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军工霸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军工霸主-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廖永远听了谢朝阳这番话后,先是一怔,但很快变反应过来,不免心中暗叹,难怪军工系统会给自己这个老厂长冠以“老狐狸”的绰号,之前还以为是他在厂长位置待得久,或者对于军工发展的目光比旁人长远。

    可现在看来“老狐狸”是指他心机深沉,老谋深算呀,对于卢嘉栋的看重,谢朝阳从来都不掩饰,但却没人能够想到他却起了挖人的心思,或许这位满是皱纹的老厂长早就有谋划,只是时机不到没有启动,而今却正好借着中巴联合研制坦克的机会,先估计不接受,待到主抓此项目外贸部分的卢嘉栋着急的焦头烂额之际,在出面延揽进而招致他谢朝阳的麾下。

    一步步可谓是环环相扣,一条条更是天衣无缝,让人无懈可击,可就是这样的谋划却又不能称其为阴谋诡计,因为谢朝阳的每一个绝对都无可挑剔,更是没有一丝错处,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

    原因无他,只因为他掌控着全国坦克装甲车辆制造领域中最完整、最全面也是技术最高的北方机械厂产业集群,有着这个超强的庞然大物作支撑,即便是卢嘉栋再厉害,到头来也只有跑过来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份儿,而这也是北方机械厂长久以来吸引人才的最强的依靠!

    “高!高!实在是高!”已经想明白的廖永远激动之下直接将汉~奸的话搬了出来,只不过他并没有汉~奸曲意奉承,而是真心实意的对谢朝阳表示钦佩,谢朝阳对此也不以为意,来着欣慰的笑容,冲着廖永远摆了摆手,故作谦虚的说道:

    “唉,也算不上有多高,只不过是无奈之举罢了,如果半年前万山厂那边能够领会我的意思,我也不用这么费力气了!”

    “厂长你是说用齐俊文和崔明军调到万山厂的事?难不成那个时候您是想换卢嘉栋过来?”齐俊文和崔明军以前都使北方机械厂铸炮车间的人,当时万山厂为了研制新式火炮,苦于缺少相应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便由总参装备部出面,从北方机械厂铸炮车间中调去一批人,这其中就有齐俊文和崔明军,只不过让廖永远没想到的是,那个时候自己的老厂长就动了把卢嘉栋调来的念头:

    “没错,那时候我确实跟总部提了用铸炮人才换卢嘉栋的意见!”谢朝阳并没否认,只不过言语之间却充满了无法言说的遗憾:

    “只不过当时我前往罗马尼亚考察,等回来后一切已成定局!”说着,谢朝阳腰板一直,颓然无奈的神色也随之一扫而空,脸上重复精明的神采:

    “好在,这样的机会我并没等太久,当然咱们也不能把事做得太绝,要不让齐俊文来找焊工我也没阻拦,把那几个经常犯错的全批给他了,毕竟万山厂也是国家投钱建起来的,如果卢嘉栋离开也不能让他们就这么衰落下去不是,反正他们自行车、摩托车一干民用产品销路好,就让他们直接全部转民品就行了!”

    谢朝阳的话说得不温不火,但却有种乾坤尽握的气势在里面,短短几句话便将万山厂今后的命运也决定了,好似他是无所不在的主宰一般,而在他看来这帮无懈可击的谋算,不成为主宰还能是什么呢

    吉普车在路上快速的飞奔着,两旁的首~都景致一刻不停的向后倒退着,只不过在一闪而过之际,一张满是皱纹的老脸展露出狐狸般精明的微笑(未完待续……)

    PS:最近大幅度降温,身处南方的柚子虽然能够看到满眼的绿色,可是刺骨的阴寒也是难受异常,毕竟南方不像北方有供暖,想要暖和全靠体温,而柚子为了码字只能把两支小爪子暴露在外面,拼命敲打,导致冷气侵体,奇痒难耐,好似生冻疮的征兆,各位兄弟姐妹们,看在柚子不畏风寒的份上多给几张月票吧,反正到月底也没几天了,各位就行行好吧,柚子在这了顿首拜谢啦!

第三百六十九章 界限与整合

    “小卢,你怎么能在老首长面前做这样的保证!”傍晚时分,刚刚从老首长家中走出来的总参三局局长刘浩田满是担忧的看着身旁与其并行的卢嘉栋,语气中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那种责备式的关怀:

    “我就不相信刚才给你使的眼色一个都没看见,可你这个人怎么还是那么固执,跟巴基斯坦联合研制新式坦克的难度有多大,我想你比谁都清楚,在这方面技术实力最强的北方厂都不敢接,你小卢却敢拍着胸脯打包票”

    “老刘说得没错!”没等刘浩田把话说完,走在卢嘉栋另一边的总参装备部部长谭斌也是挂着一脸担心把话头接过去,然后不无忧虑的看着身旁的卢嘉栋:

    “小卢,之前咱们也讨论过,我想你心里应该知道,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一个不好可是要担外事责任的,唉!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小卢还是再好好想想,今天老首长已经休息了就不便打扰,等过两天你当面把话说清楚,我想老首长也不会为这个而责怪你,毕竟这些日子他也在专家那里了解了一些情况!”

