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第二十五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短篇小说(第二十五辑)- 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不好,忙令车马停下,勒马一看四面山上,隐隐有人马蠕动,便抽出单刀,准备拼杀,
赶车人及账房、伙计,个个脸白如纸,瑟瑟发抖。
    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己,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
杨三不愿坏一世之英名,除非你把我置于死地。”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
    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忙用单刀撩开。撩开时,杨三觉得分量不轻,知道
对手也非等闲之辈。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
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
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在这一时刻,他想起了下围棋的“引征”。
    离粮车越来越远了。
    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
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杨先生,我们又相见了。”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
    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
    “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
失过镖,岂能毁身誉于一旦?”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教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
的声誉?”
    杨三低下了头。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
    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
    “慢!”杨三痛苦地大喊一声。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杀富济贫。”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我若如此,则败了整个镖行的规矩,在后谁还敢‘请镖’!
我……我只求你们几件事,粮食留下后,请莫伤赶车人及账房、伙计的性命,并打发些
盘缠,让他们安然回湘潭;我的尸首不必搬回去,就在此安葬吧。”
    杨三说完,猛横刀于颈,使劲一抹,血光飞溅,遂倒下马来。
    沙风里翻身下马,扑了过去,大哭道:“杨先生,杨先生,我不陪你去,岂不令世
人笑话。”遂将匕首猛插心口,狠狠一绞,然后和杨三并排而躺。
    残阳如血。
    随车来的一行人被安然遣返。
    粮食分给了附近的饥民。
    山头上凸起两座坟头,两块碑石上分刻着“沙风里先生之墓”和“杨三先生之墓”,
杨三墓碑的背面还刻上了沙风里赠杨三的绝句。
    古城一时哗然,杨三居然“失镖”杨三居然被强人杀死!镖行同业开了个公祭大会,
隆重地祭奠这位护镖而死的英雄。
    镖行的生意依旧如昔。
    只有朱启人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尽管吉成镖局这份产业归了他作赔偿之用,但他
失去的是更多的进益。他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
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
    【作者简介】聂鑫森,男,1948年生,湖南湘潭人。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中
文系,出版过四十余部专著。现在湖南株州《株州日报》副刊部工作,中国作家协合会
员。
                                               (刊于)

