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吸引作家们关注的,是《神女》的写作方式。小说情节并不连贯,间杂着大量的倒叙和插叙,里面还有女主人公的各种幻想,酝酿出一种迷幻而荒诞的气氛,让人难以分清现实。

    这样的小说,放眼整个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好多作家在读完《神女》后,脑子里都冒出同样的想法:我草,小说还能这样写?

096【北大复课】

    《小说月报》顾名思义,每个月只发行一期。

    按照现在这个速度,想要连载完《神女》,至少得历时一年以上。

    随着剧情发展,场面越来越宏大,一个光怪陆离的畸形社会,赤条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当连载到第三期时,文学研究会甚至专门为它举办了座谈会,同时按照周赫煊的解释,将这种形式的小说命名为魔幻现实主义。

    此时距离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问世,大概还有40年的时间。

    后来世界文学界讨论魔幻现实主义起源,一直是个很苦恼的话题。许多欧美学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中国,它以《神女》为起点,在之后20年内出现诸多同类作品。

    《神女》的问世正当其时,如今五四新文学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中国新派作家们的创作恰好进入瓶颈期。魔幻现实主义就像一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给许多青年作家带来全新的创作灵感。

    就像鲁迅的《故乡》发表,催生出“乡土文学”这一流派,并成为20年代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周赫煊的《神女》,也带起一波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活跃期从2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40年代初。

    甚至有同类型作家高呼:“我乃周赫煊门下走狗!”

    周赫煊的拥趸们不知道他家地址,便纷纷把信寄到《大公报》报馆,每月至少能收到上百封。其中大部分是向他请教文学创作的,周赫煊回了几封便感觉太麻烦,必须得请个专职秘书才行。

    ……

    当周赫煊名震文坛时,南方的战争还在继续。

    孙传芳之前一直坐山观虎斗,想利用北伐军解决吴佩孚,再以“援吴”名义趁机吞掉中南地区。如果战事顺利的话,他还打算顺手把北伐军给解决掉。

    最开始孙传芳的计划非常顺利,还打了几场胜仗,但很快局势就扭转了。

    10月中旬,进攻受挫的北伐军调整战略目标,移师赣北向孙传芳主力所在的南浔路发起攻击。11月初,北伐军只用两天时间,就切断孙军的补给线,孙传芳主力瞬间溃散,一部分缴械投降,一部分坐困愁城。

    北伐军又用了四天时间,彻底消灭江西的孙军残部,一枪不发便占领南昌。

    而战前不可一世的孙传芳,因为看到被包饺子的危险,在决战之初就坐军舰跑路了。以至于他的军队群龙无首,毫无战心,坚持不到一周就全线溃败。

    孙传芳由此失去争天下的雄心,北上投靠死对头张作霖,当面谢罪、俯首称臣。

    张作霖见全国局势大变,在北平也坐不住了,把官邸搬到天津,亲自坐镇后方指挥部。他命令直鲁联军立即南下徐州,以策应南京的孙传芳部队,共同携手对付北伐军。

    在河南圈占地盘的张宗昌和褚玉璞,连家都没回,便被张作霖派往徐州,南北大战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周赫煊的《大众》副刊也已筹备完毕。就在他准备发刊时,北大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准备近日复校,邀请周赫煊这个名义上的校长去讲话。

    周赫煊立即坐火车前往北平,会见了北大的众多教授、讲师。

    好吧,“众多”只是虚词,其实数量并不多,总共还未满30人。

    没办法,如今北平的情况,南方的学者们都不愿受邀任教。而很多跟共党有关的北大教员,要么南下避难,要么躲进东交民巷,一露面就会被警察抓走。

    名满全国的北大,如今就只剩下20多个教员。好在清华、中法、燕京等大学的老师,接受了北大的兼职讲师邀请,勉强可以承担教学任务。

    北大校门口,周赫煊还没下黄包车,便看到那里挂了条欢迎他的横幅,北大教师们站成一排迎接校长。

    这个阵仗并不算大,如果换成蔡元培,迎接地点绝对会设在车站,而不是自家校门口。

    年初蔡元培回国的时候,北大师生以为他要返校,可是直接放假一天来庆祝,那才叫威望呢。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好多北大的师生,都对蔡元培充满了怨恨。认为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抛弃北大,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便是如此。

    “周校长,你可让我们苦等啊!”钟观光笑着迎上去,热情的跟周赫煊握手。

    周赫煊说:“钟老先生,在下才疏学浅,可当不起各位这样欢迎。”

    “当得起,当得起,哈哈,以后大家的工资都要靠你呢,”钟观光拉着周赫煊的手,介绍道,“这位是国文系主任马裕藻,这位是物理系代理主任李书华,这位是……”

    “马先生好!”

    “李先生好!”

    “周校长好!”

