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黛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之黛玉- 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帝心中更觉愤怒不已,急忙传来如今的义亲王七王爷与大学士兼太子太傅黄季云共同商议。

    此时在京城勋贵豪门来看不过是小事一桩,而对于在京城生活的普通百姓而言,也不过是发生在很远千万里之外的一件惨案,仅仅只是增添了几分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但对于安南王府而言,却是难得的机会,东南西北四大异姓王,东平郡王是早早便上交了军权,做着依附皇家的富贵闲散人,西宁王与北静王也是不行了。如今只有他南安王府还手握兵权,却眼看着也岌岌可危,不由得南安王不顾老太妃劝阻上书请命。

    对于南安王的打算,皇帝自然看在眼中,却没有拒了南安王的请求,更是命他三日内领亲兵赶赴东南,收复失地。说到这里,皇帝原本快要吐出口的:驱逐倭寇,硬生生的改成了歼灭敌寇!

    南安郡王心中暗道:倭寇又不像土匪叛军那般,还要占地为王,人家搬空了物资,自然会撤出城镇。等自己赶到无论如何,那帮子倭寇也早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上哪儿歼灭去?至于收复失地?怕是等自己到了,直接带人进城便是。

    遂也没在意皇帝的语气与神情,喜滋滋的领命而去。也不等三日,第二日南安郡王便带着五百亲兵策马南下赶赴东南。

    皇帝对此心中更是冷笑不已,若不是看着大明宫那位的份儿上,皇帝又岂会留这些人到如今?此时东南事发,皇帝更是对黛玉当日所言深以为然。急招了义亲王与黄季云前来商议,如何令朝臣献银新建水师之事。

    第二天早朝,皇帝用低沉的声音述说了东南沿海发生的惨案,甚至义亲王带头表示捐款捐物,帮助东南沿海百姓重建家园,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

    皇帝坐在高高的金銮殿上,看着下方黑压压沉默的朝臣,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暗道:难道朕当真养了一群米虫不成?竟不如一小女孩儿想的深远!遂面色越发的难看。

    有朝臣见皇帝脸色难看,权衡一番利弊之后,跟随义亲王几千几百的意思了一下。不想这行为反倒是让皇帝勃然大怒!

    皇帝眯缝着眼,看着下面的朝臣,尽最大努力的用平缓的语气说道:“众卿拳拳爱民之心,朕替东南沿海那些无家可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百姓,感谢你们了!”

    朝上大臣个个都是人精,一听这话,自然又有些想要在皇帝面前表现的,例如那位淑惠妃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不想皇帝刚说完,不等这些人开口,便又骤然冷声道:“然!对某些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却拖欠着户部银子的……”

    皇帝说到这里,已经周身散发出阵阵寒气,逼得下面的朝臣,大气儿都不敢喘,低头垂首站在在下面。尤其是那些家中还拖欠着户部银子的人家,更是有极不好的预感。

    当然,贾府虽然还欠着几十万两银子,却因朝中无人,故而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甚至在王夫人看来,自己已经是皇帝的丈母娘了,谁还能拿自己怎么样?

    却不知,皇帝冷笑道:“既然有能力大兴土木,想来也不差户部那些银子,责令三日内,归还欠银!至于其他那些个之前拖欠的,按照规矩在偿还的,则继续按照原样归还便好。”

    皇帝一席话,一时激起千层浪,下面的朝臣,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大大的松了一口气,除了几家出了娘娘,上元节还归宁省亲的以外,至少皇帝的要求并非赶尽杀绝。

    却在此时,淑惠妃的父亲再次唯恐天下不乱的站出来,要求为东南百姓捐款。对此皇帝自然是不会拒绝的。其他大臣,无论是否欠银,此时都争相相应,待散朝时,虽不及预想中的效果好,竟也募集了四十余万,当然淑惠妃的父亲便捐献了白银十万两。

