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七年-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二三 争宠

    木匠这边儿的匠头叫做苏魁,人如其名,很是魁梧的一条大汉,虎背熊腰,一身腱子肉,很有些威势…是个做活计的好手,他虽然长得魁梧甚至有些凶恶,却是很和善,跟谁都没红过脸,人缘儿很好,因此也当了匠头。董策也给他提了一级工匠,级别上去了,说话的时候胆气也就壮一些,方便管理。

    在木匠这边董策呆了也就是一盏茶的时间,便转去了铁匠工坊。

    这里分为冷兵器组和热兵器组,都是占了好大的一片区域,随便哪个拿出来都是木匠工坊整个儿的三四倍还要大。进到这里,便是一阵热气熏来。这里面点起的大火炉很多,里面炉火熊熊,热气四溢,火炉旁边大都放了用来淬炼刀剑的尿和牲口的血,因此这里热烘烘的,虽然书数九寒冬,却是一点儿也不冷。甚至还有的铁匠只穿着一件儿单衣,还是满头大汗。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古怪的尿骚味儿。

    董策可不嫌弃,恰恰相反,进了这里之后,他只觉得很是亲切。

    赵铁砧和杜建河两个早就已经等在那里了,赶紧迎上来一番说话,他们两个眼神中都透着热切,盼着董策先去自己那边看看。董策先去哪边儿,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前后问题,而是代表了对哪边儿的重视程度更高。他们两个本来关系不错,但是现如今冷兵器组和热兵器组的关系却是非常不好,几乎可以说已经把矛盾给挑明了,互相看不上眼,都盼着能压对方一头。赵铁砧是个老实人,但是也架不住手下人天天在耳朵边儿上嘀咕,现在心里也不跟以前那样想了。

    不过总归是当领导的,两人还不至于撕破脸,见了面总是有说有笑的,可这会儿在董策面前,那就不一样了。

    杜建河心思机灵,笑道:“大人,小的正要跟您汇报鲁密铳那铳管的情况呢,这些日子小子带着人一时也不敢偷懒的钻铳筒,造扳机,还教了几个徒弟,您要不去瞅瞅?”

    他一拍脑袋,有些懊恼:“嗨,瞧工坊里头这味儿啊,是小的们疏忽,知道大人您来,早该把这些盆子撤下去的。小的负责的那块儿,打的是热兵器,倒是无需淬炼,味儿也轻了许多,大人您喘口气?”

    说着便是眼巴巴的看着董策。

    赵铁砧嘴笨,一时想不到该说什么,不由得心里很是懊恼,一阵阵儿憋得慌,急的只想跺脚。

    杜建河瞧着他,眼神儿就有些得意。

    董策瞅一眼便对他俩的心思心知肚明,他看了两人一眼,却是淡淡一笑:“罢了,你那边儿的事儿,先放放。赵铁砧,走,你带我转转。”

    赵铁砧整个人都愣住了,竟是讷讷的站在那儿不知道说啥了,还是旁边一个下属捅了他一下他才反应过来,心里一阵欢喜,满脸堆笑道:“好,好,大人,请跟我来。”

    杜建河也是一愣,脸色白了一白,但是很快就恢复如常,讪讪一笑,跟在后面。

    董策选了先来这边,却不是随着性子,而是由自己的门道的。一来是之前给的杜建河还有热兵器组那边的好处多了些,表现的太看重了,现在得压一压,免得他们骄横。第二则是,现在是要练兵了,鸳鸯阵基本上都是冷兵器,以后时日,还是要多倚重赵铁砧这边多些。

    说白了,还是拉一个压一个。

    见大人先来了自己这边,冷兵器组那边的人顿时都跟吃了什么仙丹似的,一个个都是精神百倍,干起活儿来也是非常之卖力。一个个挥着手中的铁锤,敲击着手中的成形未成形的兵器,溅起一片片的火星。