    “……”

    周赫煊逐一跟北大的老师们握手问候,有个年轻人引起他的注意。此君名叫叶公超,实在太年轻了,才22岁,这个年纪居然也能做北大老师。

    周赫煊打听几句,才知道叶公超还是北师大的教员,而且身兼《英文日报》和《远东英文时报》编辑。

    民国时代风云激荡,涌现出无数少年成名的英才。想当初梁簌溟在北大讲课时,也不过才25岁,放在后世是绝无可能的。

    周赫煊在认识所有人后,突然退后鞠躬行礼道:“今后北大就拜托诸位了,鄙人俗务繁忙,恐怕不能履行校长职务,只能负责跑跑腿向教育部要钱。”

    “哪里哪里,周校长言重了,应该我等感谢周校长。”众人连忙说道。

    周赫煊此举目的有三:一是表现出谦虚,给北大老师们留下好印象;二是表明态度,承诺不会干涉日常校务;三是亮出手腕,暗示自己乃北大的财神爷,教育款项需要他去跑。

    只一个鞠躬,有礼有节,有承诺也有恩惠,立即就让北大老师们接受他。

    就算有人看不起周赫煊这个校长,也只能在肚子里腹诽,当面驳他面子是绝不可能的。

    当天晚上,周赫煊住在北大教师宿舍,只等着明日做开学讲话。

097【忽悠】

    北大附近某公寓。

    清晨,沈从文洗漱完毕,朝隔壁喊道:“崇轩,蒋玮,你们今天去北大不?”

    “去北大做什么?”丁玲开门问道。

    沈从文说:“北大今天复课啊,新校长是周赫煊先生。”

    “真是周先生?”胡也频激动地跑出来。

    沈从文反问:“你们居然不知道?”

    胡也频、丁玲夫妇本来住在西山,他们在张作霖掌控北平后,一直隐居不出,甚至决定逃到南方去。后来发现自己属于小喽,根本没入张作霖法眼,这才安心下来。

    沈从文跟他们是好友兼邻居,前不久三人一起搬到北大附近,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沈从文的《炉边》,甚至还被《小说月报》选中刊载,名气日渐大起来。

    最新一期《小说月报》他们都读了,对周赫煊的《神女》惊叹不已。沈从文还给周赫煊写了封信,请教文学创作问题,他经常干这种事,给鲁迅、郁达夫等人也写过。

    吃过早饭,三人结伴前往北大。他们虽不是北大的学生,但都通过北大新潮社发表过作品,也经常跑来学校参加活动。

    待行至大操场,人渐渐多起来。

    沈从文混进学生堆里,只等着周赫煊上台讲话,耳边尽是学生们的窃窃私语声。

    “周赫煊怎么会来当我们的新校长?好奇怪。”

    “唉,要是蔡校长能回来该多好。”

    “呵呵,蔡元培,他早把北大忘得一干二净了。”

    “你别胡说!蔡校长是怕被军阀通缉,所以才留在上海的。”

    “你才是胡说。教育部总长任可澄,都亲自发电邀请蔡元培返校了,是他自己不肯回来!”

    “反正不许你说蔡校长坏话!”

    “他蔡元培做得出来,我为什么就不能骂?全校师生盼了他半年,北大最困难的时候他在哪里?他在南方逍遥快活!”

    “……”

    那怨气大啊,就像是被负心郎抛弃的少女。

    早晨八点左右,学校的老师们也来到操场,敦促学生们排好队。

    钟观光率先登台亮相,说道:“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是北大复课的大喜日子。这一学期,我们已经虚度了两个月,希望大家能在剩下的时间里,勤奋刻苦、努力上进,把耽误的功课都补上来……下面,有请校长周赫煊先生致辞!”

    “啪啪啪啪!”

    掌声并不响亮,周赫煊这个校长,暂时还没获得学生认可。做学者是一回事,做校长又是另外一回事,他的威望还不足以服众。

    周赫煊走到麦克风前,这玩意儿挺大,长得有点像汽车方向盘。他见台下人声嘈杂,没有立即说话,只站在那里一言不发的等着。

    沈从文惊讶道:“周先生好年轻啊!”

    “别出声,对人不尊重。”丁玲提醒说。

    其他学生似乎也意识到这点,渐渐的嘈杂声小起来,都抬头看向周赫煊等着他致辞。

    “我知道你们不服气,”周赫煊第一句话就点破学生们的心思,“我今年28岁,既不是名校毕业,又没当过教育部的大官,没资格做北大的校长。北大是什么?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在场诸位都是天之骄子!而我,只是个浪迹江湖的草莽之辈,无功无名无才无德,确实不配做你们的校长!”

    话说到这里,台下彻底安静下来。

    周赫煊继续说道:“实话告诉你们,我这个校长,是张作霖亲自任命的。就是那个派兵包围北大,让北大陷入绝境的张作霖。他是反动军阀,我就是反动军阀的走狗!”

    “轰!”

    场面一片哗然,学生们再次交头接耳,惊疑不定地看着周赫煊。

    马裕藻惊道:“他到底想干什么啊?”

    “继续听吧。”钟观光笑道。

    马珏拉着妹妹马琰的手,好奇地打量台上那个家伙。她们还在读中学和小学,但平时都住在北大,今天是来看热闹的。马珏笑道:“爹爹,这位校长真敢说话,就不怕得罪人吗?”

