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启风云- 第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袁可立没有意见反正他也不急着去福州,而且宁远是他的老地盘人头熟容易得到帮助,不过天启告诉他不要有万船齐发万炮齐发的想法。一来是朝廷没有那么多银子要有‘有多少面做多大馍’的态度,二来也是为了大明的安全考虑,真有那么多炮船就没有人能克制得了,别赶走红毛洋人后台湾又成为一个叛乱之地。真要有叛军依托台湾作乱,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恐怕都会成为被劫的地方,到时候要平叛但叛军有上万炮船,那样的平叛就难如登天了。

    忙了一整天,天启回到宫里时休息了一下就听有人禀报,说张春英张美人又生下一个公主,问天启是否要去探望。天启一听立即去张春英的住处看她,刚进张春英住处的大门就看见有很多宫女太监在两边等候,天启知道已经有很多人来看望张春英了。面对大家的行礼天启挥了挥手就进了屋,只见张春英脸色苍白有些虚脱的样子躺在床上,皇后还有冯思琴她们都在一旁陪她说话,见天启进来又都是一片问好声。

    天启走近床边看了看张春英被汗水打湿的头发,拉住她的手说道:“你辛苦了,现在不要说话要多养精神,等你大好了朕再来看你。”

    张春英轻轻点了点头,旁边的宫女抱过婴儿过来给天启看,只见一个长包裹上面露出一张又小又丑的脸,红中带着粉色的皮肤加上一对眯缝眼看不出将来会有多美,嘴巴微瘪还在微微抽泣显然刚刚哭过,看样子她好像还不愿意来到这世上。

    天启挥手让人抱走然后对管事宫女说:“多派人照看她们母女两个,一切用度但有所需都尽管去取,有什么状况及时禀报给朕不得延误。”说完就离开回乾清宫休息去了。天启原来在乾清宫住,后来乾清宫失火就搬离开到养心殿住过一段时间,再后来生了病需要靠近压在塔底的黄玉静心安神,于是又回到乾清宫住。

    这人都有个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地点,比如说时间上的差异对一个人就很重要,有的人喜欢在晚上写字记文章,因为他觉得那时候记忆力最好一晚上能记下半本书。有的人又喜欢在大早上抑扬顿错地晨读,因为他觉得晨读会给他带来全身心的愉悦,一早上不晨读就一天都不舒服,可以说是有早上读书的瘾。有的人喜欢下午时的慵懒也有人喜欢傍晚时短暂的宁静时光,也有人喜欢半夜起来看月亮,享受没有白天喧嚣声打扰的孤寂清静。

    人对地点的适应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住在书房里,甚至他的床上都堆了半床的书,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随时在书中获得某种感悟。还有**多数时间都呆在他的帐房里,看着一天的银钱货物出入他会在未来谋划和过去总结中感到充实,还有人喜欢身边有一群围绕着自己转的人,指点江山褒贬人物也是他的一大乐事。当然也有喜欢清静的人,每天一个人捧一壶清茶坐在葡萄架下,什么都不做只在黄昏时的夕阳照耀下回忆往事。

    黄玉被人从川西带去一趟又回来后就安放在乾清宫,乾清宫就成里天启静心安神带琢磨事情的地方,一有什么难解的事他就会一个人躺在榻上思考,想得出来办法就叫人记下来,一直想不出办法估计也就睡着了第二天再说。

    天启从张春英住处回到乾清宫后又躺在榻上想问题,让两个宫女在旁边轻轻摇扇子扇风,他想着政务方面有信王和一帮老臣帮忙,自己不用去多考虑什么,何况现在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去关心的事,最多就是还有点救灾收尾事务,反正人和物资还有银钱都准备得很充分,等辽西的事务一安定立即就可以移一些陕西和山西的人过去。都察院的事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其中最大的事务就是把四级辅政制度做扎实,要完善四级辅政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招揽。

    为了招揽尽量多的有用人才,今年的大比对读书人来说是最幸福的一次大比,那些通过道德文章选拔出来的进士全部拉到圣学院听老臣的教诲,完了后直接外派去各省各州府的辅政机构做事,天启说了今后的州县两级主要官员都在当地选拔,让大家的积极性大涨。没有考上的也给其机会第二次用数学、机械、医学等新知识选拔,所有人都有事做只是根据成绩让各人做的位置不同,全部都赐同进士出身充任全国,有兴趣的还经过培训去军队里做监军。

    现在最让天启费心的是军务,军务方面的事务没有小事,就算孙承宗值得信任自己也得搞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免得真到自己决断时出错,行军打仗的事关系都国家的安危,稍微一点错误就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现在北方跟蒙古人和女真人的事暂时可以不去多想,这两方经过一年多的争斗后女真人占了上风,以蒙古人西退且陷入内斗而暂时告一段落,明军这边稍微前移稳扎稳打的同时也不贪心多占地方,给女真人和蒙古人的争斗再留一些空间。