    贾府虽然当晚便得到消息,然而除了贾琏,竟是无人放在心上。贾老太太也只是吩咐了王夫人两句,便不再理会。

    第二天王夫人得知淑惠妃娘家捐献了十万白银,心中却又立时起了波澜,若自己拿不出银子,元春在宫中岂不是要被那什么淑惠妃吴氏压上一头?王夫人对此顿时感到很是不满,却奈何薛姨妈一家已经搬走,自己手中也暂时没有那么多银钱。

    想来想去,王夫人便想到从王熙凤身上弄些银子,毕竟作为王家嫡女,嫁妆银子还是不少的。依王夫人看来,这拖欠的户部银子原本就该由大房来归还,而自己甚至已经替大房还了不少,很是仁至义尽了,剩下的就该大房来归还。

    贾赦虽然不在,可贾琏与王熙凤在啊!虽然王夫人也知道,贾琏两口子不可能拿出三十万两银子来,但若能凑出高于十万两的,王夫人也是极为满意。故而王夫人心中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得让王熙凤拿出一笔银子来才是。

    而王熙凤完全没有想到,王夫人会为了归还欠银的事儿来找自己,毕竟之前贾琏回来说时,贾老太太与王夫人多少都有些不以为意。夫妻二人便想着,无论如何,若王夫人当真不理会,自己二人也得还上一部分户部欠银才是。

    之前王熙凤因为印子钱的事儿,和王夫人撕破过脸,虽然后来因为那个陈氏得以修复不少,但有的东西却是再也掩饰不了。

    当王夫人提出府中所欠银两两房各自一半儿时,王熙凤心中便冷笑不已,面上却是微微皱眉道:“爷就是个云骑尉,一年也不过几百两奉银,老爷的奉银,也都是交到了府中的。如今二婶让我们出一半儿……莫不是二婶想分家?”

    王夫人刚说一句,便被王熙凤噎的个半死,不想王熙凤竟是接着说道:“若是如此,还得请了老爷回来,禀明了老太太才成。如今二婶与我说此事,我却也是做不得主的。”

    王夫人终于是忍不住怒斥道:“我何时说过分家?莫不是你们大房早想着这一日了吧?”

    王夫人既然这样说,王熙凤自然不会落了她的圈套,遂笑道:“瞧二婶说的,长者在不分家的道理我们还是懂的。只是这事儿到底不是我一个妇道人家能做主的,莫不如等爷回来给老爷去了信,求了老爷回来商议?”

    王夫人听王熙凤如此说,皱起眉头沉吟了片刻道:“如今圣上下了明喻,三日内便要归还欠银,今日已是第二日,便是如今写信也是来不及。”

    说到这里王夫人顿了顿,才很是不甘心的接着道:“你也当过一段日子的家,很应该知道,修大观园府里的银子几乎被掏空了,如今却是拿不出那许多来。我想着咱们先凑上些去还了户部,想来咱们用心尽力了,圣上看在娘娘的份上,也不会太怪罪。”

    王熙凤听得心中冷笑不已,面上却做出一副沉吟的模样,最后很是为难的叫来平儿,吩咐道:“去将我的银匣拿过来。”

    王夫人听她如此吩咐平儿,心中惊疑道:难道这平儿在她房中竟似老太太屋里的鸳鸯不成?

    刚想到这儿,却听王熙凤很是疲惫的道:“老爷太太去任上也没多的银两,知道府中艰难,也不曾似二老爷赴任那般从公中支取,再者又是带着哥儿姐儿一道去的,我这点子嫁妆便都折算得差不多了。如今手里也没得多的。”

    正说着,平儿便捧着一只酸枝木匣子过来。王夫人见王熙凤从枕头底下,摸出把小钥匙将上面的锁打开,这才打消了心中的疑虑。如今看着王熙凤确实不像搪塞自己。

    谁知王熙凤竟中匣子拿出一摞银票,细细数过一遍,王夫人看得清楚,八千四百余两。可王熙凤想了想却只拿出了三千两交给自己,王夫人顿时怒道:“如今府中艰难,难道你还要藏私不成?”