    时不时的有没见过董策的人偷眼儿打量这位年纪轻轻的大官儿。

    虽说赵铁砧嘴笨些,但是业务能力是很强的,他知道自己口拙,就是生怕上官来问的时候说不清楚,因此什么都得问的清楚明白,自个儿来回的在心里寻思,一定要弄得熟了,透了,明白清楚了这才作罢。

    因此现在说起来,非常之顺溜儿。

    冷兵器组的铁匠们一开始还手生,骑兵长矛和哥萨克骑兵刀,第一次试做样品的时候他们三日才打造出来。到了后来,打造的多了,慢慢都变成了经验老道的熟手,非常娴熟。之后每日铁匠工坊都能打出来三支骑兵长矛和两把哥萨克骑兵刀。现在铁匠工坊足足有三十二人之多,两个组各自十六人,不多不少。人多了,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后来家丁队那边每个人都装备齐全了,董策却并未让这边儿停手,依旧是打造着。到了现在,一日已经能够打造八支骑兵长矛,五把哥萨克骑兵刀。这还是受限于长矛杆儿数量的限制,若不然的话,产量还能再增加少许。

    家丁队的骑兵,数量肯定不能仅限于这些,董策一定是会继续扩大规模的。多打造出一些兵器来备用,到时候便不显得慌乱。而且骑兵长矛除了给骑兵用之外,还可以给步兵用——董策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打造什么样的步营,但是却很确定一点,长矛是肯定会大量使用的。

    现在已经确定了要用鸳鸯阵,鸳鸯阵十二人中,就有四个是用长矛的,别的武器都能从刘若宰的库房中找到,唯独长矛,都是那种不到一丈长的小花枪,又软又没劲儿,根本不堪用。

    还是硬木长矛更好一些。

    至于腰刀,长刀,挨牌什么的,倒是不用自己准备,武库中就存了不少,有从白添福那里换的,又从刘若宰那里拿的,数量足够使用。这就是背靠着一个庞大朝廷的好处,这些年朝廷在九边上面投入的银子怕是上亿是有了,虽说被吞了不少,但也着实是攒下了无数的物资,都在各地的库房里堆积如山。可惜,一方面是这些武器兵甲等物资在库房里腐烂发霉,一方面却是士兵们手中的兵器铠甲锈迹斑斑,破烂陈旧不堪,根本不堪使用。

    想拿到武器甲胄,就得掏银子——向靠着这个吃饭的那个庞大利益集团。可惜这年头儿武将有钱的不少,却没一个愿意把钱花在这歪路上的——买房子置地才是正道。

    董策看了一阵儿,总归是比较满意的,也很是勉励了一番。

    走到中央位置,董策忽然侧头问赵铁砧:“会打造铠甲的呢?哪几个?”

    赵铁砧怔了怔,赶紧招呼了几声,叫了几个汉子出来。

    每次新来的铁匠,会打火铳的肯定是分到热兵器组,会打造铠甲的则是一定要留在这边,剩下的那些,就是自由分配了。

    现下这边会打造甲叶的一共是八个,几个人都有些拘束,赶紧跟董策见了礼。

    董策倒是笑眯眯的上下打量着他们。

    今天董策过来,是想给即将成立的磐石军士兵们装备甲胄了。

    其实大明朝的士兵,绝大部分都是根本没有甲胄穿的,一件儿鸳鸯战袄了事儿的,披甲的不足一成。皮甲不多,棉甲倒是不少,但就算是所有铠甲里面最寻常的青布铁甲,都是要伍长以上的小军官才能有。之所以这样,倒也不完全是因为**,其实不光明朝如此,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因为这片华夏大地实在是太大,历朝历代雄踞于此的王朝,兵员实在是太多了,多的像是明朝初年,达到了二百八十万。就算是少的朝代,诸如唐朝,也有四十九万左右的常备军。当然,最恐怖的还是那个血肉横飞,英雄辈出的战国,由于连年的战争,每个国家几乎都是举国皆兵。秦国有奋击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魏国有带甲三十万或称三十六万,防守边疆和辎重部队十万。其最强大之时期,有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也就是奴隶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韩国兵卒不过三十万,包括厮徒在内,除了防守边疆关塞的以外,见卒不过二十万。齐国有带甲数十万。楚国有持戟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ps:以下不算钱。

