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了正确意见,如何采纳,怎样协调各班长间的关系,使他们朝一个方向使劲,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这让杨文斌很是头疼。
要命的是接下来团里要求准备科技四会教练员科目,要考核验收,该准备些什么,心中还没个谱。
只能利用现有的武器装备,加以改进或提高,还要在科目中体现出科技素养来,展示“以劣胜优两三招”的成果,要想设计出一个高质量的科目,难度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上周日李兆伟来了,说是来看杨文斌。
他告诉杨文斌,他新调到师里组织科去了,现在来连队和杨文斌告个别。
他的道路可以说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而杨文斌却仍窝在连里充任排长。
和他相比,杨文斌略显自卑。
两个人一起下连,相互间是同一个起点,同一条起跑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却在拉大。
唯一的差别是杨文斌太内向了,一“错”再“错”,坐失了良机。而李兆伟却善于表现自己,推销自己,把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机遇
原因只有一个,杨文斌要考研,要实现大学时代苦苦追求却未能圆的梦想。
归队的第二天,杨文斌即向营政治教导员反映了自己的愿望,说自己想报考明年的研究生。
营教导员未置可否,但是允许杨文斌利用熄灯后的时间看一点书。
在探家之前,杨文斌分别给解放军防务大学和军事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去了一封信,索要明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
前天,探家前的去信也收到了回音,从他们邮来的招生简章上看,明年军事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名额减少了二分之一,军事历史专业明年只招收一人,而杨文斌却不知道全军会有多少人员报考这个专业,竞争太激烈了。
昨天团里要求上报名单,尽管杨文斌本人未接到通知,但连队指导员早就知道了杨文斌想要报考的想法,已将他的名字报到营里去了。
杨文斌已到了背水一战的绝地。
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发誓要牢牢抓住这次机会,全身心投入备考,争取一鸣惊人!
想法毕竟是想法,留给他的学习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只有每晚熄灯后的3个小时,而其中1个小时还常在昏昏欲睡中度过,困难很多。
但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他现在必须,而且只能走这一条路,放手一搏了。
但是,今天,杨文斌的研究生报名工作却陷入了困境。
营里说将名单已经报到了团里,而团里却说没有及时收到,全团只收到了三人的报考名单,并且已经报到了师里。杨文斌和其余四人漏报了。
怨谁?
真想骂娘,在地方天经地义的报名,到部队却像求爷爷告奶奶一样,低三下四地,真想哭,好好发泄一下。
上午,连队给团里出公差,连队明显对一排不公,分配的任务比二排重了一些。这很打击一排的积极性,杨文斌不想因为他个人的原因而影响了排里同志的前途,他必须努力,同志们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我要努力,抗争!他妈的,老实并不可欺;我要学坏,否则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将死无葬身之地。”杨文斌在心中暗暗发誓。
今天晚上,欲言又止的杨乾终于告诉了他似在意料之中的消息:团里干部股长说,杨文斌不能报考明年的研究生了,不是因为没报上,而是因为名额所限,偌大的447团只给了3个报名指标,而要报的却有7人。
这不啻于晴天霹雳!在地方可随意报考的研究生到了部队却要连报名都要受名额限制,真愁人。
不争气的泪水顺着面颊流了下来,想忍也忍不住。照此说,我一年的心血岂不白费了?明年,自己还能一如既往地这样奋斗、努力下去吗?
杨文斌无法承诺、保证。
他又一次面临着选择,到了人生的另一个十字路口,怎么办?
到部队考研的希望化作了泡影,难道他当初投身军旅、携笔从戎的想法错了吗?
现在看来,一半是对,一半是错。对是因为解决了寻工作的燃眉之急,了却了父母的一桩心愿;错是因为不了解部队,造成了他自己的一厢情愿,看待事情太简单了。
今后的道路该如何走,杨文斌分析,“自己的前景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继续考研,明年考走,此乃上上策;
二是继续考研,直至年岁已满转业止仍未如愿;
三是放弃考研,踏下心来一心扑在工作上,干出实绩;
四是放弃考研,安于现状,破罐子破摔,混十年至转业;
五是放弃(暂时)考研,立足本职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再考研。
从目前自己的复习状态来讲,其实今年即使报考上了也未必能够考走,但是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实在令人心寒,有所不甘。
可是,不承认报不上名这个现实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能拯救他?关键还要靠自己。”
此时真是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天大的忧愁,烦恼只能由他自己一人分担。
他不希望此事带给春华任何烦心,在最后结果没定下来之前,杨文斌不想让春华失望,也许事情还有转机呢?
第一〇一章 友情,一面之交的善缘()
昨天,连队通信员交给杨文斌一封信。
从地址看,这封信是从军事科学研究院发来的。
杨文斌想,这肯定是于长深老师的回信吧!
