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让国府官员们头大。
毕竟重庆是陪都,政府必须救济难民,三天两头的大规模救济让政府财政难以支撑。
重庆的工厂更是被轰炸的主要目标,但大家都在辛苦忍耐着。
就拿渝鑫钢铁厂来说,这家工厂不但提供钢铁制品,还可以自造机器,属于中国战时工业的发动机之一。从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渝鑫钢铁厂被轰炸七年之久,连车间带员工宿舍,工厂的每一间房子都被炸过。仅1940年5月到1942年8月,渝鑫钢铁厂支付给员工的抚恤费和救济费就高达30万元。
即便如此,渝鑫钢铁厂依旧维持着巨额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直到1942年底物价飙升,法币凶猛贬值,生意红火的渝鑫钢铁厂居然开始亏损,艰难维持到抗战胜利就宣布倒闭了。
对于中国的战时民营企业来说,不怕日本轰炸,也不怕官僚资本侵蚀,最怕的是币值暴跌。
币值暴跌搞得人人自危,以前货款可以记账,慢慢变得只收现金。渝鑫钢铁厂出品的大型机械,生产周期往往长达数月,以前5万元流动资金就能维持运转,1943年突然需要500万流动资金。
这让开工厂的怎么玩?
周赫煊在四川开设的那些工厂,现在每月都保持着10%以上的利润增长,赚钱速度比抢钱还快。但这种情况顶多维持到1942年底,之后就没有办法了,工厂利润抵不过法币贬值。
咱们继续……
7月9日,汪兆铭公开声明与日本合作。7月14日,国党中央常委会决议:永远开除褚民谊、周佛海、陈璧君党籍这些都是追随汪兆铭的铁杆汉奸。
于此同时,由于英国民间反日运动高涨,英国相关利益财团联合对日进行贸易制裁。日本指使北平和南京伪政府进行反英运动,南京的日侨也举行了反英大游行。
在日本的外交压力之下,英国政府很快做出妥协,于7月24日签订《有田克莱琪协定》,英国承诺不采取反对日本在华必要措施的行动。这一协定的签署,相当于英国公开承认日本造成的“中国之实际局势”,属于“东方慕尼黑”阴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外交部门对此进行了强烈谴责,英国政府立即进行补救,愿意向中国贷款300万英镑。同时,英国外交部发布声明:英国政府不因东京会谈而变更对华政策此声明让日本妄图隔绝中国外交的计划落空。
8月1日,南京大屠杀纪录片在四川各地上映,片中字幕全部重制成中文,由周璇献唱的《我的祖国》做片尾曲。
898【请周先生到军统走一趟】
抗战时期的重庆有三大戏院,今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以后,就被炸得只剩下国泰大戏院一家了另外两家刚刚修复又被炸了。
到明年初,重庆川剧演员协会成立,川剧人集体投身于抗战事业。但他们却找不到演出场所,只能在街头巷尾、操场院坝拉起幕布就开演。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国内首映,就定在国泰大戏院(后世解放碑附近)。
21世纪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商圈,此时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处处是弹坑、残垣和瓦砾。某户周姓人家院子里的弹坑最大,人们把弹坑填平,在周围建起一圈花坛,种上小树和花草,弹坑正中央树起一座炸弹型的建筑物。
这座建筑物由中国电影制片厂道具部的美工们设计制作,材料皆是电影布景用过的废旧木材和布料。它被命名为“精神堡垒”,意在警示国人自强不屈、坚持抗战、奋发振作。
“精神堡垒”自五四大轰炸之后就开始建造,中途又被炸了两次。它就像永不屈服的中国一样,一次次被炸毁,一次次又重建,历史上直到1941年底才真正完工。
在“精神堡垒”建成以后,由于多次受到轰炸,再加上不堪风吹雨淋,“精神堡垒”很快就倒塌了。人们只能清除废墟,在基座上立起一根木杆代替,那根木杆便成了抗战中新的精神堡垒。
抗战胜利后,象征精神堡垒的木杆,变成一座屹立不倒的抗战胜利纪念碑,后来名字改成“人民解放纪念碑”。
这就是重庆解放碑的由来。
周赫煊坐车过来的时候,精神堡垒还在建设当中。四周的残垣断壁之下,到处是临时搭建的窝棚。这些窝棚的主人,有些是从外地逃来的战争难民,有些是被炸毁家园的本地人。
整个重庆主城区就是这样子的,几乎每条街道都有窝棚。人们每天照常起居工作,随时准备往防空洞跑,坚强而勤劳的活在战争年月。
不时能看到学生志愿者,男学生们自发充当消防员、巡逻员和搬运工。女学生则担当救护人员,在药品不足的情况下,她们大都只能带去一些精神安慰。
药品真的是匮乏,周赫煊旗下药厂生产的药品,90%都已经运往前线,普通平民很难买到,也买不起。
“林主席来了!”
林森还是那样轻车简从,身边只带了个司机出门。他一下车就被学生们包围,非常有耐心地微笑挥手道:“同学们辛苦了,老朽在此感谢大家!”