    现在东南军区有想法要逐步驱逐占据台湾的红毛洋人,以现在明军的实力和装备这想法属于明显的眼高手低,没实力没手段再有信心和想法都是一场空。但是万事都要深层次地想,台湾孤悬海外陆路不相接,假如不想办法短时间内去解决,而是一味地拖延或者说不负责任地想下一代去解决,那样很可能回出现异常变化。红毛洋人现在只是暂时占领,如果有一天他们开始筑城殖民,甚至开始从他们本国移民过来就能形成气候,到时候要连根拔起就难上加难。

    其实红毛洋人移民过来还不是最坏结果,毕竟他们离家万里要在大明边上扎根立国还不显示,就像在沙滩上修的高楼一推也就会垮,真要让他们得到本地人的支持就相当于扎了根,那时候再要清除就难如登天。现在据说红毛洋人还在对台湾原住民进行残酷压迫和血腥镇压,投靠他们的最多就是一些身上没有长骨头的狗,说明红毛洋人也只想捞一票就走没有长远占据台湾的战略眼光,这就不值得有多担心。

    但是一旦红毛洋人中有人开了窍,多施怀柔政策关爱普通百姓,并把他们那一套什么**平等的东西拿出来蛊惑一下人心,事情就会向难以预料的方向滑去。真那样的话经过一代人两代人,台湾人只知道红毛人带给他们的好处,而忘记自己身上还流着祖先传下的血脉,心向红毛仇视大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你也不能说别个是认贼作父背叛祖宗,问题在于你这亲生爹娘没有尽到责任,就算后来红毛洋人离开了,台湾人都不会回归大明而会想着闹独立。

    所以总的说来台湾事务不是很急但也不能拖,要跟红毛洋人通过谈判让他们哪里来回哪去去估计也不现实,只有一条路就是用大炮和刀枪跟他们说话,这个任务就落在东南军区的身上。武器装备的差距使现在立即收复台湾的可能性近乎没有,袁可立的三个要求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就是解除禁海令、大炮小型化方便上船、造大船包铁甲等措施,这些都不是拍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需要多听意见权衡利弊才能做决断。

    天启正在想就听旁边的谈敬轻声问道:“皇上,该安排晚膳了,是到哪一处去吃还是就在这里用膳奴才好安排。”

    天启抬头一看外面,见时间已经不早了,想了想说:“今晚去冯慧嫔处过夜,派人去告诉他朕在她那里吃饭。”

    谈敬答应后立即派人去冯思琴处传话去了,天启起身换了件衣服然后慢慢去冯思琴住处。天启要去冯思琴处是因为想起前两天冯思琴的话,她居然说军务院的想法是书生之见,后来孙承宗也承认自己考虑得不够,可见冯思琴还是有些聪明才智的,说不准袁可立的三个问题也可以问一问她。既然可以找到人问那就没有必要自己费脑筋,天启想起一个长寿老人的话,就是说能不操心的自己尽量不操心,能让别人操心的自己也不操心,这才是长寿之道。

    到了冯思琴的住处早见冯思琴带着几个宫女出来迎接,天启拉着她的手说:“朕今天在张春英处见到你就觉得有什么话要对你说,后来想起正好有几件烦心事要问你,我们进去慢慢说。”说完走进去坐下。

    冯思琴进来坐下后遣散左右的宫女然后问道:“皇上有什么重要的事要问臣妾?”

    天启于是将袁可立的三个要求说了一下,冯思琴想了想笑道:“这个铁锁连环的想法有意思,《三国演义》中已经把连环船的坏处说了出来,还有人要这么想确实很大胆。不过依臣妾看来一切都有了答案,没有必要再去费力气多想,这答案就在其问题之中,就是铁锁连环本身。”

360 柔性控制

    袁可立的三个要求看起来简单实际不好随便答应,如果真简单袁可立也不用跑回来请旨,只需要自己一边实行一边写道奏折上报就是。比如说禁海令是一个政策性的东西,要取消禁海令就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得失,反对的赞同的肯定各执一词各说各话,到时候还得天启来最后决断。与其被人吵昏头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匆忙作决断,还不如先想出个大概章程,再议论时就可以对与自己意见相近的一方表示赞同,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且出错时还有人背黑锅。

    大炮小型化本身就是个技术问题急是急不来的,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准备然后等待,越催促越容易出错。就好比要请客吃酒席家中得请厨师,主人只需要说要吃什么然后买好原料,怎么煎怎么炒煮多久蒸多久厨师说了算,你真催得急了厨师端出来的就是半生不熟的东西。连环战船的事更是犯了大忌讳,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连环计和苦肉计,不用别人用计自己去中招那不是犯傻吗?

    天启跟军务院中几位商议了小半天都没有结果,自己还躺着想了一下午也不得要领,谁知道到了冯思琴这里却成里非常简单的事,天启心中就有点不服气。他心想自己这几个大男人被一个女人比下去了确实有些没有面子,于是对冯思琴说道:“你不要想当然,为什么说答案就在问题中?朕倒要听你说个明白。”

    冯思琴笑道:“皇上不忙,臣妾听说皇上要来臣妾这里,立即就准备好了粥和小菜,现在稀粥不冷不烫刚刚好喝。先让人给皇上盛一碗端上来喝着,再听臣妾慢慢道来如何?”

