类娱乐类的个人工作室,但底子却是按照小型唱片公司的规格打下的,包括办公地址的大小,包括整体装修设计的走向,也包括即将在接下来慢慢到货和安装的一些专业设备,无不如此。
那么,要开一家唱片公司,一家能够在业内站稳脚跟的唱片公司,难不难?
在李谦看来,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很难。
笼统的来说,一家成熟的唱片公司,需要由三大块构成:制作能力,发行能力,歌星。
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前两者,决定后者。
当然,如果从整个产业的角度上来考虑,如果不想在以后受制于人的话,那么一家唱片公司最好还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生产能力。
只不过是从现在看,这一点,并不是非有不可。最关键的,还是上述那三点。
当然,要说起这些来,按道理来说,应该是廖辽这个著名歌星更内行的,但一来还是因为她成名太快。还没有来得及去接触、去详细品味那种从底层一点点拼搏和挣扎上去的过程,二来,要说到对整个唱片行业的了解和整体把握,她还是比不上曾经有过二十年深入体会的李谦的,所以更多的时候,还是李谦在说。她和其她人一样认真地听。
对她来说,李谦偶尔有些话,颇有醍醐灌顶的意味,自觉收获极大,而对于像齐洁、王靖露和黄文娟她们来说,就是属于纯粹的科普灌输了——不求她们能有多深刻的体悟,大体明白唱片是怎么做出来,又是怎么卖到歌迷们手里的,也就足够了。
对于唱片公司来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制作能力。
而事实上,未来的李谦工作室要做唱片,在最一开始就能够拥有的、也肯定是最擅长的,甚至是能够拿来为工作室的发展铺路子、趟平一切障碍的,也正是这个制作能力。
而所谓的制作能力,又分成几大块。
首先你得有歌曲作品,而且是每年都要不断地有新的大量作品。这就要求一家唱片公司不管是签约词曲创作人也好,还是在业内拥有广阔的人脉。能够从很多独立音乐人那里拿到作品也好,总之,作品是音乐的源头,这个必须有保证。
或许到最后,一家公司一年收集到了一千首的新作品,但最后真正被选用、被制作成歌曲发行上市的。只有一百首甚至几十首,但被淘汰掉的那九百首作品,却并不是就没有价值了,它们尽管不合用,或是因为质量不过关。或者口味不符合,总之,被淘汰了,但它们的存在,却是保证一家唱片公司出品质量的关键部分,是唱片公司必须拿到的。
说到这里,李谦就笑着给几个女孩子打比方,他道:“这就好比是整个唐朝不知道有多少万、甚至几十万的诗人都在写诗,写出来的作品可能有几十万首、甚至几百万首,其中大部分是不具备什么文学价值的,但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才形成了整个唐代写诗的大风气。最后,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那浩如烟海的诗歌库里自然而然的选择出了其中的精品,并让它们流传了下来,这才有了瑰丽壮美的盛唐诗篇。”
这个例子很简单,哪怕初中毕业,你都完全能心领神会,所以大家就都听得不断地点头,而这个时候,廖辽也说道:“第二张专辑就不用说了,《涛声依旧》完全就是你来包办的嘛,对我,对制作人来说,当然都省事儿,但我做第一张专辑的时候,你是不知道,一共搜罗了足足六七十首歌,但最后能进我眼、让我相中了的,在遇到你、从你那里拿到那五首歌之前,就只有五首歌,你可想而知这个淘汰率!当然,我觉得主要还是长生唱片这边老陈的人脉没打开,所以,也能拿到作品,但太出色的那些人的作品,就不太容易拿到。”
李谦点点头,表示认可她的说法。
当然,还是那句话,这一块或许对于其他的的唱片公司来说,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部门,但对于拥有着海量资源的李谦来说,至少是在起步之初的几年之内,他还是不虞资源匮乏的,尽可以放轻松了来对待。
基本上来说,如果不考虑长期良性发展的问题的话,那么至少是在短期内,李谦自己就可以把别的唱片公司需要耗费巨资供养着的一大票作词人、作曲人、编曲等等所负责的活儿,就给全部包办了,而且无论效率还是作品质量,都可以秒杀他们,保证出手就是精品。
那么接下来,在有了充足的音乐作品可供选择之后,下一步,就是制作人。
制作人的角色,承前启后,总揽全局。
他要负责从那么多的音乐作品里选择出质量高、易传听、易传唱、而且适合歌手演唱风格的作品,然后,或许是公司的签约音乐人,也或许是独立音乐人,总之,这些最终被制作人挑选出来的作品,会被拿去编曲,甚或录成小样,成为歌手发唱片时的重要选择。
而一旦确定进入某位歌星的新专辑了,那么,这首歌还要经历再次的打磨,有的需要略微修改和调整歌词或曲调,有的需要重新进行精细的编曲。
到这个时候,一首歌。才会真的走到一位歌手的面前。
曲风适合不适合?感情基调能不能找准?声音是不是能适合去诠释?编曲合不合适?