“林主席,我们不辛苦!”学生们高喊。
每次日机轰炸过后,赶到现场救火的消防员,超过一半以上都是男学生。他们接受过简单的消防培训,使用手压式水枪进行灭火,但基本不会冲进火海里救人,因为炸弹中的固体燃料可持续燃烧15分钟,火场里的人早就被烧死了。
记者们对着林森疯狂拍照,随后一起进入戏院观影。除了官员和记者,还有诸多文化界、教育界人士,都被周赫煊邀请来参加纪录片首映式。
除了周赫煊和中国电影制片厂的人,今天的观众对影片都没啥了解,全是看在周赫煊面子上才来戏院的。
很快,戏院里就陷入死寂,直到片尾曲《我的祖国》响起,人们才开始唾骂和诅咒。
林森的眼眶有些湿润,叹息一声,默默离开了。
周赫煊却被记者团团围住,接受大屠杀的相关采访,他把早已印刷好的资料分发给记者们。
第二天,超过四分之三的重庆报纸,都在义愤填膺的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党中央宣传部亦给予配合,宣传日军的残暴兽性,号召青壮年踊跃从军报国。
文化界也纷纷响应,包括前段时间被喷得快死的梁实秋,也在文章里头说:“昨日目睹大屠杀纪录片,不由背心发凉,未能想人类竟能暴虐至此,与禽兽何异?日本不仅是中国的敌人,更是全人类的公敌。”
这次梁实秋没有再被喷,大家跟着他一起骂,同时文艺界各宣传小组,也在前线和后方拿着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进行宣传,激起全体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
至于梁实秋为什么被骂,那得提到抗战时期的一场笔仗。
去年底,梁实秋担任《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的主编,他在副刊上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有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外面最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这番话顿时引起文坛的一致狂喷,反对者说:“在今日的中国,与抗战无关的‘真实’是没有的,每个人都与抗战息息相关。”
老舍、宋之的、魏猛克、罗荪、张恨水、巴人、张天翼……不管是左派文人还是自由文人,轮番写文章把梁实秋骂得狗血淋头。连续被骂四个多月,梁实秋终于顶不住压力,从《平明》副刊辞职了。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迅速在四川引起轰动,每天的观影者把戏院都挤爆了。这种情况渐渐传播至西南和西北,中央军委会宣传部门,还特地把拷贝送去各个兵站放映。
到八月初,周公馆突然有熟人拜访,正是曾经救过周赫煊一命的沈醉。
“小沈,你还找我是公干还是私事啊?”周赫煊热情招呼道。
沈醉说:“公事,请周先生跟我到军统走一趟。”
若是普通人被邀请去军统走一趟,估计会被吓得尿裤子,周赫煊却笑道:“戴局长请我去喝茶?”
“您去了就知道了,”沈醉突然低声说,“是很重要的事情,具体情况我也不明白,因为我还不够那个级别。只是因为我和周先生有旧,上头才派我来通知的。”
周赫煊欣然前往,结果刚上车就听沈醉说:“周先生,得罪了。”
“什么?”周赫煊没反应过来。
沈醉掏出一截黑布,解释道:“需要把你的眼睛蒙上。”
899【破译电码】
大概40分钟以后,周赫煊被扶着进了一栋建筑,上楼行走十余步才被解开双眼蒙着的黑布。
周赫煊见沈醉已经不在了,问道:“小沈呢?”
身边的军统特务说:“沈处长只是负责传消息,他没资格进这栋楼。”
周赫煊终于开始感到惊讶了,沈醉现在可是重庆卫戍司令部稽查处副处长兼督察长,还是戴笠的心腹红人,在军统当中属于绝对的实力派。
沈醉居然没资格进这栋楼?
“这是什么地方?”周赫煊忍不住问道。
那特务说:“这层楼是密电组的办公地点,其余楼层请恕我无法告知,也请周先生不要随意乱走。”
周赫煊又问:“你们带我来做什么?”
那特务道:“我不知道,我只负责把周先生带过来。请跟我来吧!”
两人很快来到一个房间,门口挂着牌子组长室。
那特务敲门说:“报告!周先生已带到。”
屋内立即有人过来开门,热情握手道:“周先生,今天真是打扰了,鄙人魏大铭。”
“原来是魏处长,幸会!”周赫煊说。
魏大铭,军统电讯处长,抗战期间负责情报搜集工作,被称为“戴笠的灵魂”。
魏大铭把周赫煊请进办公室,亲自给他沏了杯茶,说明缘由道:“今天把周先生请来,是希望你能帮个忙。”
周赫煊撇着茶沫子道:“请讲。”
魏大铭说:“重庆是雾都,时常有大雾,按理说日本飞行员很难准确轰炸。但日机每次轰炸重庆,都正好赶上晴天,就连夜间轰炸也能准确找到人最多、最繁华的地方。”
周赫煊道:“你们怀疑重庆有日本间谍?”
