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可以不认同我,也可以反对我。但是绝对不能对我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不管你是谁,哪怕是一个才智绝顶的超级天才,照样会被这个时代抛弃。在这里,我希望大家不管理解不理解,都能紧紧跟随我的脚步。
至于其中的道理。让事实来检验,让历史来检验。”
陈燮没有说什么大道理,也没有分析什么社会结构制度的问题,就这么短短的一番讲话,让大家跟着他走就行了。为什么?很简单。这些都是成年人,想改变他们的观念太难了。跟他们,还是讲利益比较实在一点。所以,这次讲话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一句话,跟着我干,大家都有好处。为什么怎么说?大家这个时候能聚在这里听我说话,不就是证明么?
还有一个事情陈燮非常欣慰,那就是朱慈烺没有选择拼一个鱼死网破。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一点陈燮非常的高兴。
掌声如惊涛骇浪一般之时,陈燮离开国会大厦,昭示着重回中枢不算并且正式主导大明的政治格局。尽管陈燮没有明着说出来,但是当他回到京师的驸马府的时候,看见的是内阁群臣之首的两位。已经白发苍苍的洪承畴和杨廷麟,这两位的态度淡然,当下的格局和两位的年龄,归隐山林明哲保身的选择不难做出。
书房内三人座谈,陈燮毫不掩饰的开口:“你们做的太糟糕了,把大明交给你们,我不放心。”两人欲言又止,但是发现陈燮说的很有道理,大明朝在这些年,虽然还算稳定,但也仅仅是稳定,比起陈燮主导的海外联盟来说,大明朝本土的变化不大。或者说,已经被联盟属地远远的甩在身后,不论任何一个方面,他们都没跟上。
事情有对比就好办了,抛开江南不说,辽东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这些年的税收都能灭了大明本土任何一个省份。一个山东半岛的税收,就能抵上整个山东省,这还是建立在陈燮主动把胶东税收让被财政部的前提下。
面对任何人,两位内阁大臣都可以说,你行你来啊。唯独面对陈燮,他们不能这么说。大明朝如今的国库充裕,都是人家打下的基础。你还有什么好争辩的?这么大的岁数了,很多事情都看的开了,不是年轻时那种不服输的愣头青了。
“洪某人回去便向陛下上奏,请乞骸骨。”洪承畴很干脆的接过话来,杨廷麟落后一步,却没有立刻跟上,而是反问一句:“内阁诸君,是不是也都该请辞?”
陈燮微微一笑道:“程序!”两人不约而同的红了脸,陈燮说的程序,是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条件。什么程序呢?那就是到国会去,当众宣布执政不利,如果国会多数人挽留,他们还可以执政到任期结束,也就是明年秋天。国会挽留不到半数,他们就只能上书皇帝请辞了。
也就是说,国会这道程序在陈燮的心中是最为重要的。廷推选出来的内阁成员,仅仅是有组阁的资格。但是能不能以总理的名义组阁,还得看国会能不能过。其实这是一个过渡的手段,陈燮一旦组阁之后,必然会拿出一个新的方案。那就是政党执政的理念。
也只有陈燮在内阁总理的位置上,政党执政的理念才能以宪法的形式最终确定。反对者肯定是会有的,但是陈燮不在意。任何一个政策,都不可能让天下所有人满意,多数人满意或者基本满意就行了。而总理这个位置,要做的事情就是符合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小撮人的利益而服务。
道理其实很简单,不过在大明还是有说法的,就是想有选票,你得有资格。什么资格?就是根据个人纳税金额多少和接受的教育程度来决定的。这个坎设的有点无奈,你总不能要求那些一个字都不识的人来投票吧?
总而言之,路还很长,要慢慢的往下走,每天都有一点进步,陈燮就知足了。
“如此。甚好!”首辅洪承畴不得不接受陈燮的条件,站起来时身子摇晃了一下。一个内阁总理,要在国会当着众位议员的面,承认自己的无能。这种事情过去是没有的,就算是无能的内阁大臣,过去也会给留点颜面。现在不,陈燮回来了,做的不好。就要承认。
“思华,斯文扫地啊!”杨廷麟不忍心的劝了一句。陈燮却异常坚定的回答:“错了,就要承认。身为内阁总理,任何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国家的走向。权利的滋味固然甘美,但是成绩与权利不相符合的时候,那就必须承受失职带来的后果。任何人,都不能避免。”
“思华……。”杨廷麟还要相劝之时。陈燮坚定的摆手道:“不用说了,制度、法律一旦制定了,就必须执行,否则写在纸上昭告天下的意义何在?得不到执行的法律和制度,跟废纸有什么区别?擦屁股都嫌硬。”
话糙理不糙。杨廷麟听到这里,拱手低头就走,再无留下来辩解的颜面。
两人去后,百官次第来访,陈燮一波一波的接待。黄昏之时,访客散去,唯有一人立于书房前,笑而拱手:“见过公爷。”陈燮笑着上前,握着他的双手道:“炎武兄,别来无恙?”
