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召唤猛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召唤猛将- 第6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桑 

    一直坐在上面的太子刘齐一脸的波澜不惊,对于目前的局势也没有太大的压力,毕竟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

    咳嗽一声道:“父皇临走时曾经留给我一个锦盒,说是里面有锦囊妙计,现在是否是时候拿出来看看了?”

    不等众文武答话,刘齐吩咐郑和道:“三宝公公,麻烦你去我的房间把父皇留下的锦盒拿来!”

    “奴婢遵旨!”

    郑和答应一声转身而去,不消片刻功夫便折回,恭恭敬敬的呈给刘齐。

    刘齐示意交给刘基:“交给刘丞相过目吧,父皇出征之前对我说,到了危急关头便把这盒子拿出来给诸位爱卿看看,我琢磨着是时候了。诸位卿家拆开看看父皇写的什么吧?”

    刘伯温接过锦盒,麻利的拆开并扯出了一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贼众若至,起用道僧。郭淮凌统,皆可立功。”

    “对呀,我等几乎把白马寺、朝天宫的僧道忘了!”

    刘伯温一拍大腿,想起了朝廷一直靡费了大量物资人力修建了白马寺与朝天宫,面向全国招募僧侣与道人,并组建了僧兵团与道士兵团。目前白马寺中已经有僧兵一万五千人,朝天宫中也有了四千道士。

    虽然他们不是正规兵团,但却有着严格的训练,使得僧、道的身体素质极为出色,棍棒拳脚俱都不在官兵之下,在这紧要关头,这一万九千人的兵团对于金陵朝廷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刘基当即派出兵部尚书鲁肃亲自赶往栖霞山与钟山,分别征调僧、道两兵下山,跟随大军度过长江,前往濡须口平叛。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陛下为了推广佛教,这两年来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修建了这座恢弘的白马寺,如今朝廷有难,吾等岂能不慨然赴死?”得到朝廷的调令之后,白马寺主持道衍和尚召集全寺僧侣集合,大声的鼓舞军心。

    “愿为朝廷效力,保家卫国!”

    在姚广孝的感召下,一万五六千僧侣光亮的脑门在太阳照耀下熠熠生辉,纷纷举起手里的棍棒响应,一时间声彻云霄,在钟山上回荡。

    姚广孝留下了七八百僧侣看护雄伟庞大的白马寺建筑群,亲自率领一万五千僧侣下了钟山,在金陵城外集结。

    比起钟山的白马寺来,栖霞山上的道士则只有四千五百余人,但作为朝天宫的掌门,袁天罡亦是不肯示弱,派了副手张三丰率领四千道人下山,与僧兵列阵待命。

    经过商议之后,由刘基、荀彧拍板,最终决定由尉迟恭担任主将,率领两万人马,外加这支接近两万的僧道度过长江,前往濡须口平定蔡瑁、黄祖的叛乱,力争在曹操突破寿春、合肥防线之前,一举夺回这座长江重镇。

    由于金陵拥有长江天险,所以除了孟珙、尉迟恭、廖化等人之外,并没有留下太多武将防御。而天子又特地点了十六岁的郭淮,以及十三岁的凌统之名,所以尉迟恭也把这两名年轻的小将带上随行。

    有志不在年高,别看凌统尚且年幼,但寻常的偏将已经不是他的对手,这也让军营中无人敢小觑这个少年。

    而郭淮的武艺虽然比起小了三岁的凌统稍逊一筹,但来到金陵的这一年来悉心研读兵书,并得到了刘伯温、陈宫等人的指点提携,在用兵谋略上讲的头头是道。

    除了姚广孝、张三丰、郭淮、凌统等人随行之外,一直在金陵担任兵部侍郎的陈宫也被委任为参军,跟着尉迟恭一起跨江向北,讨伐叛军。

    随着此起彼伏的号角响起,这支四万左右的混合兵团从秣陵渡跨过长江,顺着江北的驰道浩浩荡荡的杀奔濡须口,打出了讨伐叛军的旗号。

    大军一路急行,尉迟恭、郭淮、张三丰等人在前统兵,陈宫、凌统坐镇中军,道衍和尚率领僧兵随后,一路逶迤,全速进军。

    首次从军的凌统在马上手提精钢三节棍,脸上的兴奋难以掩饰,一边策马徐行一边对乔扮成校尉的刘无忌道:“小王爷啊,我觉得你还是回去吧!我把你带在身边,万一有个闪失,没法向陛下和贤妃娘娘交代啊!”

