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3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监督,陈燮没在这里说,留了一个话尾。(未完待续……)

第六百二十一章预防+严刑峻法

    第六百二十一章预防+严刑峻法

    早朝开始了,三呼万岁的节奏后,众臣各自落位。陈燮的位置,就在五位阁臣之后,这不是他想站这,而是只能站这。今非昔比,陈燮这个不在内阁的内阁大臣,谁敢跟他抢位子。

    朱由检一眼就看见了人高马大的陈燮,立刻主动招呼道:“思华,你站前面来,待会有话要跟你说。”就这一下,陈燮只好苦笑着上前来,拱手长揖:“陛下抬爱!”

    众位大臣看陈燮的眼神都不对了,这份圣眷!满朝文武无人能及!别看陈燮顶着一个大学士的名号,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不会真正意义上的入阁。谁让他是皇帝的女婿呢,这规矩就不能坏,文臣们会自觉的维护,陈燮也会自觉的避嫌。朱由检也很明白这个,也不愿意去打破这个潜规则,更不想打破规则去强求陈燮。

    “各位爱卿,有事说事,没事就散了。”朱由检笑眯眯的开口,大家都知道他心情好,依次上前说各部门的事情。陈燮站在前排,就在周延儒身边,听他说起朝廷的事情,一件一件的,信手拈来,情况清楚。心道这位首辅可不简单,能做到凡事心里有数。

    首辅这个位置看着很高大上,实际上真的坐上来,想做事的首辅,从来就没一个有好结局的。为啥?因为他们要做的事情,往往都是触动了天下士阶层的利益。君臣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也是利益互相争夺的关系。传统的农耕文明,很难避开这个怪圈。实际上不管任何一种文明形式,统治阶层的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就没有消失过。

    这一点,看看美帝头子罗斯福是怎么做的就不难明白。国家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这种矛盾永远存在,不可调和。不论是人治还是法治,这个矛盾都不会消失。或者说只要有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就不会消失。却别是代价。伤及他人利益的代价,是不是合算。国家和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如果抢劫的成本过高,那就不会去冒险。

    陈燮是不愿意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他在兴海城的基业跟京师完全不一样,那是一片新的天地,各种矛盾虽然存在,但是并不明显。现在就是一张白纸,随便他怎么画。等他确立了一整套规则之后。尤其是一个推进制度改革的机制的存在,今后的事情就看后代们怎么做了。总的大方向,应该是不会错的。

    陈燮恹恹欲睡的时候,朱由检看着都觉得好笑,果然让他站在这里就是折磨啊。

    “思华,思华!”朱由检等事情都说的差不多了,主动叫了一句,陈燮猛的抬头。不好意思的笑道:“昨夜睡的迟了点。”满朝人都笑了,一副大家都懂的表情。

    “听说你在早朝前。提了一个什么新的章程,赶紧现在跟大家说说。”朱由检这么说,大臣们的表情都有点严肃了,陈燮这个预算制度,看起来是很美好的,实际上谁知道呢?这家伙。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人啊。

    陈燮笑道:“奏本倒是写好,一整套的文字,这里也说不清楚。回头臣让人送进宫内,陛下花点时间看看。”朱由检听他这么说,就知道这小子没安好心。这是冲着大臣们去的。

    散朝了,陈燮自然走不掉,给王承恩留下了,跟着进了宫,一份奏折已经摆在了朱由检的桌上。朱由检也不说先去看,而是先问:“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陈燮道:“权利需要监督!而且是全方位的监督。现在各省、各府、各县的主官,权利太大了。三司之间相互掣肘,导致效率低下,然后才有的巡抚一职。臣以为,总督、巡抚,权利都过大了,必须加以限制。这个限制,主要就是体现在财政上。但是这个限制,又不能表现的过于明显,引起了全面的反弹,所以要批一件财政预算的外衣。总的来说,就是让各省以及京师的各部门,每年都拿出一个明年要办什么事情,要花多少钱的预算。有了这个预算,各省花钱就有数了,朝廷监管起来也方便。站在督抚的立场看,这个预算下来后,款子到位,他们做事情也方便和灵活了。”

    朱由检这才道:“好,朕明白了,现在就开始看,你先回去吧。”

    陈燮走的很轻松,他知道只要这么说,朱由检就一定会动心。实际上这个财政预算制度,跟吏治的关系不是太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贪官污吏有的是手段来贪污。这份制度报告里面,埋藏的最大的陷阱,其实还是咨议局。一年的财政预算下来后,报请户部审核,陛下通过了。看上去最终的权利在皇帝的手里,但是一旦超出预算的时候,再打报告申请追加预算,对不起,你要给跟省咨议局解释了,咨议局认可了你的追加报告,才可以上报户部。

    还可以在做预算的时候多做一点嘛,呵呵,对不起,省财政预算的报告,必须要得到咨议局的认可,半数以上省议员投票通过,才能上报京师,作为有效的政府报告出现。这坑挖的很大,根本就不是看上去那么滋味美妙的东西。朱由检又不傻,等他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后,他会比谁都积极的推动这个事情。推动京师咨议局的成立,不然谁来监督京师的六部和内阁啊。他们可以随便花国家的钱,那不是挖自家的墙角么?

