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是怎么炼成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骨是怎么炼成的-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个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

    我军同国军进行了革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正规战争。作战形式由以游击战为主转变为以运动战为主;到战略进攻阶段,武器装备有了较大改善,大规模的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的指导下,攻防战术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合同战术。

    这个时期的进攻战斗有许多样式,主要样式是对立足未稳之敌的进攻。

    基本打法是:当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时,担任攻击的部队乘敌主力尚未展开或仓促进行防御之际,集中兵力兵器,快速准备,选敌弱点,迂回包围,穿插分割,以近战和猛打、猛冲、猛追,各个歼敌。如官雀村战斗和新开岭战斗都是运用这种战法。

    进行伏击战斗时,采取“围点打援”、“围三缺一,虚留生路”等手段,于敌来援或突围方向预先设伏,建立有重点的袋形部署,控制有利地形,用拦头、截尾和斩腰相配合的打法,突然发起攻击,以火力和白刃格斗一举歼敌。

    对城镇之敌的攻坚战斗,通常把兵力区分为突击队、火力队、钳制队、保障队和预备队。战斗时,首先扫清外围,逼近城垣,然后集中炮火和连续爆破,打开口子,以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实施突破;突入后,沿街巷或穿墙凿壁进行迂回包围,封锁和堵塞道路,分割歼灭敌人。有时还以地道爆破打开口子,配合地面进攻。

    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通常采取多路隐蔽接敌,形成有重点的部署,组织对壕作业,尽量靠近敌人,先行炮火袭击,步兵连续突击;突破后,采取穿插分割,包围迂回,断敌退路,歼灭敌人。

    我军还进行过江河、水网稻田地和岛屿的进攻战斗,进一步丰富了特殊条件下的各种战术。

    这个时期的防御战斗,在战略防御阶段多采取运动防御样式。

    这种防御,正面较宽,纵深较大,实行节节抗击,以空间换取时间,通常编成二至三个梯队,交替掩护,轮番战斗。一般构筑三至四道阵地,每道阵地依托村落或高地,形成要点。战斗中,以一部兵力扼守阵地,大部兵力留作预备队,待敌接近,用短促火力和积极的反冲击,杀伤、消耗和迟滞敌人。如龙集战斗和郓城战斗等。

    到战略进攻阶段,为了直接配合主力进攻,阻敌增援或堵截逃敌,又多采取野战阵地防御。

    这种防御,正面较窄,纵深较大,兵力集中于主要方向,建立有重点的梯次部署,组成严密火力配系,构筑比较坚固的工事,形成支撑点式环形防御。

    战斗中,以主要兵力扼守要点,用火力、阵前出击和反冲击与敌反复争夺,大量杀伤敌人。如塔山阻击战和徐东阻击战,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防御。”

第一八二章 三题,波澜渐起于无形() 
“第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杨文斌继续奋笔疾书,

    “建国初期,在我军继续完成追击国军残余军队的同时,由中国人民组成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道,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上进行了一场现代化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历次自卫反击作战中,使合同战术、军种战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的战术,在集中兵力,选择歼击目标,战斗准备与组织指挥,近战、夜战,防空袭、防炮击、防坦克、防空降,以及、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特点。

    在进攻方面,主要是对临时驻止或仓促转入防御之敌的进攻。针对敌方拥有空中优势和火力强、机动快等特点,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通常区分为主攻、助攻、迂回部队、预备队和炮兵群,并作纵深配置,利用夜暗或不良天气,秘密开进,选择弱点,迅速突然发起攻击,大胆包围迂回,断敌退路,穿插分割,猛打猛冲,速战速决,力求拂晓前解决战斗。

    第五次战役后,在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和实行战术小包围打小歼灭战原则的指导下,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行了有限目的的进攻。

    这种进攻,事先周密计划,充分准备,战斗部署编成二至三个梯队,并编组穿插、渗透部队,利用夜暗和有利地形,秘密接敌或组织阵前潜伏;

    攻击发起时,以对敌的局部优势炮兵进行短促火力急袭或火力准备,工兵在敌障碍物中开辟通路,步兵在火力支援下,实施有重点的多路多梯队的连续突击,穿插渗透部队直插纵深,袭击敌指挥所和坦克、炮兵阵地,割裂敌战斗部署,协同突击部队各个围歼敌人。

