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跟那些家伙讲道理是讲不清的,不打一顿不长记性。

    冯庸见到那些人的狼狈样子,乐得哈哈大笑。

    周赫煊说:“走吧,别耽误学生们上课。”

    或许是周赫煊流年不利,文绣的事情刚刚顺利解决,结果城北那边的希望小学又出事。

    城北那所学校,是一所废弃小学堂改建的。校长叫王梓琪,清末的落第秀才,他找周赫煊抱怨道:“周先生,学生都快走完了,再这么下去,我这校长就要当光杆司令了。”

    “说说吧,怎么回事?”周赫煊无语道,破事咋就那么多呢。

    王梓琪讲述道:“我那里有个学生叫周杭,父亲是被枪毙的杀人犯,母亲做了最低等的娼妓,靠皮肉钱勉强养活家人。本来好端端的,其他家长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集体跑到学校抗议,要求把周杭开除。”

    “关他们屁事啊!”周赫煊爆粗口说。

    “他们说害怕自己的孩子,跟杀人犯的儿子做同学会被带坏,”王梓琪惋惜道,“那个周杭很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放在古代也算神童,说不定还能考状元。我惜才不愿开除,结果好多学生退学,都是家长们闹的。”

    周赫煊说:“这种事应该基金会秘书处下属的学务办处理,你怎么来找我?”

    “学务办争议很大,有的认为该开除,有的坚持不能开除,”王梓琪叫苦道,“我去找冯会长,他又让我来找你。”

    “这个冯老五,倒是会推卸责任,”周赫煊想了想,说道,“这事我来解决,你先回去吧。”

    周赫煊怎么解决?

    当然是登报制造舆论,反正《大公报》正愁销量长得不快,是时候制造尖锐话题了。

    隔日《大公报》第二版的专题新闻就叫做杀人犯和娼妓的儿子,究竟有没有权利接受教育?

083【火种】

    天津码头。

    从南方驶来的客轮上,有两个读书人提着皮箱走下舷梯。

    年长者大约60岁,名叫钟观光,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在中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研究植物分类。年幼者只有30多岁,名叫谭熙鸿,北大生物系的创始人,中国现代生物学先驱。

    两人是从杭州回来的,他们作为北大代表,刚去南方见了蔡元培,希望蔡元培能够回来当校长,可惜被对方婉言拒绝。

    北大如今的状况很糟糕,只六月底学期末的时候,就有十多名教授离职。其中包括化学系主任丁燮林、物理系主任颜任光、数学系主任冯祖荀、哲学系教授胡适,以及李四光、林语堂、沈兼士、钱玄同等人,或被其他学校请走,或是自己辞职。

    另有顾孟余、李大钊、陈启修、于树德、朱家骅等人,因政治原因未再授课。蒋梦麟、冯叙伦也销声匿迹,藏起来不敢露面。

    到了九月份,北大的情况更加严重,几乎同等于倒闭。由于教员奇缺,北大只能宣布继续放假,开学之日遥遥无期。包括鲁迅、陈垣等十多名教员,有的远赴厦门,有的跑去了清华。

    剩下还没走的北大教师,都希望能把蔡元培请回来主持大局,否则他们看不到一点复校的希望。

    “唉,再这么下去,我也要去南方了。”钟观光叹气道。

    谭熙鸿只能无奈苦笑,他们这次南下,不仅是劝说蔡元培回来,还带着邀请学者去北大的任务,用以填补学校教员数量的奇缺。在杭州的时候,谭熙鸿去请一位老同学,结果老同学反而劝他留在浙江任教。

    谭熙鸿说:“天津也有不少学者,咱们再去拜访几个吧。”

    钟观光摇头道:“北大现在连教员薪水都发不出来,我哪有脸再去请人任教?”

    “总得试试,我有个同学叫闫志英,是学物理的,如今正奔丧在家,”谭熙鸿说,“还有那个写《大国崛起》的周赫煊,也可以找他聊聊,请回北大去教世界历史。”

    钟观光不抱希望说:“先去投旅店吧。”

    两人心情低落地走出码头,突然听报童喊道:“看报看报,国民教育大讨论,杀人犯和娼妓的儿子到底有没有读书的权利!”

    “咦,”谭熙鸿突然来了兴趣,招手说,“报纸来一份!”

    报童奔过来,摊手道:“《大公报》,三分五厘。”

    “不用找零了。”谭熙鸿递过去6枚大铜板。

    “谢谢先生。”报童高兴道,这单生意他拿到5厘钱小费。

    两人叫了黄包车,谭熙鸿坐在车上读报,很快就看到那篇讨论受教育权利的文章。他把情况复述一遍,对钟观光说:“钟教授,这个周赫煊看来是热心教育事业的,说不定能够请动他。”

    钟观光提醒道:“别忘了那个教育基金会,是张学良号召发起的。”

    谭熙鸿默然,北大搞成现在这副模样,主要还是拜张作霖所赐。直接派兵包围北大,张大帅可是把学校师生吓得够呛。

    两人到旅店放好行李,钟观光年纪大了,舟车劳顿不想再折腾,谭熙鸿却兴冲冲的跑去请周赫煊。

    抵达报社,谭熙鸿问一个职员道:“请问周赫煊先生在吗?”

