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为了避免毒品过早出现荼毒世界,没有干这个来钱最快的罪恶勾当。
不可一世的英国海军灰飞烟灭的消息传到欧洲各国,“华夏发展”的商船来往贸易的税赋下降了超过三成,最后发展到打着龙旗的舰队没有哪一国海军敢觊觎。
“华夏海军”远征英格兰相当于倾巢出动,当然要效率最大化。
黄明道在欧洲滞留期间怎么肯闲着,他编组海军以一百艘战船、商船为单位分散出去剿灭海盗、袭击海盗老巢。
这期间得到了太多积年老匪积攒的贵金属,消灭海盗得到的贵金属以白银计和袭击英格兰相差无几。
此次远征回航之时,大型商船和战船足多了八百余艘,这当然是缴获自英格兰人和诸多海盗。
英吉利海峡大海战被记载于史册,“华夏海军”在这一次规模空前的海战中完胜,成功削弱了敌人壮大了自己,此战被史学家称为汉人独霸四大洋的前奏。
龙旗飘扬在万里海域,所有的西夷都知道那龙旗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海权,他们无不望而生畏。
“南明”终于享受到了大航海时代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成果,源源不断的高附加值产品运送到欧洲和美洲发卖。
价廉物美的原材料大量涌入“南明”,“南明”政府淌金流银不是虚言。
有人力、物力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有无数大工匠、科学家在努力工作,“南明”体系的工业革命一直在进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蒸汽机已经完成实验,现在已经形成一系列军用、民用产品广泛使用在诸多领域。
“南明”生产的蒸汽机都有一个使水沸腾产生高压蒸汽的锅炉,燃烧煤炭、木柴和秸秆等等。
蒸汽机是蒸汽膨胀推动活塞做功,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它是最重要的原动机。
蒸汽机现如今在“南明”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冶炼、纺织、机器制造等行业中也都获得迅速推广。
把蒸汽机作为原动机安装到战船上驱动螺旋桨的试验已经成功,现在有三艘排水量在两三千吨的铁甲燃煤动力战列舰在建造之中。
“南明”建造的铁甲舰已经越来越大,这当然得益于钢铁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蒸汽机的出现使得冶金行业发展迅猛,热拔、冷拔无缝钢管产品成功问世,镀锌、镀锡防锈技术也日渐成熟,热轧钢板的厚度和宽度都在提高,质量当然趋于稳定。
钢铁厂热动力驱动的锻打锤最大的已经达到两万斤,锻造龙骨再也不是成百上千人挥汗如雨,效率提高了质量更加可控。
“南明”的自行车产量每年都在翻番,三轮运输车大部分追随黄胜四年以上的家庭已经拥有。
因为来到“南明”谋生的老百姓只要勤勤恳恳工作,人人都能够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攒下钱财,家有余资当然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要致富先修路是硬道理,黄胜每一次收留移民在过渡、学习期都是组织大家修路,十年发展十年积累,高质量的混凝土大马路已经四通八达。
有了平整的大马路,自行车、三轮车、四轮马车带来的高效和便利使得所有老百姓受益。
老百姓发现使用自行车、三轮车作为交通工具比伺候骡马的费用少多了,购买积极性空前。
由于产量跟不上,购买自行车和三轮车需要摇号凭票供应。如此火爆的销售,“华夏车辆”的业绩可想而知,股票的价格已经突破三十块银币关口。
大部分五年前来“南明”的老百姓都在家主号召下踊跃购买“华夏车辆”股票,持股几年下来,单单分红就让人眼馋不已。
老百姓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事例真真切切看到了家主一心为民,忠诚度、归属感、荣誉感倍增,他们对家主的每一个号召都热烈拥护。
黄胜已经成为了子民心中的神,太多子民家里都有他的长生牌位……。
第七百二十三章:原始积累
“南华橡胶”和“棕榈油”这两家上市公司今年终于可以分红,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半个银币,但是投资人都知道以后会逐年递增,潜力值不可限量。
因为“南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采取阳光管理,业绩公示没有人敢弄虚作假,橡胶树和油棕榈树可以开始有产出的是那些移植的成树,由树苗开始培育的要体现效益还得两三年。
大量树苗长成后,橡胶园和棕榈园的经济效益每年倍增不是梦想。所有的“南明”老百姓都懂得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把自己的钱财投入到“南明”的上市公司形成了共识。
黄胜深知股票恶意炒作的危害,采取财务公示的办法让所有的投资人知道自己投资的股份公司盈利情况,并且加强监管力度。
股份公司的主官也会在报纸上陈述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目的是让投资人不盲目投资。
白牡丹主管的股票交易所会防范股价虚高,她的团队经过几年锤炼已经成为专业人才,他们会在报纸上发表股评。
这当然是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不会和上市公司沆瀣一气欺骗投资者,而是本着中立的态度就事论事,总而言之在“南明”诚信是立足的资本。
这几年又有十几支股票成功上市,老百姓都乐意购买股票成为投资人,股市可以交易的股票有了二十几支,“华夏股指”这个新生事物也闪亮登场。
“华夏股票交易所”总部将要在“新杭州”落地生根,分支机构会入住每一个州、府,县城暂时不推广。