    再有两三个月便满十岁的刘无忌虽然一脸稚嫩,头上的青铜战盔也大了许多,在头顶上不停的摇晃,但身高却已经超过了七尺五寸,比大部分士兵都要高出一些,比起十三岁的凌统也要高了两寸。

    “我说凌公绩你能不能别这么絮叨?岳云十二岁都能上战场,小王我马上就十岁了,去战场观摩一番还不行么?”刘无忌瞪了凌统一眼,反唇相讥。

    刘无忌爱不释手的摸着胯下的战马“燎原火”,这匹仿佛落日余晖一般火红的战马正是穆桂英的坐骑,被刘无忌悄悄偷了出来,乔扮成校尉跟着凌统混进了队伍之中。

    “再者说了,你都不是小王的对手,就连你都能随军出战,小王为何不能?”刘无忌得意洋洋的策马徐行,“上次偷了父王的追风白凰,大闹了一次洛阳!这次好不容易把母妃的燎原火偷了出来,不大开一番眼界,小王绝不回宫!”(未完待续。)

一千四十四 天无绝人之路

    时值九月中旬,一场秋雨一场寒。

    比起日渐萧瑟,树叶零落的中原地区,深藏在连绵群山中的巴蜀气候还算温和。

    徐晃与法正、傅友德、张宪率领三万精兵翻山越岭,穿过广汉郡,翻过巴西郡内的绵延山脉;因为秋雨连绵,走了二十多天方才悄悄逼近了绵竹。

    从雍凉或者三秦到巴蜀共有三座关卡,第一座险关便是梓潼郡境内的剑阁,第二座关卡是广汉郡境内的绵竹,第三座关卡就是成都的北门屏障雒县。

    无论是北上汉中,还是南下成都,这三座关卡都是必经之途。

    之前为了攻掠这三座关卡,赵匡胤、刘裕率领十几万人攻打了两年半,最后幸亏朱棣、李文忠从阴平偷渡过来南北夹攻,才先后攻克了剑阁、绵竹,兵临雒县城下。最终靠着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献了雒县,才完全占据了这三座险关。

    现如今,面对着东汉的凌厉攻势,刘裕和赵匡胤也享受到了这三座险关带来的好处,凭借着雒县的险固,已经阻挡了刘辩十几万大军一个月之久。

    曹操登基称帝,大举入侵淮南的消息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只要淮南稍微有个闪失,刘辩的都城便会震荡不安。

    两害相权取其轻,刘、赵相信,在成都和金陵之间,刘辩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只要淮南撑不住了,刘辩的大军必然会退出巴蜀,保卫中原。那对于刘赵来说就是占据巴蜀的最好机会。

    看清了形势之后,刘、赵二人更加坚定不移的执行坚守战略。用“拖”字诀对付刘辩,只要拖得时间越长。对于刘辩就越不利。如果曹操能够争气一些打爆诸葛亮的援军,刘辩肯定会战略性放弃巴蜀,到那时西汉各路诸侯就迎来了绝境求生的机会!

    作为被辛弃疾夸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雄主,以及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刘裕、赵匡胤的军事能力也不是盖的,敏锐的察觉到汉军很有可能翻山越岭,走广汉、阆中一带偷袭绵竹,因此修书给周亚夫、新文礼。让他们率领本部四万人马固守绵竹,拱卫雒县的退路,免得被汉军断了后路,包了饺子。

    不用去前线厮杀,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折损,保存本方实力,周亚夫与新文礼自然求之不得,当即率部在绵竹关驻扎了下来。

    山风吹来,卷得旌旗猎猎作响。

    徐晃等着最后一名士卒从山坡上走下来的时候。站在高处大声鼓舞军心:“将士们,这一路翻山越岭下来,失足坠崖的兄弟多达六百五十八人。为了重振大汉,为了天下太平。他们付出了自己的性命,在这绵延大山中粉身碎骨!为了让兄弟们的在天之灵安息,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绵竹。打开北上汉中的道路!”