    马裕藻若有所思地说:“有时候当面把话说开,未尝不是件好事。”

    “我倒觉得,他这样说话跟鲁迅先生有点像。”马珏嘀咕道。

    周赫煊不管众人如何惊讶,接着往下说道:“男女首次约会,都应该互相介绍一下,这样大家才知根知底。我先来说说我自己,本人祖籍直隶。以后我要是干了什么混账事,你们想刨我的祖坟,尽可在直隶寻找墓碑,遇到姓周的那家,说不定就是我的祖宗。”

    师生们已然目瞪口呆,这尼玛连刨祖坟都出来了,越说越离谱啊。

    “庚子年间,家祖命丧于战火,家父带着我和母亲逃到南洋投奔亲戚,那时我才两岁,”周赫煊开始叙述他编造的身世,“华人勤劳朴实,土著懒惰愚笨,所以南洋的经济尽握于华人之手。我的远房伯父,便是南洋富商,不仅有数百亩良田庄园,而且还开矿山、做生意。所以我童年时期,也是享过福的,直到我八岁那年!伯父的矿山被洋人占了,庄园被造反的土著烧杀一空,我躲在酒窖里才侥幸逃生。我知道,这是洋人和土著勾结,杀了我的伯父全家,连我的父母也命丧于此!但这种事情在南洋太正常了,华人富裕,却被视为待宰的肥猪。为什么?因为中国太弱,不能为她的国民撑腰!”

    周赫煊的演技很高明,说到后面都是吼出来的,脸上尽是悲戚之色。

    而在场师生们,也渐渐被他的“身世”吸引,抛弃杂念驻足聆听。

    周赫煊说:“我在南洋当过乞丐,做过报童,饿极了也不免沦为小偷。那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能吃饱,有个躲避风吹雨淋的房子。中国是什么?我不知道,那跟我无关。”

    沈从文心想:原来《神女》的创作,来源于周先生的自身经历。

    “十岁那年,我偷了一个传教士的面包,并被当场抓住,”周赫煊冷笑道,“他没有把我交给警察,而是收我做小跟班。但他可不是什么善人,我不但要干活,还经常遭他打骂,被他称作猪崽子。但我要感谢他,是他教我读写英文。后来我又随传教士去了美国,那可真是个糟糕的国家。你们没有留过洋的,可千万别把列强当成天堂。那里的穷人,不见得比中国百姓过得好。英国的工厂里,每年都有很多儿童死亡或者残废。而标榜民主的美国,第一等是白人,第二等是拉美人,第三等是黑人和印第安土著,至于中国人,地位可能比畜生要好些。我见过中国人被活活打死,美国警察就在旁边看热闹。那时我开始思考,中国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是中国人?中国究竟怎么了?”

    是啊,中国究竟怎么了?

    学生们或悲愤,或沉默,全都沉浸于周赫煊的故事当中,反倒把他校长的身份给忘掉。

    周赫煊在一步步转移话题,他做到了。

    嗯,接着忽悠。

098【忍辱负重】

    “中国怎么了?没人告诉我答案,我只能在书本中寻找。”

    “收留我的那个传教士死后,我便在美国各地流浪。因为《排华法案》的缘故,我很难找到正经工作。一般情况下,我靠小偷小摸过日子,也曾把旧瓷器当古董卖给美国佬骗钱,后来又伪装成日本人向杂志和报纸投稿,勉强能赚到些稿费。”

    “我在哈佛旁听过历史课,也曾在普林斯顿偷学政治和经济。我经常假装自己是日本或中国留学生,他们对留学生要客气些,对滞留美国的华工则非常厌恶。对了,我还帮哈佛的某位硕士写过毕业论文,那次我足足赚了200美元。”

    学生们默然望着台上谈笑自若的男人,那就是他们的新校长,一个流浪汉、诈骗犯和小偷。但他们却无法对他产生憎恶感,更多的是同情和可怜,甚至是佩服。

    别的不说,周赫煊靠旁听自学成才,居然能为哈佛硕士代写毕业论文,肚子里是有真才实学的啊。

    周赫煊的故事还在继续:“后来我偷渡到欧洲,发现那里比美国要好混得多。虽然他们仍旧歧视中国人,但那只是狭隘的偏见而已,至少没剥夺中国人的工作权利。法国人浪漫而幼稚,英国人绅士而傲慢,德国人严谨而死板,俄国人直率而粗鲁……每个民族都有他的特色,你时常留心,就会发现许多趣事。当然,我更关注的是各国图书馆,费尽心机地混进去,偷看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资料。我想了解这些国家,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列强,而我们中国,又为什么软弱无能?”

    “国家是什么?无非国土、国民、文化和政府。”

    “自晚清以外,中国的国土大面积沦丧,中国的国民普遍愚昧无知,中国的文化陈旧落后,至于中国的政府,呵呵,不可描述。”

    周赫煊兜了一个大圈子,终于进入主题:“我知道,你们也明白。中国如今的情况,让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你们才闹学运、搞学潮,希望能为中国的振兴贡献力量。对此,我很理解,但我不主张暴力。比如去年火烧教育总长家的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