把闲钱存入“华夏大钱庄”获取利息,所有的老百姓都习以为常,没有人还会傻傻的把金银财宝偷偷地埋在床底下。
崇祯十三年大明多地出现大饥荒,山陕、河南旱灾、兵灾愈演愈烈。
由于持续干旱,相对好一些的山东内地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蝗灾,百树无叶,赤地千里,斗麦二千钱。
老百姓掘草根剥树皮苟活,还好沿海有等待饥民投靠的“南明”留守人员,登州、浮山两座坚城有新式粮仓有几十万石储备粮。
历史记载的父子相食,骸骨纵横,婴儿捐弃满道的末世惨景没有在山东大规模出现,太多山东汉子携家带口投奔南王。
介于在中原剿寇的明军太不堪,黄胜下达命令,所有的“南明”产业全部撤离山陕、河南。
哪怕是如洛阳、开封、西安这样的大城都不留员工,留下的只有进行地下工作的特工。
消息传到大明,内地的达官贵人惊呆了,由此可见南王根本不看好大明局势,为了避免损失已经在撤离人员和财产。
一时间人心惶惶,诸多有钱人开始变卖家产预备移民海南岛,不愿意漂洋过海的也纷纷来到登州、浮山、海州等等有雄兵驻扎的海滨城市生活做生意。
他们很聪明,知道海上“南明”班船、邮轮络绎不绝,发现势头不妙可以上船逃之夭夭。
许多内地老百姓也扶老携幼跟随撤退的“南明”职工往江边、海边赶。
大明流寇东山再起带动了又一次移民“南明”的大潮,这一次有所不同,大明内地的富贾豪商和地主老财占比很高。
这些人来到“南明”买地、买房子、买股票,投资做生意更加带动了商业繁荣。
这个时代正是爆发工业革命的前奏,发达的海贸加剧了商品流通,由于大多数生产都必须人力来完成,需要的劳动力太多太多。
历史上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获得廉价的劳动力,支持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就是让形成自然经济的农民失去土地,逼迫他们走进城市成为产业工人。
“南明”资本发展用不着如此,因为李独眼比英国资产阶级凶恶多了,他发动的是“铲城运动”,他带着匪兵所过之处所有人都会成为无产者,只要能够逃到海边的老百姓都会成为“南明”劳动力。
因此“南明”体系的原始资本积累根本没有“从头到脚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恰恰相反,每一个成为产业工人的流民都在“南明”大小工厂快乐工作,政府已经颁发最低月钱标准,制定了每个月强制休息三天的“劳工法”,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也不得超过五个时辰。
总而言之资本是贪婪的,但是这跟政府不作为息息相关,黄胜属于先知,当然会善待产业工人,在没有形成劳资对立之前就制定法律保障工人的权益遏制资本的贪婪。
这些法律拿后世比貌似工人太苦,可是在这个时代基层民众谁不苦?主要原因就是生产效率和后世没法比,劳动密集型的工厂也一个礼拜工作四十个小时怎么可能创造出剩余价值?
没有剩余价值,工厂怎么可能发展,没有发展又如何能够接纳更多工人,创造出更多工作机会?
要再次提高工人待遇必须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后循序渐进,现在谈太多福利为时过早也不现实。
“南明”需要众多埋头苦干的工人、农民创造财富完成原始积累。
该讲奉献、比贡献的时候还是少谈享受,汉民族人人为了大发展添砖加瓦,才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日不落帝国。
崇祯十三年秋天,英国公张维贤光荣退休,黄胜的大舅子张之极袭爵成为第八代大明英国公。
由于张之极简在帝心,因此英国公的权力没有被削减,依旧是大明权势熏天的勋贵。
张维贤退下来一身轻松,他早就想看看女婿的“南明”新天地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有了时间乘着身体还硬朗决定南下去“南明”国土走一遭。
老夫人也一心向往女儿描述的“南明”风光,这一次带上一大家子一起去女婿家做客。
京师勋贵得知老公爷南下,许多人都预备同行。
吴襄最积极,又主动担任联络员和后勤总管,最后要求结伴而行的人数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勋贵,还有许多没有实职在身的文官武将。
第七百二十四章:扬长避短
运河没有结冰,英国公准备沿大运河南下先去南京瞧一瞧自己的大舅子魏国公徐弘基,然后再乘坐“南明”海上客运豪华邮轮一路观光南行。
由于大明诸多勋贵和文武都是“华夏发展”股东,他们还是“南明”股票最积极的购买人,这几年的分红丰厚。
大家不差钱所以不小气,沿途不骚扰地方,全部由吴襄安排食宿,费用安实结算。
吴襄心里有小九九,他眼睁睁瞧见大明每况愈下,而“南明”却是如日中天,吴家和黄家交好十几年,如此关系不利用好太对不起吴襄做生意的高智商。
吴襄知道南王不喜欢官宦骚扰老百姓,更加鄙视欺压讹诈老百姓的败类,因此吴襄带领观光团南下时效仿“南明”大军开拔,对地方秋毫无犯。
不仅如此,吴襄还自讨腰包请“南明”天津卫办事处购买了许多粮食,他舍不得白送粮食给老百姓。
因为没有成百上千兵马协助核查真伪,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填无底洞,拿白送粮食的未必就是急需粮食活下去的饥民。
吴襄在船队每次停靠时安排勋贵们带着护卫的大部分家丁去岸上帮忙开粥厂,粘稠的大米杂粮粥保证插上筷子不倒。
大明内地兵荒马乱,确实有诸多饥民涌入运河沿线讨生活,勋贵施粥而且是保证抗饿的好粥,真的使得许多饥民混到了饱肚子。
大量饥民干脆沿着大运河跟随船队南下,这个时代的内河船速步行绝对能够跟上,有了一顿饱肚子垫底,饿得发软的饥民又有了力气,他们开始了千里大迁徙。
吴襄在施粥现场瞧着那些感恩戴德口中诵佛的老百姓乐不可支,做好事得到的快感他很享受。
吴襄才施粥两三次,老公爷张维贤就不乐意了。
他知道女婿一直广收人心,自己在船上不作为,眼看着吴襄邀买人心成何体统?
