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3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三、六磅炮,步枪的价格以大明联合银行发行的银币为基准,每一杆步枪的售价为三十个银币,火炮的价格则为五百银币一门。实际上这个火炮的买卖,肯定是一锤子买卖。这一点陈燮心里很明白。欧洲已经有能力仿制这两种火炮,就看他们能不能想到青铜作为材料了。当然了,这也可能成为一个坑,就是欧洲人看见大明用钢铁来制造这两种轻便的步兵炮之后,一头扎进来,一门心思想解决里面的材料技术问题。那就有的折腾了。摒弃了欧洲青铜炮的传统,陈燮就呵呵呵了。

    因为距离的关系,第一批步枪的数量比较大,一共是五千杆,火炮的数量不大,只有各三十门。对此陈燮并不在意,因为他还有潜在的买家。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站在荷兰对立面的国家,对军火的需求也不小。

    最后定下的交货日期为年底。估计那会谈判也该结束了。其实陈燮在兴海城囤积了大量的军火,完全可以立刻就交货,无非就是不愿意这么做,想抻着对方的胃口而已。

    谈判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两边的代表们,在“友好”的气氛下,进行的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尤其是在加里曼群岛的问题上,双方的争议非常激烈。荷兰人要求是整个加里曼作为他们殖民点。兴海城方面的代表则笑而不语,表示这就没法谈下去了。其他的都好商量。涉及到这个问题,一准不欢而散。就这么拉锯了下来,一个月后,双方再次坐下来的时候,互相修改了一些条件,做了一些让步。还是无法达成一致。

    这个时候的京师,朱由检接到了来自陈燮的回信,里面的内容很直接:德川家光者,日本之曹操、王莽也。日本越乱,对大明就越有好处。既然求封。何乐不为?

    陈燮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这个德川家光需要一个大义的名分,就是大明的册封。有了这个册封,他在政治地位上就可以跟天皇抗衡了。至少跟日本的民众,有一个解释了,我是大明帝国皇帝册封的什么什么。天皇呢,你有册封么?你说你是万世一系的日本统治者,我怎么没看出来啊?你这么牛逼,你家的天照大神怎么不知道?

    反正就是这个意思,陈燮可以肯定,只要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册封,德川家光肯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这个大将军的政治地位不下于天皇,并且成为一个礼法上都能说的过去的东西。只要日本人能接受一个大明册封的什么王或者什么将军,他就能有理由把天皇的合法地位淡化,再不济也能混个大家差不多。不能取而代之,一字并肩王是可以期盼的。

    德川家光能生出这样的野望,也多亏了陈燮对日本的“惩罚”。现在的日本武士阶层,确实存在一种风气,那就是向大明学习,向大明靠拢。从隋唐开始,日本就以学习中国为时尚。宋朝的时候,直接变态到把女人送到中国去借种。

    有一段时间,大明显得很弱,才有了所谓的倭寇和丰臣秀吉的侵略朝鲜。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明把舰队开到日本来了,整个日本的都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大明跟过去的认知不一样了,以前书上说什么大明太祖设日本为不征之国,这都没用了。日本使团出访大明,整个日本都很重视。天皇下面的公卿,甚至因为德川家光甩开天皇自己组团的事情,到处去私下游说各路藩。目的就是要否定德川家光的“正义”性,甚至还有自己组团走一趟的意思。只是因为天皇太苦逼了,拿不出这么一份旅费和朝贡的本钱,这才要各路藩的支持。

    有没有人支持天皇呢?有,长州藩和萨摩藩就支持。为什么?很简单,利益。萨摩藩的长崎贸易港,被德川家光攫取了利益,当然很不爽了。长州藩从来都是彪悍见长,上洛这种事情,谁不想啊?于是呢,这就搞不好了。万一大明支持天皇呢?那么,很多事情不就有转机了么?日本是不是就此能搭上大明的船,走出这个狭小的海岛,打出另外一片天地呢?

    这些都是日本有识之士的想法了,德川家光是不会这么想的。作为既得利益者,最担心的就是政局的不稳定。所以他才不惜一切代价,一面采购军火武装军队,一面派人去大明跪求册封。对陈燮的一些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也都能答应就答应下来。

    有了陈燮的回信,朱由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日本的死活他才不关心呢。第二天就召见了酒井忠胜等使团代表,表示愿意册封德川家光,但是册封一个什么名号为好呢?

    一直在驿馆里等着的日本使团,其实是很着急的,三天两头的去拜求这个,拜求那个。带来的一点银子,都送的七七八八了。眼看都过去两个多月了,这还没见着皇帝,难道说事情有变。答应的亲自接见呢?

    所以接到了通知来拜见的时候,整个日本使团都乐疯了。但是随后更大的喜讯又来了,就是问他们,想要什么名号?幸福来的很突然,不幸来的更突然。激动过分的酒井忠胜,直接晕倒在地,中风了。御医出手,总算是保住了一条命,这个事情又拖了一段时间。

    最后还是朱由检觉得日本使团住的太久了,免费的饭菜不能总吃啊。干脆,下了一道圣旨给日本使团,册封德川家光为日本大统领。也不说什么权利和责任,就是这么一个封号,你们自己回去发挥吧。

    倒霉的日本使团,就此抬着还在恢复期的酒井忠胜回到了日本。这一下消息传开后,整个日本就不好了。尤其是各路藩,心里有想法的,觉得这事情不对啊。以前大家都有上洛的机会,现在你丫的扛回来一个大明册封的名号,这不是断了大家的进步之路么?