    在徐晃的鼓舞下,近三万将士群情激昂。纷纷攥拳高呼:“拿下绵竹,北上巴蜀!拿下绵竹。北上巴蜀!”

    等将士们宣誓完毕之后,法正拱手道:“公明将军,经过这几年的交手,下官深知刘、赵并非泛泛之辈,十有**会重兵驻防绵竹。我军若是这样贸然冲杀出去,只怕不见得能够得手。不如暂且让将士们隐藏在树林之中,暗中观察一番再制定夺关之策不迟!”

    “法孝直所言极是,不如你我两个亲自走一趟探探地形?”徐晃颔首赞成,决定亲自去刺探军情。

    当即传下命令,三万将士就地隐蔽,寻找树林、山沟、山洞隐藏起来,休整三两日,自己与法正悄悄去绵竹关刺探一番后再做决定。

    因为一路上要翻山越岭,所以这支队伍没有一匹战马,就连徐晃这个主将也必须徒步行走。

    从汉军下山的山脚到绵竹关还有一百里路程,徐晃与法正、张松带了几十名随从走了一天半,才靠近了绵竹关。

    躲在山坡上远眺,只见关门紧闭,城头上旌旗招展,刀枪映日,粗略估算至少有万余名将士在巡防,“周、新”两杆大旗迎风飘荡,猎猎招展。

    见到绵竹关森严壁垒,徐晃蹙眉道:“现在太平无事,城墙上的守军尚有万余人,按照比例推算下来,关内至少还有两三万人。这绵竹关的险要不在雒县之下,凭我们三万人强攻的话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啊?”

    听了徐晃的话,众人的脸色都严峻了下来。

    为了攀山越岭,所有人都轻装简行,只带了一个月的粮食。但没想到在路上遇到了连绵秋雨,耽误了七八天的行程。到下山之时,将士们口袋中的粮食已经不足十日,也就是说如果拿不下绵竹,军中仅剩的粮食已经不足以支撑到原路退回。

    “天无绝人之路,这一路走来我看到白雀山适合设伏,我们便在此处做点文章,说不定能够出奇制胜!”

    比起徐晃的担忧来,法正则镇定了许多,附在徐晃耳边耳语了一阵,提出了一条诱敌深入之计。

    徐晃连连称赞:“此计可行,若是不能将周、徐二人引诱出来,我们就只剩下强攻绵竹这条出路了,就算战至最后一人,也要拿下关卡!”

    两日后,徐晃率领一万人马出现在了绵竹关城下叫阵,而法正则在白雀山上设立了指挥台,命傅友德、张宪二将各率一万人马在两侧险要之处埋伏,争取把追赶过来的西汉军一举围歼。

    “我乃大汉镇南将军徐晃,城上的守军速速开门,饶尔等不死,否则打破关门,杀个片甲不留!”徐晃在城门下手提大斧,高声叫阵。

    “速速开门投降!”

    一万将士齐声呐喊,高声叫战。

    周亚夫与新文礼得到探报,一起披挂了甲胄到城墙上观看,只见果然有一支汉军翻山越岭而来,但规模却只有万余人的样子,当即下令打开城门,率领三万人马掩杀了下去。

    “哈哈……刘德舆与赵匡胤果然没有料错,东汉军还真的翻山越岭前来偷袭了!”新文礼一边策马出城一边向周亚夫表达自己的嘲笑之意,“只是他们想到了爬山偷袭,却可曾想到绵竹关中驻有四万兵马?这徐晃自己送上人头,你我可不能让这到手的大功飞走了!”

    看到绵竹关内一下子杀出来三万人马,徐晃佯装震惊,率部不战而走。趁着两军前锋肉搏之际,抢了十余匹战马,亲自断后,向白雀山方向退却。

    新文礼手提方铁槊,挥兵紧追不舍:“将士们给我全力追赶,得徐晃首级者赏千金,封关内侯!”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三万西汉军穷追不舍,一路射杀了两千余名败退的东汉士卒。但因为这支队伍是从东汉十几万人中精挑细选的悍卒,西汉军虽然全力追赶也没有形成围歼态势,一直向东追了三十余里,仍然无法实行包围。

    周亚夫勒马带缰道:“不能再追了,免得有诈!”