    “是呀,如果小卢你有什么顾虑,我跟老谭一起帮你说,对了,再把国防科工委的老钱一起叫上”

    就这样谭斌和刘浩田把卢嘉栋夹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的劝着卢嘉栋改变刚才在老首长面前做出的保证,卢嘉栋是几天前与刘浩田从巴基斯坦返回北~京,原本按照计划卢嘉栋应该代表捍利公司这个外贸承包方,与国内具体的项目制造方商谈新式坦克各项研制生产细节。

    可没想到等来的确是无人敢接手的尴尬结果,见此情况急脾气的刘浩田直接骂起娘来,然而尴尬归尴尬。骂娘归骂娘,该做的事还是要做下去,不然墨迹未干协议执行不下去,那可真是要被啪啪打脸了。

    因此卢嘉栋等人也顾不得旅途疲劳,与谭斌和钱磊等一众主管军工系统的领导天南海北的走访了近三十家相关的军工厂,跟数十位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坦克装甲车辆专家等相关人士举行大小近百场的讨论会。

    在此期间刘浩田等绝大部分人得出的结论。跟先前谭斌和钱磊调研时一样,就如同考察北方机械厂时,厂长谢朝阳所说的带有总结性质的那番话:

    “中国目前在坦克装甲车辆的配套产业方面还不是很健全,很多技术领域尚属空白,关弥补这些短板至少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所以目前按照中国现有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研制出如此高性能新式主战坦克!”

    谢朝阳的言论得到绝大部分专家和相关也以负责人的认同,而这也让原本自信满满的刘浩田等人开始出现动摇,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开始关起门来跟卢嘉栋商量是不是与巴基斯坦重新谈一谈,将原来的性能指标向下降一降。从而达到国内能够达到的技术水平;亦或是延长下研制时间,以便国内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相关技术空白的研制。

    对此,卢嘉栋既没表示赞同,也没明确反对,亦如他在先前在各地军工厂考察一般,只带着眼睛和耳朵,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却轻易不发表任何结论和观点。现如今也是一样,就像一位事不关己的听众一般。聆听总参装备部、总参三局、捍利公司一众人等想出的各种办法,却从没怎么表达自己的意见。

    见到卢嘉栋这种情况,刘浩田和谭斌等人还以为是卢嘉栋因为该项目推进不下去,遭受打击心里难过,而变得沉默寡言。因此也没有太在意,毕竟他们都是过来人。年轻的时候所犯的错误,遭受的打击都多了去了,相比之下卢嘉栋做得已经很优秀了,等想开后自然也就好了,正是抱着这份心里。刘浩田和谭斌等人也就是稍稍安慰下卢嘉栋,也没强求卢嘉栋做什么。

    直到今天傍晚被老首长找去汇报情况进展时,卢嘉栋依旧如先前一样的沉默,即便是老首长为此有些恼怒,卢嘉栋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解释,然而就在即将结束汇报时,卢嘉栋却突然开口表示以目前中国的工业基础完成此次高性能坦克的研制不是没有可能。

    听了卢嘉栋这番话,无论是刘浩田还是谭斌都不免为之一惊,极力的暗示卢嘉栋不要在老首长面前逞能,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卢嘉栋不但条理分明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得到老首长的首肯和赞许。

    虽说卢嘉栋这些观点在私下里也跟刘浩田和谭斌等人说过一些,可两人都觉得难度太大,可能性太低,即便是现在有了老首长的肯定,两人还是觉得其所承受的风险依然非常巨大,正因为如此,两位平日里干脆利落的老厂老将才会这般不厌其烦的劝着卢嘉栋。

    而对卢嘉栋来说,这两位老领导虽说神色很是严厉,言语之间更是出奇的不容置疑,乍听起来即生硬也不舒服,可卢嘉栋知道无论是刘浩田还是谭斌无不是发自内心的关心自己,爱护自己。

    正因为如此,面对两位近似训诫的劝告,卢嘉栋的心里并没有任何反感,反而生出浓浓的感激之情,可即便如此,卢嘉栋却没有丝毫改变自己想法的意思,或许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新式坦克的事在平常人看来是难以完成的任务,甚至是烫手山芋,但在他卢嘉栋的眼中却是不但能够做成,而且还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只不过刚回国时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再加上该项目无人接手的尴尬也让他不便即刻表达出来,然而当他不辞辛劳的走访数十家军工企业,将他们雄厚的军工基础看在眼里后,卢嘉栋便更加坚定先前的想法,所以在刘浩田和谭斌劝说的间隙,卢嘉栋便开口说道:

    “谭部长,刘局长,虽说风险不小,但我觉得还是要试上一试!”

    “小卢,你怎么还这么固执,别说我刚才说的你什么都没听见?”卢嘉栋话音刚落,刘浩田便急了起来,好在旁边的谭斌拦住了他:

    “老刘,你别激动,也听听小卢的意见,我想老首长能够首肯也应该有他的道理!”