    以上数据皆出自战国策,肯定会有夸张,但是水分不会很大。影响军队规模的因素有两个:人口和国力。人口就不用说了,秦一统六国之后,人口也才两千一百万,也就是说当时的人口,大约在一千八百万到一千九百万左右。这样的人口基数,这样的军队数量,肯定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是别忘了当时的背景——连年征战,举国皆兵,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部都要服兵役,甚至壮年女子都要入伍。因此这样的一个比例,也就情有可原了。

    至于国力,战国时期商业发达,战国七雄大多有过变法,国力都不是很弱,而且当时的养兵花费,可不像是后世那么厉害。

    其一,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各国都非常重视军事,根本没有重文轻武这一说儿,相反,当时的儒家还未成形呢!国家重视军事,重视武将,重视战争,财力物力向这方面的倾斜很大。其二,官僚机构相对简单,经历的环节少,上下其手的人少,再加上第一个原因,没多少人敢胡乱伸手在这上面捞钱。这就少了一个非常大的消耗。其三,士兵待遇差,许多甚至需要自备武器粮草铠甲战马。

    而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疆域——当时就算是七国的疆域加起来,也不过就是后来一个秦朝的三分之二大,小半个汉朝大,三分之一个明朝早期大。相当于后世的陕西中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全部、河南全部、湖北全部,湖南中北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省一部。算下来,一国也就是相当晕后世一个半省这么大。疆域很小,打仗几乎都相当于内部作战,从出发地到达战场的时间短,战争持续的时间也短,如此运送辎重粮草等等的消耗,就会小许多。)

    ……

    这么多的军队,动辄数百万,真要全部披上铁甲?以当时的国力生产力,真是要全国上下都砸锅卖铁,人人去当铁匠,当然没问题,可整个社会的生产就停滞了。

    后世常有人大放厥词说什么华夏古代军队装备不如西方,全他妈扯淡!

    西方那些撮尔小国,全**队加起来也就是几千上万人,了不起大几万人。倾尽全国之力自然能够打造出一支千把人或者几千人的重骑兵队伍,你让他给全**队都装备试试?更别说及百万大军了!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军队,钢铁罐头也是很少数,多半还有骑士的地位,他们军队中大部分也是不披甲的士兵!他们国家全部军队的数量可能差不多就相当于大明朝伍长以上军官的数量,把大明朝的伍长以上军官拉出去看看?披甲率是不是比那些生番要高?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二四 造甲工匠

    不过不管别人怎样,董策的麾下,他一定是会尽量给置办好的装备的。d…m铠甲对士兵来说就是第二生命,像是董策那一身儿七十多斤重的厚重铁叶甲,一刀砍下去,除非是砍中脑袋脖子之类的要害,否则也就是几个甲叶翻起来,根本就伤不到里面的人,撑死一道浅浅的血口子。力道弱一些的羽箭,射过去连甲叶都穿不透,挂在上头晃悠悠的看上去吓人,实际上屁用没有。对付这种甲,长矛攒刺最管用。

    有这一身甲,可是相当于多了好几条命了!若是当初董策穿的是布衣,就算他再怎么悍勇也不敢强冲那些马贼。

    董策当然不敢妄想给自己手下全都装备那等厚重铁叶甲,事实上,想要全部装备次一等的青布铁甲或者是棉甲都做不到。这玩意儿是稀缺物资,哪儿都不好弄,能搞到现在这些已经是董策很长袖善舞了。

    戚继光戚少保的练兵杂集里面有插图,插图上的士兵都穿着夹着铁叶子的棉甲,事实上这也是给自己脸上抹光彩而已。他麾下的蓟镇边军,披甲率也很低。

    不过,董策有别的招儿。

    杜建河殷勤的搬了一个杌子头来,拿袖子好生擦了几遍,掐着笑道:“大人,您累了吧?坐下歇歇?”