“肯定有,但能把情报实时精确发送,那就不是一般的间谍能办到的,”魏大铭叹气说,“事实上,年初的时候我们就抓到一个间谍,但却因此打草惊蛇,导致日寇把电码更换得非常复杂。这次请周先生来密电组,就是希望你能帮忙破译日军的电报。”
周赫煊有些无语,苦笑道:“魏处长,我只懂简单的摩尔斯电码,实在爱莫能助。”
魏大铭摇头道:“不,这正是周先生的强项。我们通过截获的日寇电码,破译出三个英文单词,经过反复研究,那三个单词应该出自一本英文书籍。只要搞清楚是哪本英文书籍,就能轻松把日寇密电给破解。周先生对西方著作非常熟悉,而且听说你有过目不忘之能,我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想到请周先生帮忙。”
“哪三个单词?”周赫煊问。
“周先生请看。”魏大铭拿出一张纸条。
纸条上写的单词分别是:she、pistol和never。
难怪密电组的人无法破译,凭借三个单词找出一本英文书,那简直无异于大海捞针。
可惜周赫煊没读过雅德利的《中国黑室》,否则他肯定想都不用想,直接就能指出到底谁是日本间谍。
当然,蝴蝶效应让历史出现了小变动,密电组破译出的那三个英文单词,已经跟原本出现的单词全然不同了。
周赫煊摇头苦笑:“再给点提示。”
魏大铭说:“这本英文书应该在中国或日本比较出名,并且在中国比较容易找到。”
“为什么这样说?”周赫煊问。
魏大铭解释道:“我们军统对重庆的控制排查很严密,那个给日寇发密电的间谍,多半早就潜伏了,或者干脆就没离开过重庆。他和武汉的日军用秘密电码沟通,必然得使用一本比较常见的书,否则短时间内不容易搞到手。”
“容我想想。”周赫煊闭上眼睛。
魏大铭没有打扰,而是静静坐在旁边等待。
什么英文著作是在中国很出名,而且在重庆和武汉能够比较容易得到的呢?
周赫煊下意识就想到一本书,那就是他自己的《泰坦尼克号》!这本书的中文版还没在中国销售,就已经有很多英文版从美国传入,可以说是英文版在中国最多的书籍仅次于《圣经》。
周赫煊仔细回忆,果然发现自己写过she、pistol和never三个英文词汇。she就不用说了,出现频率很高;pistol出现于女主角母亲和大反派的对话;never则是在沉船之后的一段叙述当中。
周赫煊睁开眼睛说:“试试《泰坦尼克号》。”
魏大铭猛地起身开门,吩咐秘书道:“去找一本英文版的《泰坦尼克号》,马上!”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秘书终于把书找来。
魏大铭带着周赫煊前往密电破译室,把书交给一个老外:“雅德利先生,快试试这本书!”
“好!”老外没有亲自操作,而是把书交给一个年轻人。
魏大铭介绍道:“周先生,这是军统特聘的密码破译专家雅德利先生。雅德利先生,这位是我国的大学问家周赫煊先生。”
“你好!”
周赫煊和雅德利互相握手问候。
雅德利是美国密码之父,曾主管美**事情报局破译课(美国国家安全局前身),他是戴笠花1万美元月薪请来的。
周赫煊对雅德利没有多少了解,因为此人在战后被中美双方刻意忽视,他的著作《中国黑市》更是被美国封杀40多年。周赫煊没有机会接触到这本书,也不可能刻意用网络去搜索相关信息。
说实话,就算周赫煊知道这些,他也没法靠记忆来帮忙破译密码,因为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原本日本间谍使用的是赛珍珠的《大地》,现在却改成了用周赫煊的《泰坦尼克号》做密码本。
抓间谍不是关键,关键是破译密码,然后通过密码给日寇发去错误的信息。
苏联飞行员库里申科能够成功轰炸武汉w机场,就是因为雅德利在破译密码后,给武汉的日军发去重庆有大雾的消息。这让武汉的日机在当晚没有出动,大部分都停置在机场,结果被库里申科带领轰炸中队给一锅端。
历史上雅德利破译密码,简直就跟拍电影一样离奇。
首先,密电组没有成功找出那部作为密码本的英文书,而是戴笠的军统特务发现了日本间谍。确认谁是间谍以后,军统怕打草惊蛇不敢抓人,必须先确定英文书才敢下手。
最神奇的是,那个间谍居然是雅德利在酒吧认识的朋友。
更神奇的是,雅德利得到了他在酒吧认识的另一个朋友的帮忙。这个朋友还是女的,名叫徐贞。而根据雅德利的记述,徐贞应该是汪兆铭投敌前的地下情人……
雅德利的胆子非常大,他在明知徐贞和汉奸汪兆铭曾经关系密切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身份和面临困境全部说出。接着,雅德利带着徐贞去间谍家做客,中途那个间谍听到防空警报离开了。雅德利则聊天稳住间谍的女朋友,让徐贞去间谍的书房,最终把那本英文书给找出来。
这位名叫徐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