    说到底,这就是一套监督机制,不过是藏在了财政预算的虎皮之下。当皇帝的,当然希望看见这样的事情发生,下面的各级官府每年花多少钱,一目了然。还有人帮助监督,御史这东西不靠谱了,还有咨议局这个民间机构。现在这个御史啊,就相当于纪检部门。不过这帮孙子,弹劾大臣都不要证据,风闻奏事,这个规矩太讨厌了。

    不讲证据是不行的,所以呢,陈燮在这份报告内,还是强调了一下法治的重要性。建议把这一套制度,写进大告之内。还有一个问题呢,陈燮知道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咨议局不排除跟官府勾结起来牟利,这个时候,御史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可以用这个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吏治廉政部门。这个部门呢,由皇帝直接掌握,结合现有的锦衣卫和东厂,专职稽查各级官员的贪污问题。而且还重点强调,这个稽查不是做样子的,必须是要落到实处。所以呢,这个部门就不能混的太惨了,你得有一个较高的薪资来作为生活保证。

    朱由检很认真的看完了,中午饭都是随便吃了几口,一天时间就看这个了。黄昏时分,才从椅子上起来,走在院子里遛弯的时候,心里一直在琢磨。这个陈思华,脑子里哪来那么多想法,你不能不承认,这些想法都很不错。大明的吏治问题,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过,这个新的预算制度里面,有一点朱由检是犹豫的,就是大幅度提高官员的薪资。做到就算不用贪腐,官员也能过的很不错。这样能根本解决问题么?陈燮在报告里说的也很清楚,高薪养廉,也做不到根治吏治的问题。该**的,还得**。这个制度,只能发挥一点作用力,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根本还是四个字“严刑峻法”,对贪腐,绝对不能手软。

    即强调严刑峻法,又强调法治,同时还很好的维护了君权。朱由检就是这么理解的,这里面的矛盾,他倒是没看出来。什么矛盾?法治和人治的矛盾。藏的有点深!

    总的来看,对于大明江山而言,这些东西都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吏治,确实到了不整治不行的时候了。从这个预算制度开始,然后有序的一点一点的去扭转。大明到了今天,问题真是太多了,朱由检以前是根本就没头绪,不知道该怎么去解决。陈燮则告诉他,预防比事情发生之后要好,发生问题之后,严厉处置比高举轻放要好。

    是个人就有利益之心,杜绝是不可能的,只能让他看到下场会很惨。想当年,太祖时期,贪五十两银子就扒皮实草,就这也没能杜绝贪腐啊。所以要多管齐下,尽量采取预防措施。指望人性本来就是好啊,指望人性在利益面前是能教育的好的,那是不现实的。

    朱由检叫来王承恩,把这份报告拿去,印发邸报,交给各部门和内阁看看,让大家都提意见,集思广益。这又是帝皇心术了,无非就是要看看,这些官员的嘴脸了。

    陈燮当然知道自己往死气沉沉的大明朝堂里丢了一个什么东西,这玩意爆炸起来,绝对是往鱼塘里丢炸药包,能炸出来一片一片的死鱼。但是这个事情,还真的必须要做。不然大明现在这帮官员执政,多少都不够他们贪的。

    这么做的后果,陈燮很清楚,但是他现在的身份和境况,不用担心这些。(未完待续……)

第六百二十二章同样的问题

    第六百二十二章同样的问题

    每日的早课结束后,朱慈烺稍事休息,然后要听姜逢源讲本朝的掌故。姜侍讲学识渊博,这是好无疑问的。只是这个学识,在朱慈烺看来过于局限性。你要是让他讲经史子集,他能滔滔不绝的讲一天,都不带打磕巴的。但是你要问他,大明应该如何避免当今发生的民乱之事,他却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法子。说来说去都是轻徭薄赋之类的话,难道这就能解决问题么?事实证明了,这些手段都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天灾一起,百姓就得揭竿而起。

    朱慈烺还是很耐心的听他讲本朝成祖年间,迁都京师的必要性,以及京营编制问题,说道于谦回复成祖年间的京营制度,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核心:强干弱枝。封建帝皇最重视的是什么?很显然,就是皇权的稳固。

    为什么会出现重文轻武的现象?难道说是皇帝糊涂了么?其实不然,无非还是要尽最大的限度,削弱武将对皇权可能产生的威胁。

    朱慈烺听到这里,脸上露出一些厌烦的神态,姜逢源看的清楚,立刻补了一句:“本朝的陈国公,非常人也,乃是前所未有之特例,不可作为常理看待。”朱慈烺想了想道:“为何不从制度上着手,解决军队的问题呢?即要保持战斗力,又能避免将领坐大。”

    姜逢源露出欣慰的表情道:“太子殿下能这么想,真乃大明的洪福也。臣以为,以文驭武之道,不可轻动,正如臣所言,国公爷乃特例……。”