与历史上不同的是,顾继坤没有改名字,但是该字为“炎武”。因与内阁政见不合,辞官入复兴党,在大选中获胜后,担任现任国会议长。
自江宁初识至今,两人的关系谈不上深厚,顶多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正是这种关系,使得两人在政治理念上较为契合。也符合顾炎武君子和而不同的处事理念。政治上顾炎武对陈燮认可度很高,大明曾经是个什么样子,大家都看的到。尽管今非昔比,陈燮这个内阁总理的位置无人能争的了,顾炎武这个议长的地位好不逊色,私下里相见之时,顾炎武还是执弟子之礼,显得很尊敬。
两人之间的交谈内容,外人无从得知,下人也只知道,谈了整整一个时辰。
京师之变,报纸上意外的没有任何报道,民间也就是传闻,没有官方的确定,一些小报的胡乱猜测,大面子上都被认为是胡说八道。这要是以前,这些小报肯定被人砸了,但是现在嘛,还有谁会因为这个报道砸人家的报社呢?顶多是宣传部门出面,警告一下,要求该小报停业整顿,不要编造谣言的同时,最严厉的处罚就是没收押金。这个押金是多少呢?不多,大发银行发行的货币一万元。这钱罚没之后,你还得补缴,不然这报纸就得继续停刊。
京师的报纸集体回避了兵变的话题,似乎这个事情压根就没发生过。但是随后的一件事,却引来了天下报纸的转载,成为这一天最为轰动的大事。什么事情呢?内阁总理大臣洪承畴,在国会发表执政报告,坦诚因为自己的执政方针错误,导致大明这些年的发展速度缓慢。
洪承畴的讲话,并没有为他随后的任期带来任何正面的影响,丝毫没有挽回他在国会中的形象。在议长顾炎武的主持表决下,八成的议员投了不信任票,一成的议员弃权,只有一成的议员认为,他的执政还是满意的。
这在过去,是根本就没法子想象的事情。可谓破天荒的头一遭,民间对此议论纷纷,读书人的意见比较集中,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要给老臣留面子,这样做过了。另外一个观点则以新儒学的追随者为主,他们的主张既然制定了这一个程序,那就必须执行。甚至把陈燮对两位内阁大臣说的内容都弄到了手,直接在报纸上粗鲁的表示:法律和制度如果得不到执行,那写在纸上有何意义?用来擦屁股么?嫌硬好不好?
字面上是有差别的,这里头的原因,无从得知了。反正《明报》这个大明第一报纸,就是这么在头版上写的。此事对整个天下的有识之士而言,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惊,还有随后的思索。字面上的意思很简单,背后的意思就比较复杂了。
九月十五日,内阁总理洪承畴的请辞表得到了皇帝的批准,重新选举内阁的时候,廷推中出现了陈燮的名字,然后其他有资格的人都放弃了参与廷推的权利。
二十日,陈燮莅临国会,再次演讲,重点谈了一下几个内容。第一,加快对周边市场的拓展,意思就是抢枪抢。第二,对内的执政重点在于教育,将拿出每年财政收入的四成,投入教育。第三,政策上向工业发展倾斜。第四,废除廷推制度,开启政党执政的先河。
如果说洪承畴在国会的国情咨文报告不过是一场暴风雨,陈燮在国会的讲话,就是地震。还是大地震,八级以上的那种。前面三点,说穿了都是过去在做的事情,大家可以不太在意,但是第四条,说是把大明震的剧烈摇晃都不过分。
取消廷推啊,怎么决定内阁成员的组成呢?方法很简单,国会中的多数党首组阁。
更吓人的是,陈燮在国会中讲到这一条时,拿出了一份诏令,皇帝朱慈烺盖过印的诏令,也就是说,政党执政的这一条,大家反对也没有用了,已经从法律上符合程序了。(未完待续……)
第八百四十九章决战埃及(一)
第八百四十九章决战埃及(一)
日裔士兵的个子虽然不高,但是其他方面绝对是合格的战士。当然了,后勤部队那些大阪人不算。从苏伊士到开罗,李健这个步兵连损失不大,加上非战斗减员也才二十个人。较小的损失程度,得益于李健的冷酷和手下三个日裔排长的能力比较出众。
身材不高的明石少尉,正在大声喊着话,指挥手下排成两个横队。后装步枪的射速提高了很多,但是大规模的战斗时,对付集团敌军最好的手段还是排枪。只不过以前玩三段射,现在都是两列横队,前排蹲下,后排站立,轮番射击。
十六师的任务是从右侧发起攻击,战场正面约三千米。李健连队的目标,是在炮兵的掩护下,作为第一梯队冲在最前面,打破敌营一段栅栏。
十六师长崔兴浩出身东江镇,旅顺之战时不过是个**岁的娃娃,现在已经年过四旬,成为军中悍将。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不少,登州营来了,得救了,孩子强制上学。再后来,有的人进了军校,有的人进了技校,还有的人继续多数。
参谋长黄少华与崔兴浩就是一块长大的玩伴,一个小学里读书,毕业后进的少年军校,在后来进士官学校,在军中表现优异,报送步兵高级学校。毕业后挂上了少校的军衔,然后一直缓慢的熬资历升级。如果不是组建日裔远征军,他们俩还没这个机会挂上少将军衔。要知道,出身好的军军官,没几个愿意来埃及这个鬼地方。只有这些出身很一般的军官,才拼命往远征军里钻,哭几年算什么?退休之前挂着少将的军衔。待遇完全不一样。