    天启说:“你还准备得快,也行,盛两碗上来我们边吃边说。”

    在宫女摆饭菜的时候冯思琴说:“臣妾知道今天皇上一天都在跟大臣们商议这事,而且是最后没有结果所以皇上才会现在还在想,依皇上的性子只要有了结果又有人负责,你一般都会放手不去多想。”

    天启说:“你倒是对朕很了解,那你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冯思琴说:“臣妾如果去想办法就会跟皇上还有那些大臣一样,费了半天工夫还是不得要领,因为这本就不是坐在桌子边想得出来的事。你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你们都以为自己是万事通,认为只要多想一些时间或者多找几个人来商议,那么任何事情都可以想出解决办法,其实好多事情光想是想不出来的。少数几个人的聪明才智有限,必须要通过一定渠道反复做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尤其是要多从跟事物有关的普通百姓中去寻找。”

    冯思琴这话让天启有所感悟,其实这道理他是明白的,在政务方面他自己就一直在这么做。成立圣学院是为了吸取老臣的经验,博学院是为了让专业人才的意见参与到政策制定上来,现在的中央、省、州、县四级辅政机构也是为了从各层面包括普通百姓中获得信息。只是现在军务和政务分开了遇到这种事就没法依样去做,看来军务和政务分开还是有一定的弊端,不过要再将军务政务合并是不可能的,只有想办法把这个弊端解决好。

    天启想了想说:“你的话很有道理,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国的满朝卿大夫都束手无策,曹刿以布衣身份去见鲁国国君献计献策,最后打败了一代名相管仲治理下的齐国。三国时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当时他也是在南阳躬耕,可见常言说高手在民间大才也在民间真有其道理。大家都说你是女诸葛,你今天是准备亲自出主意呢还是准备给朕引见什么大才呢?”

    冯思琴说:“我们先吃饭,吃完饭再说。”

    天启点了点头端起碗开始喝粥,这大热天吃干饭咽起来总觉得不如喝稀粥舒服,天启一边喝粥一边想这冯思琴会举荐谁呢?难道她哥哥在常青树公司打理了两天又觉得不满意,或者又被泰西人鼓动着东想西想要作怪?

    或许猜到天启的心事,吃完饭后冯思琴一边让宫女收拾一边说:“臣妾开始都说过没有主意,臣妾这么久一直在宫中要举荐人也无从举荐,宫外认识了解的就臣妾一个哥哥,还是个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被人三言两语就迷惑得住。臣妾之所以说铁锁连环本身就是答案,是因为臣妾想起了自己的哥哥在皇上的常青树公司,许多事务可以用公司的名义去做,具体说就是以常青树公司和大铁公司为本体,连环住其它公司替皇上做事。”

    看来还是因为她的哥哥,天启想了想说:“有这么一句话,说天下的能人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自己都能做得好的人,另外一种是知道自己不行但能举荐有能力做好的人。如果你哥哥真有能力朕可以让他试一试,不是还有个举内不避免亲举外不避仇的说法么?”

    冯思琴说:“皇上真要这么想臣妾也没有办法,就算是臣妾替哥哥讨个事做吧。臣妾先想问皇上一句话,为什么禁海令不能解除呢?”

    见冯思琴说到具体内容,天启说:“禁海令是太祖下旨实行的,后来有所松动但因为倭寇的原因在嘉靖年间又开始严厉执行,现在要开禁反对的人一定会拿祖制和倭寇说事,朕不知道怎么反驳他们,又不想用皇帝的身份去压人。”

    冯思琴说:“臣妾听说当年有个太监叫郑和,连续好多次率领船队出海远行,既然有禁海令他为什么可以出海还带很多人?”

    天启说:“禁海令只是禁止普通百姓,对皇帝没有约束效力,郑和出海是得到成祖允许的。”

    冯思琴说:“其实皇上没有说完,禁海令不只是对皇帝没有约束力,对有办法的巨商官员都没有约束力,很多人都在海外有私下的贸易往来,朝廷对此是睁只眼闭只眼。不瞒皇上说臣妾的祖父就跟到海外做生意的人有往来,海上贸易利润极大可以说是一本万利,因此臣妾家中才能积攒下不菲家产。”

    天启说:“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任何制度都有漏洞而且还有很多人从钻漏洞中获得成就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很是得意。你说的这些朕也知道,追求财富是人之常情,凭一纸禁令是禁不了的,最多只能吓一吓那些胆小怕事之人。”

    冯思琴说:“既然如此那就不废除禁海令但是允许在朝廷的组织下出海,这个组织部门就是皇上的大铁公司,无论是捕鱼还是经商都必须在大铁公司的监管之下才能出海。以前有禁海令但是想堵严结果堵不严也下不去狠手去堵严,现在有了正常的渠道就可以下决心去堵住私自下海的漏洞,避免勾结倭寇或者游离为匪的可能。”

    天启缓缓点头说:“你这办法好啊,就像一个四处渗水的桶,无论你用多大的力气去堵都堵不住,干脆在桶边戳个洞,只允许桶里的水从洞里流出来,原来那些渗水的小缝自然就不会再渗水了。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