    在防御方面,主要是运动防御和坚固阵地防御。

    运动防御在第四次战役中用得较多,战术上也有许多新的特点。为了适应防空、防炮、防坦克和防空降的要求,每个防御地区通常由前进阵地、战斗警戒阵地、基本阵地、预备阵地及防坦克地域组成;每道阵地依托高地构成支撑点式防御,兵力前轻后重,火器前重后轻,纵深梯次配置,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

    战斗中,以积极的阵前伏击或袭击,迟滞、消耗敌人,破坏敌进攻准备;用火力和反冲击,抗击敌连续进攻;适时转移阵地,交替掩护,节节抗击敌人。

    第五次战役以后,由野战阵地防御逐步发展为坚固阵地防御,利用山地构成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纵深防御体系;兵力部署采取少摆多屯,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构成绵密、多层的火网。

    战斗中,广泛组织小分队的战斗活动,用袭击、伏击、急袭和狙击等手段,大量杀伤、消耗敌人;依托地面阵地和坑道工事,以火力和反冲击、反击,与敌反复争夺,长期坚守。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就是运用这种战术,击退了敌人数百次进攻,粉碎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金化攻势”,配合了当时的停战谈判。

    在防核、防化学、防细菌,保护交通线的斗争以及空战方面,都总结过许多新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合同战术的内容。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军的武器装备逐步改善,不断总结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和训练的经验,探索现代条件下的战斗指导规律,颁发了各种条令、条例,从而使战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个问题,就是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合同战斗,如何运用?

    ”运用合同战术更加强调:

    第一,要树立全局观念。

    树立高度的全局观念。各军种、兵种和各部队,须从全局出发,局部服从全局,着眼于发挥整体威力;在统一指挥和计划下协调一致地行动,主动配合,相互支援,共同夺取战斗的胜利。

    第二,要发挥特长。

    充分发挥各军种、兵种的特长。熟悉各军种、兵种的特点和主要武器装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正确区分各军种、兵种的任务,科学编组,合理配置,建立能够发挥各军种、兵种优长的战斗部署,形成最佳的整体作战能力。战斗中,充分发挥各军种、兵种的作用,合力打击敌人。

    第三,要周密组织。

    周密组织协同动作。通常以执行主要任务的军种、兵种部队为主组织协同动作,使地面、海上与空中之间,前沿与纵深之间以及兵力、火力、电子对抗和防护之间的行动紧密配合。战斗中不间断地协调各军种、兵种和各部队的行动,及时调整和恢复失调或遭到破坏的协同动作。

    第四,要全面保障。

    全面、有重点地组织各种保障。根据各军种、兵种的特点,周密组织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重点保障担负主要任务和在主要方向上行动的军种、兵种和部队的战斗行动,保证战斗的顺利进行。

    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合同战斗,组织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对核、化学、生物武器以及精确制导武器的防护和电子对抗等,成为合同战术的重要内容。

    战斗时,需在决定性的方向和时机,隐蔽迅速地集中各军种、兵种的兵力、兵器,从地面、海上、空中对敌实施综合火力杀伤和电子干扰,广泛机动兵力、火力,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

    这两个问题,杨文斌都答出了基本知识点,同时,也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了一些注释。

    笔试之后,这些十名报考指挥的学员,都过关了!

    接下来就是要进行面试。

    听说,面试要有三名专家组成的面试团队,对参加面试的人员,进行整体打分。

    因为在总部首长看来,一般的军官,有一个军事指挥类的,或者军事学术类的硕士学位就够了,那么这次,总部,要从提高军事战略人才培养的高度,开办指挥学术双硕士学习班,就是要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

    在笔试进行完一周之后,杨文斌等学员参加了在军事科学研究院举行的面试。

    面试在一个小会议室进行。

    外面有两名战士站岗,一名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站在外面,负责按照提前抽好的面试顺序,安排考生逐个进入考场。

    面试没有提前规定题目,而是在考生进入考场之后,由考官现场提问,考生现场回答。

    一切都要靠平时的积累,和现场的发挥。

    进了小会议室,站在考官面前,杨文斌吃了一惊。

    因为,三位考官,他都见过,就是总参训练管理局的吴副局长、防务大学训练部的孙副部长和军事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的李副院长。

    待杨文斌立定之后,考官开始了提问。

    “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作为一名合同指挥员,面对强敌,你将如何指挥作战?你认为‘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这种提法过时吗?”