    实际上日本江户幕府存在二百多年,也不是偶然的,尤其历史必然。但是历史不是被改变了么?大明的入侵,给日本上下带来的震动。大量日本国民涌向大明的辽东、南洋,寻找新生活,这对日本来说,影响可谓巨大。

    可以说,一个大明的册封,埋下了日本变局的祸根。一群打算学习大明的藩,凑在一起,觉得要干掉这个德川家光的统治,就必须有个大义的名号。不推翻幕府的话,日本就不会有什么进步和发展。于是天皇被大家想起来了,口号就叫“尊王锄奸”。

    本来有人提出,叫“尊王攘明”,但是聪明人很多,立刻提醒大家,不要扯上大明。人家是来算账的,要不是因为幕府的商人代表打算毁约,导致的纠纷,人家跑你这穷地方来要个租借作甚?不就是为了买卖好做么?

    以长洲、萨摩两个藩为首的日本各路藩,开始了反对幕府,恢复天皇的军事行动的准备。这个事情呢,肯定绕不过大明。所以,这边也派人去找苏皓宸了。哭诉幕府如何如何,天皇如何如何,反正德川家光就是个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苏皓宸哪里会关心日本人民的死活啊,也没有说是还是不是,总之就是装傻。嗯嗯啊啊的,也没一个明确的答复。打发了反幕府联盟的人后,立刻给陈燮写信,询问怎么办。

    陈燮回信,两边都帮,挣钱要紧,最要紧的是,幕府不能倒。(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三章不是没远见

    第六百一十三章不是没远见

    欧洲国家的殖民者和陈燮这个“殖民者”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为了眼前利益,后者是为了将来的利益。你不能说欧洲殖民者因此而目光短浅,有的事情他们未必看不见,但是解决不了。原因很简单,国家太小,人口太少,这几乎是欧洲国家的通病了。

    就拿后来的英国来说吧,世界霸主,很牛叉。但是英国只能解决海上的问题,稍稍深入一点大陆,英国就得抓瞎。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独立战争,就已经暴露了英国这个弱点。这就是小国的悲哀,堂堂世界头号列强,因为自身根骨的缺陷,被现实必成了一根搅屎棍,挖空心思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你还不能说他这个思路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个思路在任何时候都是明智的选择。

    陈燮也做到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但是他来到南洋的目的不一样,别人是来暂居的,他带着人来是永久性定居的,就没打算再走了。这样一来,一些矛盾就不可调和了。仗着大明人口上的优势,陈燮能做到永久性的占据这片土地,这是欧洲人做不到的事情。荷兰人甚至一度都没能把兰芳共和国怎么样。说到底还是一个小国的悲哀,人口大国就没这个烦恼。大明经历了一连串的灾荒和内战之后,人口锐减,即便如此,也有一个多亿的人口。

    人多了是麻烦,人少了麻烦更大。现在的大明内阁,就面临着西北各省人口稀少的麻烦。崇祯二年到十六年,整整十四年的战争,从最初的小股流贼到后来席卷中原的几十万甚至总数百万的规模,造成大明长江以北的人口锐减。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面对各省巡抚的奏报,内阁只好跟皇帝说,然后大家一起开会研究。

    办法有么?有!明朝建国之初,人口比现在少的多。靖难之后,北地各省也出现大面积的缺人口。朱元璋和朱棣是怎么解决的?很简单,移民。

    同样是移民。现在的移民跟以前的移民又不一样了,不管是朱元璋和朱棣,首先有一套高效率的执政团队,其次是有集中财力办事的权利,最后是一个相对廉洁的吏治环境。

    这三样东西,朱由检可都没有啊。他倒是想有,可惜大明政坛经历了百余年的松弛和涣散,想重新提振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还有就是贪腐的问题,各路御史以前是很积极的弹劾地方。现在则不然了,基本上你都看不到御史弹劾地方官员。真实的地方情况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在在座的诸位心里都很清楚,就拿赈济灾民来说吧,银子没出京城呢,就少了三成。京师尚且如此,何况下面?拨出去的款子,最终能有一成进灾民的嘴里,那就是比较认真办事的。能有三成。地方百姓就算遇见海瑞再世了。这也就是以前登州营在河南和江北,为何被御史频频弹劾的原因。你们不走,我们怎么贪?