    …
    扫描:bb


                                  车在旅途

                                  ⊙聂鑫森
 
    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废!当我又一次走进老教授车旗仪的书房时,正是初夏
的一个黄昏。五十八岁的车教授苍老地坐在书房的一角,他的身前身后堆着一摞一摞的古书
旧书。他的这句话有如来自历史的深处,让人感到一种形而上的庄严和肃穆。夕光星星点点
从挂着湘妃竹帘的窗口洇进来,洇到他的脸上,使他的脸极似一件斑驳的青铜器。
    每次我来看望车教授,他总是用这句话来作不变的序言,对他远在旅途、几年不归的儿
子车千里作尖刻而痛惜的评价。
    我自个儿坐下来,说:先生,千里还是有志气的。他怪怪地笑起来。
    笑得我毛骨悚然。作为曾是车教授的硕士生,以及他现在的同事,我对他充满了同情和
景仰。妻子早丧,把儿子车千里抚养成人,至今犹是一个鳏夫。于寂寞中,做着极为枯寂的
学问,在柳宗元的研究上,他是独领风骚的。我的来访,一是想慰藉他儿子远离不归的孤
清,二是想得到他于学问上的教诲。每一想起他的名字“车旗仪”,眼前便出现高插旗幡的
车队仪仗,那声势,那韵致,使人震慑。但我发现我的到来,却成为他从此述说他儿子的一
个契机,而且话语惊人地相似。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他很少谈学问,这一点使我很尴尬。
在许多日子后,我习惯了这种谈话,并为此而激动不已。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半途而
废,分明是一种对人生的警示。在一段日子没听到这句话时,我会渴望听到这句话,因为这
句话落到我心上的时刻,所有的神经末梢都会发出一种轰响。甚至,我觉得这句话,是车教
授对他自己说的。他的所有关于对儿子的表述,已经剥离开儿子这个本体,我想我的猜测是
有道理的。
    车教授怪怪地笑罢,用手拍拍一叠线装书,夕光中飘袅出淡淡的尘烟,有一种久远的气
味在书房里弥漫开来。
    我问他是否吃过了饭,身体是否舒服,《柳文拾微》这本专著写到哪个章节了?车教授
置若罔闻,他干咳了一声,说:从小千里就心浮气躁,没有耐心把一件事做完,他总是半途
而废!我三十岁才得子,他妈妈体弱多病,有一个“千里”已经很满足了。三岁时他在院子
里和一些小伙伴玩泥巴,是那种胶性很重的泥巴,叫白胶泥。他做一辆坦克,什么都做好
了,只等装上履带就成了。他装了几次没装好,就狠狠地把坦克摔碎了。再把泥巴团起来,
做一把小手枪,做到扳机那地方,没兴趣了,又把泥巴揉成一团。我站在旁边看着,我对他
说:你什么也做不成,你总是半途而废。他瞅着我,梗着脖子说:就要!就要!我走过去,
第一次给了他两个耳光。到小学时,给他买了一辆小自行车,是两个轮子的。院子前面有个
小坡,他骑着车往坡上冲,快到坡顶时,他慌忙刹了车,推着往上走,再倒转车头,骑上去
溜坡下来。再往上冲,再刹车,再推车到坡顶。他一次也没有冲上去过,坡很平缓,就不知
道他为什么会冲不上去。有一次我问他你怎么冲不上去?他说:我觉得你老在望着我,我就
没勇气了。我说:你就当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他说:可你在。说完,竟莫名其妙地哭了起
来。以后,读初中、高中,很平庸。我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到底没考上。几代人都是大学
生,就他是个高中生!只好进厂当工人,学的是钳工,技术上也拔个尖吧,没有,混日子!
车教授连连叹气。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我想去开灯。就这样吧。别开灯。
    我感觉到车教授的眼里渐渐地盈满了泪水,他不想让我看到那两汪泪水。
    我说:三年前,千里发誓要壮我中华魂,骑自行车周游全国,一直就没回过家,报纸上
时有报道,这也是一个事业。
    车教授又怪怪地笑了。到二十五岁一事无成,忽然想起了千里走单骑。他是想做个样子
给我看,他是有耐性有毅力的。他想回击我对他的失望,是一种示威。他选择的起点是在这
个校园里,身上挂着绶带,车头上插着一面红旗,像演戏。拍电视、发表演说。那天,我就
坐在书房里,我知道我的儿子在想什么。可惜他妈妈不在了。他出发时,唱的一首流行歌曲
是《告别我的妈妈》。我的学生对我说:你的儿子了不起。我说:他车在旅途,但他永远是
半途而废。
    我说:不,车先生,他车在旅途,并没有半途而废!
    黑暗中车教授的声音变得非常苍老而遥远:只有我知道他,他是我的儿子,他经常回到
这座城市里来。隔些日子,他会打一次电话来,问我身体怎么样,说很对不起,不能侍奉晨
昏,说他此刻正在某处,相距遥遥。有些电话从声音的清晰度上,我判断他就在这座城市的
某个地方,因为长途电话的声音没有这么亮。他很想见我,同时又怕他的回家导致我更大的
失望和鄙夷,他不能变成事实上的半途而废,他要营造一种车在旅途的气氛。
    