    杨文斌略一沉思,张口就回答道:”我认为,‘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这种提法没有过时,而且,在当前,我军武器装备与军事强国存在一至三代代差的情况下,还应发扬光大,提倡现代条件下的‘以劣胜优’,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加以重大改进!“

    ”哦?还要改过!“三个考官互相看了一眼,对杨文斌道,“你说说你的观点。”

第一八三章 阐释,决定国家存亡的大事() 
“好吧!那我就说说我的观点。”杨文斌接着话题说道。

    “从我军的成长历史来看,由于我们的装备一直落后,所以,我们所进行的战争一直是‘以劣胜优’的战争。就是说,尽管凭着的是较弱的武器装备,但是,我们能够广泛发动群众,使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加上勇敢顽强的作风,所以我们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我们胜利的根本原因,用四个字总结,就是,‘人民战争’。

    在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战争的条件下,我们还要不要继续进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呢?

    我认为,应该继续实行现代条件的人民战争。

    因为,我们的武器装备,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当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上依然肆虐。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继续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在过去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军依靠着大刀、长矛,小米加步枪,我们战胜了嚣张的R国侵略者,战胜了D械、M械武装的G党反动派,靠武装起来的,不断更新的武器装备,我军战胜了‘联合国军’,在抗M援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我们一直进行的就是‘人民战争’。一直打的是‘不对称战争’。

    所以,我们在武器装备得不到马上改善的情况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继续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打一场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依然是‘不对称战争';。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经过长期的游击作战,我军总结出来了十六字诀,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通过游击战,我们,牵扯住了侵略者的精力,拖住了大批的敌人于我们的国土上,一直坚持着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赢得了时间,积蓄了力量。

    在抗R战争中,我党之所以敢于发动人民战争,敢于实施人民战争,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扎根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不怕发动人民群众,不怕人民群众有觉悟,不怕群众起来反对我们,不怕人民群众武装起来。而我们人民战争的方法和手段,我们的敌人也知道,‘G党’也知道,但是,我们能用,而他们却不敢用。

    在解放战争中,我党公开发表了十大军事原则。

    这十大军事原则是我们解放战争中遵循的原则。凭借这十大军事原则,我们战胜了G党的800万军队,解放了除港澳台之外的全中国。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敢于在战争的初期就公开自己的作战原则?

    只有我们共产党敢,只有我们共产党能,因为,我们的十大军事原则,敌人即使知道了却也使用不了。

    为什么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因为,我们党有一批用革命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军事将领,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最大范围内的军事民主。前方的将领,有临机处置的军事指挥权,能够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决定具体的战术方法,并及时加以调整。再加上,我们有广泛发动起来的人民群众,有英勇作战的革命战士,有不怕牺牲的支援前方的人民群众。

    即使是在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我们,缴获了大批的R国的武器装备,G党的武器装备,甚至一些M式装备。加之,S国支援了我们一部分武器装备、军事物资。在武器装备得到了极大改善的情况下,我们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M援战争。

    这场战争是在充分发动了国人民的情况下打的,是在军的并肩战斗下打的,是在国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的作战,这是我们能够取胜的原因之一。

    要打赢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我们要充分地发挥现有武器装备的效能。要充分的发动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练兵热情,不断加大练兵中的科技手段,实现人与武器的最大结合,探索现代条件下的训练和作战手段。

    虽然剑不如人,但是剑法要胜于人。

    要动用一切方法手段来为战争服务。比如说经济手段,比如说金融手段,比如说其它非军事手段。总之,为了化解敌方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我们要运用一切的军用的、民用的手段来,来达到大规模打击敌人的目的。打一场现代条件下的游击战。

    另外,在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中,我们要坚持的原则,就是,第一,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不能在敌人希望的时间和地点和他打,要继续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运用一切手段来攻击敌人,从而最大程度地抵消敌方的武器装备优势。”

    听到杨文斌在侃侃而谈,吴副部长打断了他,说道:“关于你说的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已经阐述的差不多了。你说的要改进,是怎么改进呢?”

    杨文斌说道:“是的,我们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是一种特殊情况。根据辩证法来讲,应该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所以我们,在有条件的时候,我们应该逐步改善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的战法和训法。

    比如说,要改善我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