    现在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解决的,朱由检心里只能默默的叹息,这是要花大价钱却未必能把事情办的妥当的节奏。既然如此,不如干脆。想着脸色一沉道:“可效太祖、成祖故技,自江西、湖广等地,移民往北,户部准备款子,内阁拟条陈。锦衣卫、东厂负责监察,但有不能实心用事之吏,直接拿下,充军发配。”这就是很给大家面子了,以前都是杀杀杀!甚至都不提什么贪腐了,就说你把事情给我办好的话。

    皇帝做了一些让步,这还不够,杨廷麟站出来道:“陛下,户部无银可拨。”什么意思?户部没钱,真的没钱么?真的没钱。这几年一直在打仗,银子花的跟流水似得。就算有了海关和商业税的进项,赈济要银子,打仗要银子,花起来不要太快。

    真要挤一挤,咬咬牙,户部也能拿出一点银子来。但是外廷是做不到虐待自己,反而让皇帝过的滋润这种事情。所以呢,这个事情就算是外廷有银子,也要皇帝出点血的,何况现在就没银子,每一笔银子都有去处。少了谁的那份,都得跟户部较劲。

    朱由检的心情立刻就变得异常的恶劣,攒点银子容易么?当即便把脸板着道:“朕的新军,百废待兴,拱卫京师的骁骑,也是朕的内库拨发费用。朕已经很体谅户部了,为何户部就不能体谅一下朕?”

    杨廷麟这个时候必须为了天下官员的利益说话,硬着头皮也要顶着行将愤怒的朱由检回答:“陛下,臣所谓者,非一家之事。天下,乃是陛下之天下。”这话绝对是政治正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天下皆知的道理,这个时候拿出来说,一点都没问题。再说了,天下的那么多官员,谁肯为了朝廷的事情掏腰包,也只能为难皇帝了。

    朱由检知道自己必须掏这个银子,但是他心里非常的不爽,一咬牙决定今天就不给他们面子了,站起来拂袖道:“那就让各省督抚自己想法子,朕也变不出银子来。”强忍怒火,朱由检走了,这次朝议不欢而散。

    回到后宫,朱由检看见周皇后来迎接,脸色更加的不好看了。外廷没好事,后宫也不消停。老岳父周奎,最近铁了心要做大海上的生意,不能入股皇家船队,就在别的地方做文章。他要买船自己搞船队,但是去的太晚了,几个能造海船的船厂,订单都排到两年后了。

    周奎没招了,只好来求女儿,让周皇后出面去求皇帝。好歹从皇家船队匀一条船给他跑运输,不然看着别人大把挣银子,心如刀割啊!尤其是那些内阁大臣的家族,明明比他去的还慢,都能排到前面去,船厂甚至临时加开船坞,也要给他们造船。

    周奎的人从山东和华亭回来,报告了这个事情后,这老家伙就动了歪念头,派侄子周铎进宫来。这事情瞒不过朱由检,按说不是想进来就进来的,但是他打的旗号是给皇后送点家乡的土特产,这你有个屁的理由拦着他。皇后是后宫之主,不是谁都敢拦的。

    周皇后也没啥好法子,亲爹啊,再怎么不是,也没理由不帮。再说了,女人不向着娘家的,很少啊。可是你要让周皇后去给陈燮送消息,那是大忌。后宫结交外臣,你想干啥?只好跟皇帝说了,不说她还不好过,家里会继续闹腾。

    “臣妾见过陛下!”周皇后万福说话,朱由检心情不好,沉着脸,一口恶气瞬间迸发:“外廷不让朕好过,难道回到后宫,你也不让朕好过么?你告诉周奎,再拿他那点烂事情来滋扰后宫安宁,朕收拾不了他,还收拾不了他的亲族?”朱由检几乎是在咆哮,当时就把周皇后给说的脸色不对了,眼泪控制不住的往下掉。

    “臣妾有罪,陛下息怒!”也只能这样了,周皇后赶紧跪下说话。其实就不算什么大事,关键是时间点不对,朱由检怒气冲冲的时候。

    “哼!”重重的哼了一声,朱由检不停步,去了田贵妃那里。周皇后跪在原地,一直等到朱由检背影消失才起来,心里又悲又苦。想想叫来身边一个太监道:“你去,给都督周奎传个话,就算本宫管不了他的事情了,再派人来找我,打出去的时候别说我不讲情面。”

    结果,周皇后也急眼了,这叫什么事嘛。

    说起来,周皇后这个老爹,真是个没法形容的货色。远见就不要提了,一门心思盯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隔壁有块砖头都要搬回家的小农心思。明朝中后期,皇后的出身都不太高,这么做的原因是担心后宫干政。实际上这个现象在万历朝很严重,根本就没避免。

    说起来,这真的是制度问题。

    移民的事情,就这么拖下来了。朱由检不是没钱,就是不愿意干脆的花这个钱,拿出这笔银子来,十有**要被贪污一大半。但是这个事情呢,还就只能指望下面的人去办了。这时候吧,他算是想起陈燮的好处来了,同样是官员,在陈燮手下的官员,怎么就不贪呢?或者说是不敢贪污。那么,天下有不贪的官员么?可能有,但是绝对很少。

    第二天早朝,杨廷麟又出来说这个事情,不说不行啊。怎么也要让大家看看,这事情我管了。朱由检早有心理准备,在龙椅上装聋作哑,反正这个事情还很遥远,各个地方缺人口,跟京师关系不大。下面的官员呢,也没有必要为这个事情跟皇帝死尅。

    既然事情不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