他撕开信封,打开信笺。果然,信是军事科学研究院的于长深老师写来的。
于老师回信说,11月10日左右他要到滨城水面舰艇学院出差,中途欲在营城停留片刻,来看望杨文斌。
杨文斌非常感激,仅有一面之缘的于长深老师,能给自己以巨大的支持与鼓励。
说起和于老师的相识,那还有段故事。
那时,杨文斌在滨城师范大学读二年级。学校组织同学们报名献血。
杨文斌,在学校动员之后报了名。当时,他们班共有六十人,但是报名的只有四五个人。
学校派出了大客车,送他们定点医院统一采血。杨文斌他们赶到的时候,现场已经有很多学生在前面排队了。
杨文斌也排着队,在队伍的后部慢慢的进入了采血室。
医生,叫他们每个献血者,提前脱下衣服,露出左胳膊。
然后,他们用一条胶皮筋扎在献血者的上臂上接近肘部的地方。再用手掌,拍一拍胳膊上的血管,显露出最粗的那条静脉。
然后,要求献血者,左手做握拳、松开、握拳、松开的活动。
杨文斌看到前面的女同学在抽血的时候,闭着眼眼睛投向别处。
可是,轮到杨文斌抽血的时候,他没有那样做,而是睁着眼睛,看着自己血管里的鲜血,通过小细塑料管,注入采血袋。抽了不到半分钟,二百的鲜血流入了像牛奶袋大小的采血袋中。
献完血之后,医院给了每名献血者一百块钱的营养费。然后给每名献血的学生,放了七天假,可以回家休息。
杨文斌,在当天上午采了血之后,下午,就带上行李,来到了滨城火车站,准备买票回家。
但是,他到车站的时候,离火车发车时间,只有不到一个小时啦!
而车站,那次车由于是去往关内的特快,已经没有车票了。
怎么办?是回学校,还是等下趟车。
可是下趟车,却要半夜才出发,得在这里等上六个小时,怎么熬啊。
杨文斌,在售票处想道:“对了?实在不行,自己买张站台票,先上车。上车之后,再补票总可以吧?”
他就到了售票口,要求买张这次车的站台票。
但是,售票员说,买站台票,必须得有这次车的车票。
“怎么办?求有这次车票的乘客,帮自己买一张站台票吧!”杨文斌有了主意。
可是找谁呢?他在这次列车的候车室里徘徊着,仔细打量着来来往往的乘客和坐在那里候车的乘客,判断谁有这次车的车票,并且能够帮他买票。
他在候车室里,转了两圈儿,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他几乎都要放弃了。
踌躇了一下,他决定再试一次。
正当他在候车室座椅与售票口之间徘徊的时候,看见迎面走来了一位老大爷。
那位老大爷穿着笔挺的蓝色中山装,戴着蓝色的前进帽,鼻梁上架着一幅高度近视眼镜。
老大爷中等身材,瘦瘦的脸庞,看上去就和蔼可亲。
杨文斌,拿出自己的学生证儿和自己的献血证儿,迎了上去。
他快步走到那位老大爷面前。看到老大爷的眼睛,跟他说:“大爷,您是乘坐这趟火车的吗?”
大爷抬起头,警惕的看了看杨文斌,点了点头,说:“是啊,有什么事情吗?”
杨文斌,把自己的学生证和献血证儿递到了老大爷的面前说道:“是这样的,大爷。我是滨城师范大学的学生,今天上午刚在我们学校献完血,想坐这次车回家。
但是因为来晚了没有买着车票,您看,能用您的车票,给我带一张站台票吗?”
杨文斌又递上了十块钱,“这是买站台票的钱。”
老大爷也盯着杨文斌看了几眼,然后,又核对了一下他手中的学生证和献血证:“好啊!这个忙我可以帮,但是,我和你一起去,我来帮你买。”
“大爷,谢谢您,太谢谢您啦!”杨文斌很感激,跟着老大爷,来到了售票口。
老大爷拿着他自己的那张票,和杨文斌递上来的十块钱,成功的买到了一张站台票。
然后他收起了自己的票,将站台票交给了杨文斌。
拿到了站台票,杨文斌就要离开。
大爷说:“一会儿进站的时候跟我一起进,这样的话,既有站台票,还有车票,能够少些麻烦。”
杨文斌一想也是,就看了看时间,还有十来分钟,就要上车了,就同意了。
他就跟在大爷的后边,两个人在候车室里面,找了两个挨着的凳子椅子,坐了下来。
“你坐这趟车,还需要倒车吗?”大爷关切的问。
杨文斌说:“我从这儿上车,到了锦市,然后还得再倒一趟车,再坐六个小时才能到家。”
“哦,那你的家那里还是很偏僻啊!”