于是乎,船队再次停靠时放粥的时间更加长了,来领粥的老百姓知道是“南王”的老丈人英国公和好友平西伯做这样的善事感激不尽。
接下来所有同行的勋贵和文武都不干了,他们不敢和老公爷嗦全去找到吴襄理论。
也没什么大不了,堵住吴襄就问一句话:“难道就你平西伯有爱心,咱们都是铁石心肠?”
吴襄正在发愁呢,因为他没想到饥民蜂拥而至,现在已经成千上万,最后会有多少还无法预料,要是来上十几二十万人,一人一大碗插上筷子不倒的粥,一天下来就需要三四百石粮食。
这个年代老百姓用来喝粥的大碗很恐怖,绝对能够把脸埋进去。
“战神”赈济灾民都本着尽可能让老百姓多吃一点的态度,负责放粥的都是给满满两大勺,一石粮食也就熬三五百碗真材实料的粥而已。
吴襄做好事学“战神”当然要学全套,也是按照“战神”标准放粥,得到一大碗粥的老百姓绝对能够抗一天,可如此下去接下来的日子吴家和张家每天就要花费近一千块银币用于施粥。
这还是建立在吴襄购买的粮食是南明限价粮,每石精米两个半银币,但是运费、人工和柴火费也不是小数啊!
精于算计的吴襄正在心疼得直哆嗦时,来了一大群主动要求出银子的同僚,吴襄乐不可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南明”卖出的粮食虽然是平价,但是按照户头限量供应,吴襄联络海州仓库,说明大量购买粮食的目的得到了支持,
没多久吴襄需要的粮食就调运到位,勋贵和文武们各自根据自己的能力出银子凑份子施粥。
以后施粥属于大家的行为,这样的举措表示大明勋贵和文武深知老百姓疾苦,大家在不遗余力救苦救难。
这些达官贵人跟着“南王”得到了实惠,人人存了脚踩两条船的小心思,做善事不仅逢迎南王还落个好名声,何乐不为。
很快大运河边有粥厂的消息传播开来,扶老携幼的饥民大量涌来,来到扬州段时浩浩荡荡有十几万之众。
扬州知府闻报后大惊失色,如此之多的流民聚集出了乱子可不得了,他赶紧派出兵丁预备驱赶。
最后老公爷出面,让扬州知府稍安勿躁,他要求扬州兵丁维持秩序引导流民去瓜洲渡,届时会有“华夏发展”江海联运的大船接走难民。
张维贤来到南京当然是最隆重的接待,魏国公让几个儿子也跟着南下,他家早就在交趾、海南岛有了产业,这一次决定加大海外投资。
南京的闲职官员更多,勋贵也不少,携带金银细软去“南明”观光寻觅商机的团队立刻膨胀了一倍。
这几年江南士子流行去“南明”谋职,特别是学霸辈出的绍兴、松江地区,因为这里的秀才公人数太多,他们科举无望又有官瘾。
“南明”百业兴旺,当然需要读书人加盟,只要大明秀才公接受培训通过公开招考都能够得到基层官吏的差事。
读圣贤书虽然没有学到实用的技能,但是对于道德养成立竿见影。黄胜从来不歧视大明生员,恰恰相反还比较佩服。
因为科举何其艰难,能够过关成为秀才者和后世考取名牌大学的比例有过之而无不及。
“南明”使用人才不能存在局限性,要扬长避短,要多多给读书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何谓文治武功?治理国家没有大量文人成为主流不可取,战功赫赫的将军未必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