    朱慈烺听不下去了。站起来道:“好了,先生就说到这吧,本宫有点别的事情。”

    话是这么说,实际上大家心知肚明,这货跑去问陈燮了。就是看不上这班饱读诗书的侍讲,要去问陈燮。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朱慈烺跑到陈燮家门口,被韩山带人给拦住了,笑眯眯的拱手道:“殿下,公爷有吩咐,今日一律不见外客。”朱慈烺一听就急了,赔笑道:“我不是外人,我是来看外甥的。”理由很强大,韩山愣神的瞬间,他就抹进去了。随后的太监。跟着一路陪笑脸,挡住韩山。

    一路往里走,进了后院就听到一阵笑声,朱慈烺进来一看,陈燮正在陪着一妻一妾在说话,笑声是两人发出的,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引得两人发笑。

    陈燮讲了几个段子。都是带点色的,两女听到面红耳赤的。但还是在笑。听到脚步声,陈燮看了过来,见来的是朱慈烺,露出不耐烦地表情道:“韩山是干什么吃的。”

    朱慈烺赶紧笑道:“姐夫,我是来看外甥的,这个。你不能拦着我。”陈燮见他耍赖,笑道:“你就空手来看啊?继业在睡觉,你去吵醒他,看你姐姐怎么收拾你。”

    朱媺娖倒是很识趣,立刻站起来。对柳如是道:“去我屋里说话,这里留给他们。”两人走的很干脆,陈燮这才瞪了一眼道:“你看看你,打扰我们一家人说话了。”朱慈烺笑嘻嘻的,浑不在意,拱手赔笑道:“姐夫别生气,实在是今天听姜侍讲说本朝的掌故,听到后来觉得他说了半天,都是废话。问题都看的到,就是没有解决之道。挑毛病谁不会,解决问题才是正经。如果只是一个会挑毛病的大臣,却没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我看这个大臣就不合格。”

    陈燮道:“你这话就不对了,一个大臣能看到问题,却没有解决的法子,那就让他去找问题,发现问题汇报上来,一个人没法子解决,那就群策群力,总有法子能解决的。不能因此就断定他不是个合格的大臣。作为一个合格的君王,你要做的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不是希望你的大臣各个都是完人。”

    朱慈烺赶紧道:“好好,我记住了。还是说正经事情,今天听姜侍讲说……。”吧啦吧啦的把事情说了一遍,陈燮听明白了,这小子是觉得姜逢源光提问题,找不到解决之道。还说要坚持以文驭武的方针不能动摇,也就是说朱慈烺已经想到他登基之后,改变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在明朝能解决么?呵呵,解决不了。私兵的现象,在明朝肯定没法子解决,这真的是制度的问题。现代社会那一套,明显是有前提的,集权制度被废除了。没有现代社会的“公民”,哪来的现代兵役制度?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你能去想,这就对了。不过现在我也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你既然已经想到了,那就去多了解一下军队的事情,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自己摸索一套方法。当然了,前提是你需要得到陛下的同意。”陈燮暂时也只能这么说,他总不能说,等到朱由检挂了,咱们换个玩法,君主立宪吧。陈燮有这个实力,但是朱由检在的时候,他不会去做。不是说他不想做,而是没有一个阶级来支持他。

    现在陈燮就是在培养一个阶级,等到朱由检挂了,这个阶级已经基本成型了。到时候,新君登基,不敢说搞成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度,好歹能弄出一个日本那种外表型君主立宪制度吧?核心还是忽悠,皇帝抓住军队的权利,然后慢慢的分权。一点一点的推动,一点一点的改变。这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朱慈烺对陈燮是盲目信任,他怎么说,就怎么做。

    朱慈烺可不认为陈燮在忽悠他,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陈氏教学方式。不像那些侍讲们,告诉太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该做,这个不妥当,那个不能碰。陈燮的意思,不知道不要紧,我们先去了解情况,然后根据事情情况,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话首先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那就是先肯定太子的观察能力。而且这么大的孩子,最新喜欢新鲜玩意,每天对着圣贤书,实在太枯燥了。还有一个问题,大明的文官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打造储君的态度,那是从来都没变过。所谓的“圣君”,就是希望通过教学,来达到一种目的。说实在的,这个做法真是太扯淡了。明朝的皇帝,就没几个是能教育好的。这就不是说教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了,明朝有好几个皇帝,在教育上基本是空白。其中对典型的,就是天启了。这太子当的,真是太惨了。搞笑的是,大明这些文臣吧,对皇帝怎么教育太子的问题不太去拼死斗争,但是对于皇帝要换太子的问题,则是玩命的跟万历斗。在文臣看来,这是纲常,绝对不能乱的东西。至于皇帝有没有水平,那不重要。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大明天下不也正常运转么?好多部门,连官员都凑不齐。

    朱慈烺高高兴兴的走了,同样的问题,在姜逢源那边,得到的答案就是不断的重复过去的东西是如何正确,不要轻易去改变。看来他是忘记了清军在北直隶随意横行的往事了,这才没过去几年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