“是啊,那里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之一。”
两个人谈话之间,不一会儿,广播中传来了女播音员甜美的声音:乘坐快1212次列车的旅客请注意,现在已经开始检票啦,请,检票在二号检票口,检票乘车。
两个人,站了起来,在二号检票口后排队,顺利地进入了了站台。
由于老大爷买的是卧铺车的车票,杨文斌,就跟着他先上了卧铺车厢。
杨文斌,还是第一次,走进卧铺车厢呢!老大爷找到了自己的卧铺铺位,将随身行李放了在了卧铺上。
然后,让杨文斌坐在窗户边上靠近窗户的位置。
五分钟后,火车顺利地启动了,杨文彬的心也放了下来,“只要车开啦,自己就不会被撵下车啦。”
列车呼啸着,在铁轨上奔驰,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列车员来查票啦!
在查到杨文斌的时候,杨文斌主动说了自己的情况,要求补张硬座票。
列车员,看到杨文斌拿出了学生证和献血证后,再看那位老大爷一直也在旁边帮着说好话,就给杨文斌补了一张硬座半价票。
然后列车员对杨文斌说:“这里是卧铺区,你是硬座车票,到硬座车厢去吧!”
杨文斌同意了。
他转过身来,和老大爷打着招呼,准备去往硬座车厢。
老大爷对杨文斌的印象不错,他拿出张便笺,给杨文斌写了自己的姓名、工作单位,以及联系电话,说:“小伙子,有机会去京城的话,可以来找我”。
杨文斌,双手接过便笺。
只见上面写着,“于长明,军事科学研究院统筹部。联系电话:军线,0101,01001地方线儿,86010101001。
他小心的,把这张纸,放进来了衣服里怀。
然后,又一次道了别,离开了卧铺车厢,向硬座车厢走去。
自从,和于老师见了那次面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
上一次,毕业之前,北京观光旅游的时候,他本来想去于老师那里,道谢一下,后来因为大家都是集体行动,就放弃啦。
前一段时间,在想到需要选择报考哪所学校及专业的时候,杨文斌想起了于老师留的那个联系方式:“也许于老师能给我什么帮助和指导呢!”
于是,他按照于老师,当时留下的联系地址,给他去了一封信。
“敬爱的于老师,您好!
您还记得四年前前那个国庆节吗,我就是您曾经帮助过的,那名滨城师范大学刚献完血的学生。
毕业之后,我已经响应国家的号召,携笔从戎,来到了,陆军149军226师447团,担任一名副连职排长。
入伍之后,怀着一腔报国激情,我想在科技强军的道路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我想报考军队院校的硕士研究生。
我查了一下军事历史专业。您能帮我打听一下,今年军事历史专业的招生要求,并且有可能的话,帮我和导师联系一下吗?”
第一〇二章 探望,莫大的关怀与鼓励()
今天早晨,起床之后,杨文斌带领一排去连队炊事班后面挖暖气管道,在二排带回后,一排继续工作。
将近上午八点钟时,文书邹东恩跑步来叫杨文斌到团招待所,说有重要的事情。
杨文斌匆忙赶去,政治处牛得草主任站在招待所门前,通知他到门口去接来看他的军事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
杨文斌一猜,准是于老师。
果不其然,随着一辆绿色吉普车开进营区,“嘎”地一声停在了团招待所的门前,从车上走下的那位老大爷,不正是于长深吗?
他的模样没什么大变,只是穿着由笔挺的中山装换成了笔挺的冬常服,戴的帽子由鸭舌帽换成了大檐帽。
尽管已过去了四年时光,他还是一眼认出了等候在门前的杨文斌,笑呵呵地向杨文斌伸出了手。
陪同前来的是师政治部的张副主任。张副主任将前来迎接的团首长向于老师做了介绍,他们热情地握着手。
一行人员到了团招待所的二楼会议室。
双方落座后,于老师开门见山的说道:“我这次来给团里添麻烦了。我来的目的啊,就是看一下我的小朋友杨文斌。听说他要报考明年的研究生,我就是来看看,看看他复习的怎么样啦?还有什么困难没有?”
首长和他们谈话期间,杨文斌回到导弹连换上了冬常服,然后便乘这辆吉普车,和于老师、张副主任直驱师部。
坐在吉普车中,在回师部的路上,张副主任问道:“于研究员,您是什么级别啊?”
于老师说:“我是走文职的,相当于正师吧。”
然后问张副主任的职务。
张副主任笑了笑说,“我是正团职,虽然说是叫的是师政治部副主任,实际上是原来坦克团的政委,现在在师政治部帮助工作。
我们团啊,去年半年的时候不是出事儿了吗?一名小战士因为家庭挫折,一时想不开,把团里的自行火炮偷开出来,准备上市区,路上接连撞坏了几辆地方车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