    听了谭斌的话,刘浩田急切的神色也缓了下来,毕竟刚才只觉得卢嘉栋三言两语就让老首长首肯,真要是计较起来,直到现在他刘浩田和谭斌还没搞明白其中的深意,正因为如此,刘浩田对着卢嘉栋点头说道:“那好吧,小卢,你再仔细说说说!”

    见谭斌和刘浩田两人都冷静下来,卢嘉栋也不在卖关子,直接了当的说道:“其实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核心就是几个字,打破界限,优势整合!”

    “打破界限,优势整合?”刘浩田和谭斌几乎是异口同声,而卢嘉栋的话却没有就此停下来继续说道:

    “没错,就是打破界限,优势整合,而当前的坦克联合研制项目就是个很好的契机”

    接着卢嘉栋便将他的想法详细的说出来,在他看来,中国历时数十载构建的成千上万个军工厂,已经将军工制造业的基础打牢,只不过这些军工厂分布过于分散,同属更是五花八门,虽说统称叫军工厂,总参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是名义上的主管部门,

    然而这两个部门实际上只是在兵器工业方面有很大的发言权,至于船舶系统则是由船舶工业部和海军领导,航空系统由空军和航空工业部说了算,航天和核~工业虽说由军~委和国~务~院直属,但也分设两个专业的工业部门具体负责。

    只不过整体的军工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但几大板块却因为历史和种种局限等因素被硬生生的割裂开,形成互不统属,泾渭分明的独立的“小世界”,在这一个个的小世界中相关的配套比较完整,技术上也各有算长。

    可彼此的交流协作却非常少,充其量也就是某工艺的改进,某资料的相互传阅,最多是在某些国家级的战略项目上,临时性的组成一定的配套协作关系,可一旦项目结束,这些好不容易组起来的协作关系也随之崩塌掉。

    这样一来不但耗费国家大量的资源,其运行的效率也非常低下,内部更是故步自封,甚至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出现等、靠、要,从而进一步加剧军工系统的困难,而另一方面诸如联合研制新式坦克这样项目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使得空有一大批优良的军工企业却只能任其空转而无法将有效的资源利用起来。

    “如果情况如果持续下去,那中**工将面临可不仅仅是眼下的寒冬,而是成片的墓地”(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章 新式坦克的总设计师

    卢嘉栋并没有危言耸听,自我封闭、体制僵化、协作适应呆板以及自我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国企的通病,军工企业也不例外,要不然在进入九十年后大批国营企业,包括很大一部分军工厂就此消亡,从而创造出一系列诸如“下岗”、“再就业”、“40、50”等前所未有新式词汇。

    按照卢嘉栋现在的年龄,再过十几年当下岗的风潮汹涌袭来之际,他差不多到了“40”的年纪,虽说作为手握金手指的穿越党能够独善其身,然而他的那些在军工厂里的好兄弟、好朋友、好同事该怎么办?

    尽职尽责的陈震、认真负责的乔俊峰、努力拼搏的刘亮、还有郑永波、朱海峰、齐俊文、崔明军,当大潮来临时又有多少能全身而退,回到浩瀚的大海,又有多少被汹涌的巨浪就此被拍死在沙滩上?

    卢嘉栋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更不会给出答案,因为在他看来,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积极的行动起来,即便是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将整个军工行业全系统完成无缺的保留下来,可只要措施正确,方法得当,卢嘉栋自信还是能够保住一批精华。

    正因为如此,卢嘉栋才不遗余力的研制新式装备,竭尽全力的进行对外军售,为的就是要保住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为之奋斗的军工厂,当然还有那份执着的梦想,一个让军队强大,国家强盛的军工霸主之梦。

    而作为卢嘉栋一系列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环,所谓的“打破界限,优势整合”其实早就在卢嘉栋的脑海中形成,不仅如此。他还在研制52倍口径155mm榴弹炮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当时以万山厂为核心,将桂南精密机械制造厂、湘南特钢厂、滇南特种车辆厂以及材料研究所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新式火炮的研制工作,而随后研制炮兵雷达时,中原电子雷达所的加入则是这个联合的延续。

    然而各家企业和单位是为了一个研制项目。由总参装备部出面临时聚合在一起,大家的思路全部集中在项目上,对这种松散的联合并没有关注和在意,也就无法体会出其中的优势和深远的意义,而卢嘉栋虽然对此心知肚明,也试图将这个联合保持下去。

    只不过由于当下的整体改革刚刚起步,很多的政策还没有明朗,卢嘉栋虽然有心,但也担心步子迈得太大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也就没有提出来,但从其内心来讲,却十分想把这件事做成,至少也要通过几个项目将几家单位和企业组成更为紧密的产业配套联盟,为以后进一步整合奠定基础。

    可即便如此,卢嘉栋对未来的趋势却非常有信心,毕竟作为后世穿越而来的军工专家,他对军工体系的整体发展有着清晰的记忆。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对军工系统实施了几轮改革,从去行政化的试点。到企业制的全面铺开;从成立集团公司完善产业布局,到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从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深入人心,到引入民营资本实施进一步体制改革。

    中国的军工体系每一步的改革都意味着整体水平的跃升,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跃升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