    “喏,那就是周先生。”职员指过去。

    周赫煊正带着人准备外出,谭熙鸿走过去说:“周先生你好,鄙人谭熙鸿,北大生物系主任。”

    “幸会!”周赫煊纳闷的握手,不知道这人找他干嘛。

    “周先生是要外出吗?”谭熙鸿问。

    “嗯,带人出去做问卷调查。”周赫煊点头道。

    问卷调查这玩意儿比较新鲜,谭熙鸿主动要求跟着,与几个报社员工一起出去。

    到了街上,周赫煊对手下的人说:“做问卷调查,抽样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小周、老张、郑兄、立民,你们分辨负责天津城的东西南北,我来亲自跑租界这边。调查对象,要涵盖不同年龄层和不同职业者,每调查一个,都要做详细记录。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社长!”众人纷纷应道。

    谭熙鸿好奇问:“周先生,你做这个问卷调查,有什么作用吗?”

    周赫煊解释道:“《大公报》准备做一个深度系列报道,讨论国民的受教育权。这个问卷调查,就是收集老百姓对此的观点。”

    “哦,明白,”谭熙鸿赞道,“这就跟做科学实验一样,需要收集分析数据,想不到办报纸也有如此讲究。”

    周赫煊说:“一拍脑袋写出来的新闻,难免脱离实际情况。我们《大公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个不盲既要不盲从流俗,也要不盲目报道。”

    谭熙鸿肯定道:“这也是搞科学的态度。”

    两人没走几步,周赫煊便找到个小贩说:“你好,我是《大公报》的问卷调查员。”

    “嘛呢?”小贩一脸懵逼。

    周赫煊详细说:“城北的希望小学里面,有个学生的父亲是杀人犯,母亲是娼妓,其他学生家长反对他读书,要求开除。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小贩说:“当然要开除啊!”

    “为什么?”周赫煊一边纪录一边问。

    小贩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杀人犯的儿子更不能读书,以后当坏人会害死多少人啊。”

    周赫煊又问:“中华民国的宪法规定,所有国民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你认为这个学生有读书的权利吗?”

    小贩理所当然道:“还读啥书?老爹是杀人犯,老娘是娼妇,这种人长大也肯定不是好东西,早点死了省事儿。”

    “好的,谢谢你的配合,”周赫煊说,“请问你的姓名、年龄、职业,有没有读过书?”

    小贩笑道:“我叫李全,32岁,卖糖堆儿的,不识字儿。”

    周赫煊又陆陆续续问了七八个人,甚至连印度籍巡捕都调查了,得到的回答惊人一致:杀人犯和娼妓的儿子不该读书!

    谭熙鸿目睹了整个经过,不可置信道:“怎么会这样?怎么可以这样?”

    “别急,慢慢来。”周赫煊又截住一个戴眼镜的,看样子是个知识分子。

    那人说道:“当然有权利读书,现在都民国了,进步的文明社会就要给每个国民以受教育的机会。”

    周赫煊问:“如果这人长大学坏呢?有知识的坏人,可比文盲危害更大。”

    “那就更应该受教育,学校可以导人向善,纠正他危险的行为观念。”那人道。

    周赫煊笑道:“谢谢你的配合,请问你的姓名、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

    那人痛快地回答:“我叫鲁杏芳,字润良,29岁,金融硕士,洋行职员。”

    这个问完,谭熙鸿才说:“看来还是读书人明事理。”

    “那可不一定。”周赫煊说。

    很快又问到一个卖菜大妈,她说:“多读书有好处,这杀人犯的儿子,说不定长大也有出息呢。”

    整整忙活半天,总共收到五百份调查问卷,最后统计出来:持否定观点的占87。2%,认为杀人犯和娼妓的后代不应该读书;而持肯定观点只有12。8%(其中绝大部分是妇女和知识分子)。

    看到这个结果,周赫煊默然无语,他没想到会如此糟糕。

    谭熙鸿都把自己此行目的给忘了,叹气说:“国人的观念还需要进步啊。”

    第二天,《大公报》把调查结果披露出来,立即在京津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热议,许多学者纷纷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思想。

    前一章我们提到,民国初期有三种教育。其中民众教育理论,认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历史上,这种理念正是发源于北伐时期。

    周赫煊没想到的是,自己那一篇报道,居然促使“民众教育理念”提前兴起,点燃了全民教育的火种。

    做为几十年后的现代人,你很难想象民国初年那种蒙昧,罪犯的儿子不配受教育,居然会是大多数老百姓的共识。

    解放思想,真的很重要!