    我的心一惊:您怎么光从声音上就能判断呢?您就没有误判的时候?当然他也常从外省
打电话来,声音远而小。我有一张大地图,他每次从外地打电话来,我都会在地图上标出他
所说的位置。后来我发现,在下一次电话来时,他的位置竟变化不大,相距不过二三百公
里,自行车一天最少走三十公里吧,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走二三百公里,可能吗?是的,你
会说他毕竟是在周游全国,但这已经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半途而废,走走停停,不断地回到
起点。甚至他会在某些区域,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取下绶带和红旗,坐一截便车,或在某个
小镇休息一段日子,他会在快到一座城市时,重新武装起来,骑车进入这座城市,找市长签
字,到一个广场发表演说,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我收到过他寄来的签名复印件和报道他的
报纸,这没有假。但印在报纸上的照片,没有什么疲惫之色,很精神,不像长途驰驱经风历
雨过的样子。我的怀疑一点也不会错。我也完全可以这样联想,他每次回到这座城市来的时
候,一定先在某个小城镇,悄无声息地寄存好自行车,然后非常谨慎非常隐秘地回到这座城
市里来,为的是来看看我。
    可他毕竟没有走进这个院子。我说。不,他走进过这个院子。我喜欢晚上工作,子夜过
后,到院子去打一打太极拳。好些次,我感觉到竹篱边的花木丛里,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
而且不是别人,是千里,我轻声说:千里、千里。那一刻,我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走出来,
那是一种对半途而废的真实的认可。花木一阵细响,人走远了。我的心又有了某种期冀:儿
子还是车在旅途。我的处境是多么的矛盾,希望他回又不希望他回。千里呢,一样,想回又
不敢回!小保姆忽然走了进来,摁了摁壁上的开关,书房里一刹时通明透亮。我看见车教授
的脸上横溢着泪水,他用手帕揩了揩,又说下去:对千里,有一点我很相信,他知道他不是
正儿巴经地周游全国,他不会以此去拉赞助,去骗钱。他每次打电话,都让我寄钱到某市的
邮局,我总是多寄一点。我知道他取到那钱时,总有一种不安和内疚,他会想起我这个年老
的父亲,也会想起我从小到大对他的斥责:你总是半途而废!他的骑车周游全国,不是想欺
瞒世人,不是想获得什么名和利,而是要向我证明,他是能做成一件大事的。你说是吗?按
常例,我们之间每一次见面如出一辙的谈话到此应该告一段落,我应告辞了。但这个初夏的
夜晚,我脑子里灵光一闪,突然有了深谈下去的欲望,比如,这种父子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是一个什么细节导致了千里的总是半途而废?比如,车教授对孩子应负什么责任?但
我必须说得委婉,我不能伤害一位可敬的老人的心。
    我说:先生,在人的孩提时代,好玩好动,兴趣的容易转移,似乎是通病,千里自然也
不例外。假如,当年千里做泥巴坦克和手枪时,虽然不成功,但是您并不责怪,而是饶有兴
趣地和他一起玩泥巴,鼓励他把坦克的履带和手枪的扳机做好;当然更不会与孩子发生对
立,武断地给他两个耳光。那么,千里是不是会在一种父爱的鼓舞中,从做好一件小事入
手,逐渐积蓄起自己的人格力量,假如在他骑单车冲刺那个小坡时,你亲自骑一辆单车和他
进行比赛,鼓起他的劲头;或者,在他快到坡顶时,站在车后为他推一把,让他冲过去,而
不是老板着脸,让他充满着畏惧,是不是对千里的未来会产生一种影响力?车教授惊诧地望
着我,然后低下了头。我又说:您的过于严格,是不是造成了千里的仇恨和反抗?使他总想
在您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但您的严酷又时时粉碎着他的自信,使他无法跨越您这个障碍,
以致他无法去做成一件大事。因为在他长大成人后,您所关注的是他做成一件大事。您的存
在和他的存在,成了生物链上的两个环节。您说是吗?即使千里没考上大学,当一个普通工
人也很好,这也是一种成功。您为什么一定企望他是一个技术尖子,一个自学成材的工程
师?牡丹也是花,苔花也是花,您说呢?可现在一切都迟了,千里再无法回到他自己生活的
轨道上来,您把他悬在空中了,他无法落到实地。有时我想,您和我都有点儿私心了。
    车教授猛地抬起头来,目光如电,他说:你说下去,我想听。
    您每次对我讲千里的故事,意义已不在于对儿子的惋惜,而是对自己的反证,您这辈子
在学问上是持之以恒的,您还希望有更大的成就,您用儿子的“半途而废”来鞭策自己。而
我呢,不厌其烦地听您讲千里的故事,每听一次就警醒一次:要在学问上走到底,决不“半
途而废”。而我们都忘记了故事的主人公,怎么让他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来,让他做一个普普
通通的人,不一定硬要像我们一样追求名山事业,也不一定硬要做一件什么大事让世人瞩目。
    车教授乞求地望着我,说:你说怎么让他回到实地上来?我不是没想过,我是想不出来。
    我说:想是想不出来的,您耐心等等,得有一个机缘。
    看看墙上的挂钟,十点了。
    我起身告辞。
    这时,书案上的电话铃响了。我想,应该是千里打来的电话。我很急速地离开了书房。
    一个月后的一个深夜,刚刚下过一场透雨,到处是凉润润的,细细的虫声渗进绿纱窗。
我正在撰写一篇《柳宗元在永州的文学创作》的理论文章,提纲已给车教授看过,他说有新
意。妻子和孩子早已进入了梦乡,她们的梦里一定没有雨。
    窗外,突然传来惊惶的呼喊声:孙老师!孙老师!我问:谁?是我———车千里!怎
么?千里回来了?我忙跑出来,问:千里,出什么事了?车千里说:父亲中风了,是他打太
极拳的时候,刚下过雨的院子很滑,他旋转身子时,跌倒了,现在人事不知。
    我忙和车千里朝他家跑去。车教授平躺在沙发上,一身是泥,小保姆正用湿毛巾给他揩
着嘴角的白沫。
    我对车千里说:给你父亲准备住院的衣物、用具,我给校医院打电话,叫他们来车。
    救护车很快就开来了。
    我和车千里跟车一起去了医院。车教授被抬进了急救室。
    我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