    王熙凤见此顿时也没了好脸子,立时便将手中的银票重新锁回到匣子里,才冷冷地道:“说到底这是我嫁妆,便是欠了再多,原不该我来还。我跟爷还得过日子,光是爷的笔墨纸砚便是一大笔的开销。府里的例银是完全不够的,少不得要我贴补。”

    王熙凤说完看着王夫人道:“再者,我肚子里这个将来也是要花银子的。”

    王夫人心中恼怒,却又一时想不到反驳的话,最后只得悻悻然地道:“三千两就三千两吧!只得我在想法子凑了。”说着便欲拿了三千两银票离去。

    王夫人心道:有总比没有强,总有让你吐出来的一天!谁知王熙凤竟让平儿送来笔墨,亲手写下一张三千两的收条,非得让王夫人签了字才给银票。(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九回 武郡王南归(一)

    感谢魔法师十二的月票支持,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安王从京中出发不到一月,便从东南边儿传来大捷的消息,说是已经收复了所有失地。然倭寇狡诈,见势不妙烧毁村镇已逃往了海里,臣有负圣望未能全歼寇贼。

    南安郡王还上表道:沿海百姓疾苦,缺衣少食且无家可归,急需朝廷拨款派粮,以资耕种重建家园。

    安南郡王的奏表,看得皇帝是龙心大怒,一连摔了御书房内好几副茶盏。苏公公见此急忙宽慰道:“圣上息怒,……”

    不待苏公公说完,皇帝便愤怒地打断他,声音低沉地问道:“息怒?你让朕如何息怒!那些海寇烧我村镇,杀我百姓,掠夺物资!朕派兵前往,南安不说歼灭海寇,竟然只顾着上表功绩,要求物资!他有什么功绩?!海寇是他赶跑的吗?”

    苏公公低头站在一旁,此时并不敢再随意接话,却听皇帝继续忿忿道:“拨款派粮!?他这是打的什么主意,以为朕不知道吗?哼!”说着皇帝一拳重重地击在了金丝楠木的御案上。

    苏公公眼珠一转,小心翼翼的试探道:“莫不如遣了武郡王回封地?”苏公公话音刚落,皇帝便猛地抬起头来,眼睛都明亮了两分!

    皇帝心道: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当初老亲王将他召回,说是为了鸿锦定亲,可说到底不过是怕他搅入夺嫡,如今却没了这顾虑。再说武郡王封地就在东南,派他回去才是正好的。想到这里,皇帝便立即让苏公公,亲自前去宣召武郡王进宫。

    说来也巧,武郡王得知东南不宁,正欲进宫请旨返回封地,快到宫门时便遇上了前去宣召的苏公公,遂与苏公公一块儿进宫。路上得知皇帝有意让他返回封地,心中不由大喜!

    这两年武郡王被拘在京城中,整日里无所事事,若不是还有鸿锦定亲成亲的事儿,可以忙,武郡王都觉得自己身上快发霉了。如今听说东南出事儿,他如何还能安分地呆在京城?

    见到皇帝时,武郡王请安后,便抢先开口道:“臣听闻东南两镇十七村,遭遇海寇袭击,臣请旨返回驻地,镇守东南!”

    皇帝叫苏公公去传召武郡王,自然是打算用他,但皇帝也没想到,武郡王会比自己想象的还急切,不由摇头笑道:“起来吧。”随后令苏公公亲自上了茶,才在武郡王满是期待的目光下,谈起正事儿。

    皇帝想做的事儿,可不仅仅是赈济沿海难民。更想趁此时机建立水军,然,这支军队交到南安手中,皇帝是不放心的。

    皇帝之所以大发雷霆,并不仅仅因为南安郡王不详不实的奏表,更因为就在前几日,久居大明宫,自皇帝登基后便再也没过问过朝政的太上皇,竟因追缴欠款之事,出面斥责了皇帝,说他不仅不顾惜老臣,还有意打压。就差说他不孝了!