在这个阶段,经过歌手和制作人之间不断的来回磋磨,一首歌甚至有可能会换好多版的编曲,也几乎总是要经历好多次的演唱方式的调整,最终,它开始逐渐成型。
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一家唱片公司不管是自己签下的音乐人也好,还是外出联络独立音乐人也罢,它需要提供的,包括若干版本出自不同人手中的编曲、专业的制作人或监制来把控质量、水准以上的大量乐手、因编曲不同而形成的若干版本的伴奏。
到这里,一家唱片公司的制作部门,才只是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工作。
而且在这个阶段,同样有很多虽然用心去做了,但是到最后却很可能根本就用不上的工作——比如说,一个歌手要发新专辑。要用十到十二首新歌,那么为了筹备这张专辑,制作人就需要为他准备至少二十首,甚至三四十首歌,这些歌,除了第一开始就被淘汰掉的之外,其它的作品可能都是要按照以上那个流程走一遍的。
但是,到最后。那张专辑却只选用了十首歌来作为最终出版发行的作品。
那么,经历了第一个阶段的初步制作之后。接下来就是制作人的第二部分工作,那就是通过对歌手的不断调整,帮助歌手找准感情基调、打磨出最好的录音状态,从而完成录音。
而在这个步骤,除了专业的制作人和歌手本人之外,往往还需要监制这个角色的加入。当然,录音师,和专业的录音棚,就更是不可或缺的了。
甚至于,额外提一句。一个好的录音师,也是很不容易培养出来的。
他必须有一双灵敏之极的耳朵,和一颗敏感之极的音乐的心灵。一个好的录音师,总是能通过细节的调整,包括麦克风的调节,包括收音器的摆位等等,为歌手找到最好的、最动听的那一部分声音,最终录出来的版本,就会饱满而富有感情。
然后,录音阶段完成,制作人的第二部分工作也就结束了,但接下来,还有第三部分。
那就是,后期制作。
没有任何人的声线是完美的,哪怕刘明亮,哪怕甄贞,哪怕廖辽,也肯定不完美。尽管经过一遍遍的打磨,一次次的录制,到最后从录音室那里得到的版本,肯定已经是一个歌手所能拿出的最好状态和最佳表现了,但它还是会有些许的瑕疵。
怎么办?那就只能通过后期制作,进行矫正、进行修饰。甚至对于某些歌手呈现在录音室版本中的一些声音细节,无奈之下,只能进行抹除。
而在这里,不但需要大量的专业设备,而且需要大量的专业的后期人员。
到这个阶段,可以说,一首歌,乃至于一张专辑的本质部分、基础部分,才算是终于完成。然而,对于制作人来说,他们的工作还有第四部分。
那就是整张专辑的收尾部分了,可能包括编舞、也可能包括mv拍摄,但最主要的,是封面拍摄,以及封面、歌本和内页的设计制作等等。
在这一阶段,制作人本身也好,或是借助公司的资源也好,总之,他又需要联系到合适的摄影师,以及水准之上的美术设计,有时候可能还需要插画家。
然后,终于的,制作阶段全部完成,经过专业级别的试听之后,一般情况下,制作人就可以脱手了,这张最终被打磨成型的专辑,将会交给公司,一方面下工厂灌制cd和磁带,一方面下印刷厂印刷封面和内页,然后进行整体封装,另外一方面,将会由宣传和发行部门制定详细的宣传和发行策略,进而上市,将产品铺向全国。
可以说,一个制作人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张专辑的水准和质量,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