当然这个少将军衔也不是说挂上就挂上的,这两位在苏伊士登陆的时候,还都挂着上校军衔,两场战斗下来,十六师表现出色,伤亡小。战果大,这才有了火线晋升的结果。
“如果放在十年前,土耳其人的营寨就显得很有章法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保持的很好,突出的营寨扎的很牢,一旦我军猛攻,随时要防备对手从两侧过来的夹击。”黄少华指着地图,表情轻松的介绍情况。“这些情报最近几天已经烂熟于胸了,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土耳其军队的技战术水平落后很多。”
“根据侦查,他们有火铳兵,使用的是鲁密铳,数量不算太多。”黄少华又补充了一点最新的情报,立刻引起了崔兴浩的重视。鲁密铳,一种火绳枪,史载由奥斯曼帝国使者进贡给大明,时间大概是万里末期。
之所以重视。原因是现在的大明军队,淘汰了滑膛枪之后也淘汰了盔甲护具。作为进攻的一方。很难避免敌军隐蔽射击。如果是弓箭,不中要害不会死人,但是火铳就不一样了。铅弹击中人体后,高速搅动后还易碎,伤口很难处理。这些日裔士兵,在每个军官的眼里。眼下都是大明军队的一员了。
“把这个情报传达下去,各级军官都得重视起来。进攻的时候,尽量避免伤亡。”
热气球腾腾升起,炮兵阵地上的忙碌暂时告一段落,师属炮兵团的任务。就是集中火力,猛烈的轰击正面突出敌营公事的一段,为步兵突击创造良好的条件。
穆萨多夫作为突出营寨的指挥官,很快就注意到了热气球的存在。强忍心中的惊惧,仔细的观察,却丝毫看不出任何端倪来。只好派人去向上级汇报,最终这个消息还是到了穆斯塔法这里。等穆斯塔法接到消息,爬上高处用望远镜观察战场上八个嚣张的热气球时,十六师的炮兵已经开始试射。
炮兵团的位置很嚣张,距离前敌不过二千米,75口径的山炮能打三千米远,推进到这个位置,无疑是欺负对手的火炮步兵,最大限度的追求射击的精准。首先试射的是一发105口径榴弹,炸点落在了敌营内,75山炮随后试射,分别完成三发校正之后,穆萨多夫整个人都不好了。尽管现在是短暂的停顿,但是作为一个常年征战的将军,已经察觉到了危机。
这是他从来就没见过的炮火,发射的榴弹落在人群中,一炸就是一片。还在用实心弹的土耳其炮兵,根本就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榴弹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在欧洲战场上,遭遇的大面积杀伤,来自霰弹,这玩意距离最多五十米啊。
不等穆萨多夫反应过来,炮火准备开始了。12门105加农炮,24门75加农炮,尽管都是退架炮,但是打出来的射速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可以理解的范围。猛烈的炮火集中在一百米的正面上,手里还拿着弓箭和标枪的土耳其士兵,根本就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遭到了炮火覆盖的打击。这个打击,可谓是毁灭性的。一个千人队,枕戈待旦的等候敌人的进攻,试射的时候被炸几下还能抗的住,在严格的军令和信仰的支持下,无视同伴的生死。
但是接下来的炮火就是地狱,炸点一个接一个,每一次爆炸腾起的烟雾中,密集的人体碎片夹着血雨往下落。穆萨多夫发位置比较靠后,没有在第一时间遭到打击,但是目睹炮火覆盖之后,他的一个千人队在二十分钟的炮击中损失惨重,残余人等也都吓的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祈求神的庇佑。可惜,神似乎没有降临的意思,反倒是端着刺刀的敌人,才着鼓点,拍着横队。整齐的迈步,一板一眼的往前推进。
军法残酷,体现在这些日裔士兵和军官的身上,就是近乎刻板的执行。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在战场上光荣的战死,留在南洋和印度的家人,才能挺直腰杆生活,成为大明的一员。任何临阵畏惧的行为,都讲被视为耻辱,并且祸及家人。只要在战场上有后退的行为。军官判断为故意的时候,可以立刻执行战场纪律。这种记录被传回去,家人所拥有的一切,都会被剥夺。从此成为最下等的贱民,跟殖民地的本地人一个待遇。
尖锐的哨音刚刚响起的瞬间,明石少尉立刻抽出腰间的军刀单手斜持。口中发出号令:“预备,起步走!”两列士兵迈步前进,身后的五十米,是另外一个步兵排,明石在战前的布置中获悉,身后是好基友岗村指挥的步兵排。连长李健大人指挥一个排落在最后,作为预备队。感觉到身边多了一个人,明石看了一眼,心中一热。指导员高金祥也上来了,就站在他的身旁,表情肃穆,身后跟着旗手的手里,举着一面红旗。上书:大明帝国陆军第十六师。
不知道为何帝国的军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