    董策点点头,一撩衣襟,在杌子头上坐下。杜建河赢回了些场面,顿时脸上又多了几分光彩,瞥了赵铁砧一眼,赵铁砧懊恼的只拍脑袋,他还是反应慢了,重要的是心里头不大想这些钻营的事儿,因此被杜建河在自家的地盘儿上给倒扳回一城。

    “来,坐下,都坐,莫要拘束。”董策向着那几个铁匠笑吟吟的招呼道。

    不过他这么说,可没人真敢坐下,有个家伙看来有点儿缺心眼儿,大咧咧的就盘腿往地上一坐,屁股还没挨着地就给人拽了起来,狠狠的甩了个眼色给他。

    这厮还傻乎乎的问:“你瞪俺干啥?”

    众人都是恨不能掐死他,董策却是哈哈一笑,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打哪儿来的啊?”

    这厮倒还知道些规矩,听到董策问话,先手忙脚乱的磕了个头,才回答道:“会大老爷的话,小的叫王金亮,是打西安堡来的,本来在那儿给他们打铁,后来日子活不下去了,不发饷银,逮到俺们私下接活儿还打人。活不下去了,听说大老爷您这儿管饭,俺就带着一家子投奔来了。”

    他是个口没遮拦的,一股囊的全给抖搂出来了,赵铁砧虽然拙了点儿,也是给气的眼前发黑,心道谁他娘让你说这么多的?话能说的这么明白么?

    都小意的瞧着董策,生怕他动恼。却没成想董策哈哈一笑:“不错,说的都是大实话。你能听说了,就说明咱们磐石堡的名声传开了,而且大伙儿还都愿意信!这是个好兆头啊!”

    他回头看了看周伯,道:“继续往外放消息,可以雇些人四处传播,那些青皮给俩钱儿就成,花不了多少钱,一个县城一个军堡就都知道了。何乐不为?”

    周伯赶紧应下了。

    杜建河心里暗暗把这番话记下来,心中感慨,大老爷就是大老爷,看人家说的这话,又简单明了,又提纲挈领,像是自己这等人,这辈子怕是都说不出来。

    董策扫了一眼几个铁匠,问道:“你们,都会打造什么甲?”

    几个人面面相觑,都不敢说话,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赵铁砧道:“大人,他们来的时候俺都问了,他们八个都打过棉甲,一半儿的人会打青布铁甲。”

    他指了指王金亮和另外一个瘦小的汉子:“他们俩,还有俺,俺们三个,都会打鱼鳞甲,五十八斤的,六十三斤的都打过,没打过七十斤的。”

    董策有些意外,笑道:“不错,很不错了。棉甲跟青布铁甲比,也算不上什么,只要是会打棉甲的,就会打青布铁甲。这么说,你们这儿人会的还是挺齐活。”

    董策说的没错儿,所谓青布铁甲,主体是用青白色的厚密绵布做成,数十层绵布密密的捶打下来,非常坚韧结实,而这些棉布里面,夹得有铁甲片,外面缀有铁甲叶,两者之间用铜钉贯通连接。

    而棉甲,比起青布铁甲来,不过就是少了外面缀着的那一层的铁甲叶而已,重量要轻上不少,当然,防御力也会相应减弱一些。毕竟有外面那一层铁甲叶挡着,一刀斩过来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几率挡住或是滑开的。

    这一点,从重量上就能看出来,一副青布铁甲,重二十四斤到二十五斤,相当于后世的三十斤。而一副棉甲,头盔加上甲胄,也只有二十斤不到的样子。

    所谓鱼鳞铁甲,就是董策穿的那种厚重全身甲了,中国一直未曾发展出像是欧罗巴那般厚重的大白甲之类的全身板甲来,但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