    新文礼却不以为然:“徐晃率兵翻山越岭前来偷袭,没想到绵竹关驻有重兵,仓惶撤退,何诈之有?周将军若是担忧,你先率一支人马回城,我自率部追赶,斩徐晃首级回来!”

    周亚夫虽然有所怀疑,但也不能百分之百的判定汉军使诈。而且向东除了连绵的群山之外并无去路,就这样放弃了追赶,实在不是为将之道。有时候谨慎过度就是懦弱,战机稍纵即逝,今日放走了徐晃,将来再也等不到这么好的机会。

    “新将军说的极是,那便给你两万五千人马继续追赶,我自率其他人回关防守。切忌不可大意,谨防汉军使诈!”周亚夫告诫了新文礼一顿,就此分道扬镳。

    新文礼率领两万多人马一路穷追,在白雀山下几乎就要赶上,徐晃率部“仓促”退到山上,据险死守。弓箭齐发,射的西汉军无法靠近。

    这白雀山只是一个小山坡,高度不过五十丈,方圆不过两三里,因为传说有白雀降落,因此得名。

    新文礼看见徐晃退到山上大喜过望:“哈哈……这徐晃竟然如此不懂兵法,退到山上乃是自掘坟墓,给我围起来!这一次定要全歼这支队伍,让徐晃插翅难飞!”

    随着新文礼一声令下,两万五千名西汉军把白雀山围了个水泄不通。连续攻打了多次,俱都被强弓硬弩射回。

    一下午的时间,新文礼率部连攻数次,俱都被徐晃率部射回。这使得西汉军的士气有些消极,将士们出现了厌战情绪。

    新文礼高声鼓舞士气:“将士们不要泄气,埋锅造饭,吃饱喝足,咱们就以逸待劳,看看徐晃能在山坡上坚持多久?”

    傍晚时分,白雀山下炊烟升起,两万多西汉军成群结队的围拢在一起吃饭,商议如何把山上这支到嘴的肥肉消化掉。

    就在这时,一直在高处观察的法正向徐晃挥舞绿色旗帜,下令全军冲下山坡。

    一声呐喊,山上的汉军犹如山洪暴发一般杀了下来。

    徐晃催马提斧,犹如天神下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到新文礼面前,一斧劈下,剁下人头一颗。(未完待续。)

一千四十五 连环计

    法正机会抓的恰到好处,徐晃的突击无比坚决。

    而且这白雀山的坡度适中,因为是硬质岩石,所以山上缺少植被,不会对俯冲的东汉将士造成影响,可以将冲刺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徐晃策马狂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正捧着大碗吃面的新文礼砍下了头颅,而其他将士也不甘示弱,山洪一般掩杀下来,挥舞起手中的刀枪,居高临下的收割着猝不及防的西汉军人头。

    这一刻,两万多西汉将士几乎被打懵了,除了主将新文礼遭到阵斩之外,其他的东汉将士几乎皆有斩获。

    一来得益以法正捕捉机会的能力,二来得益于白雀山的地形,三来大家都知道如果不能拿下绵竹关,接下来的下场就是断粮溃散,饿死在巴蜀的大山之中,所以人人奋勇各个争先。

    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冲刺,八千悍卒挥舞着狂刀冲下山坡,转眼间就砍杀了近万名西汉士卒,一个个红着眼睛犹如择人而噬的猛兽,出手狠毒,一刀下去就人头落地。

    主将战死,被杀的溃不成军的西汉士卒丧失了斗志,纷纷丢掉了手里的兵器,没命的向绵竹方向抱头鼠窜。

    “休要走了一名叛卒!”

    伴随着一阵急促的颦鼓之声,傅友德与张宪各自率领两万人马从斜刺里杀了出来,与从后面追赶的徐晃形成了包围之势。

    就算是放敌军向东逃窜,也绝不能让他们向西逃回绵竹关向周亚夫报信。否则绵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