084【神女】

    大清早,谭熙鸿吃完早餐就走。

    “又去找那位周先生?”钟观光问。

    谭熙鸿笑道:“是啊,周先生今天要去做家访,我跟着他看看,挺有意思的。”

    “你倒是有闲心。”钟观光无语道。

    谭熙鸿叹气说:“我也不想闲下来,可是北大无限期停课,咱们回校也无事可做。”

    钟观光起身道:“走吧,一起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两人到城东与周赫煊汇合,然后结伴前往城北,他们的目标地点是谦德庄,鱼龙混杂、专出混混的谦德庄。

    黄包车刚跑过新明大戏院,周赫煊就碰到一个老熟人,正是当初欺负孙家兄弟的李二。

    李二也是个妙人,此刻看到周赫煊,居然迎上来笑脸问候:“周先生,早上好啊,小的给您请安了!”

    “你也好。”周赫煊哭笑不得。

    黄包车继续前进,谭熙鸿好奇问:“这人是谁啊?”

    周赫煊说:“一个混混,欺行霸市被我打过一顿。”

    “呃……”谭熙鸿不知该如何接话。

    钟观光脸上却露出笑意,他觉得周赫煊很有趣,不是那种只知埋头做学问的傻瓜。

    这位老爷子的人生经历也很传奇,他是光绪十三年的秀才,却热衷于自然科学。在缺少资料和资金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到上海购置理化方面的书籍,又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动手做实验,硬生生自学成才。

    1900年的时候,钟观光自己设计、自筹资金,在上海创办了造磷厂,还获得清政府许可的15年专利权。后来又创办科学杂志,建立科学仪器馆,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钟观光在辛亥革命后,受邀出任教育部参事,但主要精力放在植物研究上。他自带干粮,徒步考察京内外名山大川,又花4年时间走遍全国11个省份,采集动植物标本16000多种,共15万多号,堪称中国近代植物学研究始祖。

    “周先生,你打算如何处理此事?”钟观光突然问。

    “我也不知道,先家访再说,”周赫煊道,“安置那个学生不难,无非钱财而已。我希望改变的,是国民脑袋里的陈腐思想,希望能通过报纸唤醒一些人吧。”

    钟观光道:“思想之改变,何其难也。”

    “一步步来吧。”周赫煊突然想起鲁迅。

    虽说有很多人吐槽鲁迅对国家无贡献,但真正来到民国就会发现,思想改造太有必要了。如今还有好多百姓,在判案时对法官下跪呢。至于人血馒头什么的,远比西药更受欢迎。

    谦德庄附近的一间木板房,就是学生周杭的家。墙面歪歪斜斜,由捡来的废弃木料搭成,甚至连钉子都没几颗,许多地方是用麻绳拴着的。

    “咚咚咚!”

    周赫煊敲门问:“请问周家大嫂在吗?”

    木门缓缓打开,一个面黄肌瘦的女人看着周赫煊,警惕道:“你们是谁?”

    周赫煊和善地笑道:“我是希望教育基金会副会长周赫煊,来给周杭同学做家访。”

    “原来是周先生,快请进!”女人忙慌慌整理衣服,把他们请进屋内。

    因为没有窗户的缘故,房间内光线昏暗,而且充斥着一股中药味道。房屋面积大概有十多平米,床上躺着个瘫痪的老太太,墙角有个几岁大的小孩儿在借着木板缝隙光亮读书。

    女人手忙脚乱地倒来几碗水,难为情道:“真不好意思,家里没什么可招待的。”

    水是凉的,倒在粗陶碗内,陶碗边缘还有几个缺口。

    这就是民国最底层贫民的生存状况,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连装水的杯子都找不到。这女人在附近做低级娼妇,赚不了几个钱,而且还得给帮会交保护费。

    周赫煊象征性地喝了一口,放下碗说:“周杭同学,你这两天怎么不去学校啊?”

    墙角的小孩儿低头道:“妈妈不让我去。”

    女人连忙解释:“先生,你跟校长还有学校的老师都是大好人,给你们添那么多麻烦,实在过意不去。”

    周赫煊问小孩儿:“你想读书吗?”

    “想。”周杭使劲点头,眼中带着渴望。

    周赫煊笑问:“我听王校长说,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周杭挠头道:“我是比其他同学记得更快。”

    周赫煊拿过课本,翻到最后面几页的古诗说:“这首诗我教你,听好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你记住了吗?”

    “没,没有,”周杭摇头,“只记住第一句。”

    周赫煊又读了两遍,继续问:“现在呢?”

    周杭立即背诵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神童啊!”

    一直没吱声的钟观光老先生,突然大喜道,就跟看宝贝一样盯着小孩儿看。

    就在此时,外面传来喧哗声。

    周赫煊推门出去,只见门外站了四五个中年妇女。

    其中一个妇女问:“你是学校的先生?”

    周赫煊点头说:“我是。”

    那妇女道:“先生啊,你可不能让这家的崽子去读书。他要是再去学校,我们家的小三子就不去了,要被带坏的。”

    “就是就是,不能让他读书。这一家都是坏种,丢人!”其他妇女纷纷附和。

    周赫煊眉头紧皱,一时间不知如何应对。他能花言巧语说服军阀、官僚和外国领事,却没法跟一群文盲妇女讲理。

    “咳咳,”钟观光咳嗽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