    如此大顶帽子扣下来,再次追缴欠款的事儿,便被压了下来。皇帝心中怎能不气?但也不能对着太上皇发怒不是?正好南安郡王的奏表给了皇帝一个发怒的机会和借口。

    而此时,皇帝与武郡王说起正事儿,倒是没了那股子怒气。反而淡淡地笑道:“好在欠款的各家各府,多少都还了些,汇总统计了一下,倒是追回了不少。”说到这里,皇帝见武郡王并高兴之色,不由问道:“这不值得高兴?”

    武郡王想了想道:“高兴自然是高兴的,但这些银子圣上打算如何使用?难道当真打算赈济东南?”

    见皇帝一挑眉并不说话,武郡王斟酌片刻躬身回道:“启禀圣上,并非臣冷血无情,不顾念百姓,然海寇扫荡之后的那两镇十七村,据报是人畜不留。这银子,”武郡王想了想终是说道:“圣上可莫要受了蒙蔽才好!”

    皇帝见此笑道:“朕打算命你秘密返回东南,带着这些银子,为天/朝,也为朕,训练出一批真正能上战场的水军!此事定要保密。你可明白?”

    武郡王也不是傻得,自然明白皇帝说的秘密二字,其实就是瞒着南安郡王。可训练军队绝非易事,更不是三五万两或者三五十万两就能成的,而且既然是水军,那必然是需要建船队的,那就更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遂武郡王听皇帝如此说,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高兴,或者兴奋的神情,反而是皱起眉头,忧心忡忡地道:“臣的封地就在东南,要避开耳目返回封地只要圣上的旨意,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这水军,”

    武郡王望着皇帝小心的道:“新建一支水军可不是小数目啊,这银两从何而来?追缴回的欠款,应该也不够吧?”

    皇帝盯着武郡王看了半晌,忽地点头笑道:“不算追缴的欠款,光此次大臣宗亲的捐款便有一百多万两。加上追回的欠银,二三百万两倒是有的。”

    皇帝见武郡王张嘴欲要说什么,忙抬手阻了他接着道:“当然,二三百万两对于新建一支水军是不够的,但先期省着点应该也差不了多少。此次回去,你便先组织人手,将人给我训练出来,至于船队,朕再想法子。”

    武郡王望着皇帝皱眉道:“不说其他,单说这二三百万两如何运回去也是问题,臣独自返回,想要避开耳目容易,押运着这二三百万两一同返回,怕是谁也瞒不过吧?”

    对此皇帝一时也没想出什么好法子,皱眉想了想,又命人召来黄季云。黄季云得知皇帝的计划,皱眉沉思片刻后,试探着道:“何必要隐人耳目呢?武郡王大可光明正大回去。”此言一出,皇帝略感兴趣地问道:“季云有何想法不如说来听听。”

    黄季云低头整理了一番思绪,才开口道:“东南沿海出事儿,虽说,圣上遣了南安郡王前去,然东南乃武郡王封地,若武郡王当朝提出返回封地,想来便是圣上也不好阻拦。”

    说到这里黄季云眼冒精光的抬头看向皇帝,又看了看武郡王才笑道:“防人之心不可无,圣上要求留下武郡王妃及世子,想来也是人之常情。”

    黄季云见武郡王脸色微变,则继续说道:“如此一来,武郡王即便返回东南,想来心中也多有不满。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武郡王在东南将成为拉拢对象,而非防备对象。如此武郡王大可正大光明的回去。”

    皇帝一挑眉似乎有些明白黄季云的意思了,武郡王则是皱眉问道:“这秘密回去,还是光明正大的回去,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要如何将那二三百万两银子带回去。”

    黄季云显然没想到,自己说的这般明白了,武郡王竟还会如此说,不由得有些茫然的看向皇帝,皇帝对此也是苦笑不已,这武郡王,在战场上是把好手,可对于这朝堂上的弯弯绕绕倒真是让人有些无语。

    皇帝想了想,对黄季云有些无奈地笑道:“还请季云说个明白才好。”黄季云看了看武郡王,笑道:“这郡王返回封地,带着些行礼跟亲卫不是很正常的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